為引領廣大青年學生走進鄉土中國深處,彰顯青年大學生在鄉村振興中的積極作用,西南財經大學的愛+工商藍“齊心協綠”實踐隊于7月3日至9日圍繞鄉村振興、生態文明建設、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等主題赴甘肅省張家川回族自治縣高莊村和陜西省勉縣團結村開展為期7天的實踐調研。
綠苗課堂,共育生態文明
7月3日及7月8日,實踐隊分別來到甘肅省連五中學和陜西省周家山鎮中心小學,為當地學生帶來四堂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生態課程,以教育賦能生態文明建設。
實踐隊以垃圾分類作為教育的切入點,從孩子們熟悉的日常生活廢棄物開始,通過課堂講解、現場識別、實際操作等環節深入淺出地講解垃圾分類的重要性及科學方法,讓孩子們在體驗到學習樂趣的同時,又了解了垃圾分類的知識。
圖為學生積極舉手發言 廖敏欣供圖
王同學的家長在接受訪談時說:“現在垃圾分類可是咱們國家的大政策呢!咱們得從小事做起,從娃娃抓起,讓他們養成垃圾分類的好習慣!”
隨后,隊員以《地球生病了》動畫小短片為引入,向孩子們揭開“雙碳”目標、生態文明建設等知識的神秘面紗。“這是我第一次知道‘雙碳’目標和改善全球變暖有如此緊密的聯系。而我們個人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從衣、食、住、行四個方面去節約能源、保護環境,推動‘雙碳’目標達成。”孫同學下課后說。
“我們目前正計劃著進一步加強家校合作,推動環保知識深入課堂、深入人心。”周家山鎮中心小學的校長說。
綠智問卷,共探生態文明
實踐隊在甘肅和陜西針對初中生進行深入的問卷調研。“我們希望通過問卷調查去了解青少年對生態文明建設基礎理念的認知水平等,從而為制定更加有效的綠色教育策略提供堅實的基礎。”團隊成員表示。
圖為學生完成問卷調查 廖敏欣供圖
團隊走訪兩地學校,與青年學生們進行深入交流,以非結構化訪談形式了解他們對生態文明知識的認知渠道。其中幾位同學分享了自己的經歷,學校會將綠色環保知識融入課堂中;社區有時也會開展環保知識宣傳活動。
綠意走訪,共話生態文明
為全方位、深層次地了解村民對垃圾分類政策的認知程度及接納度,進一步提高鄉村居民的環保意識以及推動綠色生活方式的普及,實踐隊帶著事先準備好的宣傳資料,深入甘肅與陜西鄉村,先后走訪百余戶村民,開展多個層次的實踐活動。
圖為實踐隊隊員為村民宣傳垃圾分類知識 廖敏欣供圖
隊員們與不同年齡段、不同職業的村民進行深入交流,對垃圾分類的重要性及其科學方法進行科普,并實地考察村民在環保方面的實踐情況。
“垃圾分類我知道,村委會宣傳過,還給每家每戶發了一個分類垃圾桶。”一位村民在接受訪談時說。據了解,近年來,當地始終遵循國家的指導方針,積極推廣普及垃圾分類的相關知識。
綠色對話,共繪生態藍圖
7月5日,實踐隊來到甘肅省連五鄉鄉政府,與鄉政府環境保護部門負責人就連五鄉在貫徹落實黨的民族政策、生態建設與鄉村振興融合發展等方面的工作情況開展訪談交流。
有關負責人提到,近年來,當地積極響應國家生態文明建設號召,根據十四五規劃對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速和垃圾收運整治要求,從實際情況出發,制定特色方案,農村有機廢物協同處理成效顯著。
“此次訪談有助于我們全面了解當地生態文明建設現狀,為實踐隊后續在村里開展垃圾分類知識宣傳活動提供行動指南。”團隊負責人介紹說。
圖為實踐隊隊員與負責人交流訪談 廖敏欣供圖
7月7日,實踐隊走進陜西省團結村村委會,就團結村在生態建設成果方面開展訪談交流。相關負責人提到,主席強調,實行垃圾分類,關系廣大人民群眾生活環境,關系節約使用資源,也是社會文明水平的一個重要體現。目前,團結村已經設立了7個大型垃圾分類亭,共計在街道上張貼10余幅色彩豐富、圖文并茂的海報向村民們科普垃圾分類知識。此外,環衛工人也在辛勤作業,確保街道的整潔干凈。
“推動生態文明建設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途徑之一。此次實踐活動中,團隊以教育為先導,問卷調查為手段,實地走訪為途徑,綠色對話為橋梁,多維度地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在鄉村區域的廣泛推廣和深入發展。我們也希望,在我們的共同努力下,綠水青山底色更亮,金山銀山成色更足,祖國畫卷更加美麗。”團隊負責人介紹。( 供稿人 張詩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