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謝悅漢
日前看到一則新聞,自7月起在香港,成都和北京進行為期兩個月的大學生文化交流與學習活動,參與計劃的有京港兩地大學生,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和一些專家學者,就推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文創產業等議題進行深入交流,認為有助大學生對祖國有重新認識。在交流過程中,學生們才知道故宮博物院如何應用數碼技術,以創新方式呈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原來學生內地交流計劃,在香港主要是由教育局、民政事務局及政府其他資助(例如優質教育基金)進行,至今已經推行十年。而在教育局多項交流計劃當中,“同根同心”及“同行萬里”計劃最具代表性,該兩個計劃擁有最高參與人數及獲得對最多撥款。
有調查機構研究發現,特區政府在過去十年投入了不少資源在內地交流發展上,京港兩地交流因此在不同層面上都獲得相當程度的成就,包括參與人數提升,在資源大幅增加底下,內地交流計劃在過去十年成功吸引了超過40萬人次參與,從2008/09學年的大約1萬人參加,上升到2017/18學年的接近7萬人。
除參與學生數字外,學校參與數目亦大幅上升,從2015/16學年的302所,增加至2017/18學年的535所,增幅超過77%,相信這兩項數字至今年會再提升。
另外,此計劃幫助鞏固學生對中華文化的根,和為學生提供一個親身學習中華文化的機會,原真性及完整性比課堂上的學習相對較高,增加對中華文化的歸屬感。
此外,交流地點亦逐漸擴大,從一開始只局限于廣東省,到現在已經提供超過22省內外的參訪地點供學生選擇,讓學生對祖國的了解更全面、更完整。學生透過內地交流提升個人能力,包括在外照顧自己能力、普通話語言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等。
雖然此項計劃和宗旨均佳,但仍有相當多地方有待改革和改善的必要,大致可以歸納為規劃、執行、檢討三個層面。規劃層面方面,需理順京港兩地政府政策期望;內容需要與時并進、尋求不同切入點,方能吸引更多學生參加或重復參加;執行層面方面,制度上需要引入熱心教師,以及內地交流的招標政策以“價低者得”為主要原則,令到水準參差不齊,甚至影響學校及學生再次參加交流的意欲,同時也會降低教師的熱忱;要經常檢討和制定完善系統,廣納參與者回饋資訊,做到“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少年強,則國家強”,相信在占中及黑暴期間,有不少青年和學生,受到教協和黃絲教師煽動和誤導,參與狂熱暴亂和破壞社會法治安寧,最終受到檢控或被判入獄,令人生留下污點。今日教育局及各大學和中小學,積極參與京港兩地交流活動,只會增進學生們感情和對國家國情進一步了解,有百利而無一害,希望京港兩地政府繼續大力支持這類有意義活動。
版權聲明:本文系作者原創文章,圖片資料來源于網絡,本文文字內容未經授權嚴禁非法轉載,如需轉載或引用必須征得作者同意并注明來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