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訪西南大學李玲教授,是因為她帶領的“國家重大計劃國際合作與交流基地大數據決策系統”“雙一流”團隊,趁著暑期再次奔赴西部偏遠山區,對3000個樣本家庭進行追蹤研究,為國家西部大開發提供決策參考。
酷暑高溫之下,在西南大學附近的一個社區咖啡館里,李玲教授侃侃而談。
訪談人物介紹
- 李玲
- 西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獲得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安大略教育學院博士學位。國家重大人才工程特聘教授;國家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基地(西部兒童與青少年發展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大數據決策系統學科創新引智基地)負責人;重慶市首批新型重點智庫--西南大學教育政策研究所所長;重慶市哲學社會科學協同創新團隊--教育與公共政策協同創新團隊負責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入選國家級人才計劃,入選重慶市英才計劃優秀科學家等四項人才計劃。
團隊有三位諾獎得主
記者:李玲教授,能介紹一下您正在推進的項目嗎?
李玲:“國家重大計劃國際合作與交流基地大數據決策系統”項目是一個以國家戰略為導向的跨學科項目,于2020年正式申報,之后經過嚴苛的評審、答辯等程序,2021年3月由教育部和科技部聯合批準立項。能獲批的項目,大多是軍事及理工項目,不但主題要符合國家戰略發展需要,而且理論必須處于國際最前沿。
記者:那“國家重大計劃國際合作與交流基地大數據決策系統”項目要做些什么?怎么體現國家戰略發展需要?
李玲:具體來說,就是通過跟蹤西部兒童與青少年成長過程中的各項詳細數據,建立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大數據決策系統,為國家西部大開發提供決策參考。
記者:如何才能做到理論始終處于國際最前沿呢?
李玲:我們團隊的研究者來自世界各地,世界一流的專家就有十多名,其中有3位諾貝爾獎獲得者!我們的目標,也是30年后的諾貝爾經濟學獎!
精選西部3000個家庭樣本
記者:這個項目聽起來非常龐大,前期怎么開展工作?
李玲:項目啟動之后,我們充分考慮了樣本的典型性,選擇西部民族、邊疆及落后地區作為觀察重點。從云南滄源縣(代表邊疆和民族地區)、四川涼山州冕寧縣(“一步跨千年”從奴隸社會直接進入社會主義社會)、重慶酉陽縣選取了3000個家庭,從孕媽開始,追蹤研究0-3歲、3-30歲的兒童青少年成長的各個階段,以及他們的子孫,建立三代人的追蹤數據庫。
記者:需要觀察記錄哪些數據?
李玲:每一個階段監測的數據不同。
如產前階段除了要獲得家庭社會經濟地位,父母文化程度,孕婦年齡、分娩年齡、生育史、懷孕次數、分娩方式等基本信息,還要監測胎兒生理特征,孕婦的壓力狀況、焦慮狀況、抑郁狀況,等等;0-3歲的兒童除了要監測兒童的認知、語言、社會情緒、適應性行為、運動能力等綜合因素,還需要對父母的婚姻關系、養育知識、親子互動能力等調查……
同時,我們還與腦神經科學和心理學的專家進行跨學科合作,引進兒童腦神經發育情況監測,進行核磁共振腦成像、近紅外腦成像以及腦電測試等。將兒童大腦發育與行為發展結合研究,同時探索父母受教育程度及收入情況與兒童大腦發育的關系。
記者:每年都要追蹤這些樣本嗎?
李玲:是的,每年都要去追蹤觀察其變化,不管路途多么遙遠。我們準備先埋頭觀察10年,取得一些初步成果,然后再繼續追蹤。
需要既懂專業又懂管理的人才
記者:這是一個龐大的工程,需要一支不小的隊伍。
李玲:目前團隊有200余人。除了前面提到的國際頂尖的研究人員,大部分是由本科生構成的評估員,3人一組,共有六七十個小分隊,在10多名博士、碩士的帶領下,分赴三個縣的各個鄉村開展追蹤監測工作。
記者:管理工作相當繁瑣!
李玲:是的,參與田野調查的,基本都是未經社會的學生,每一個小分隊與當地政府接洽、出行的安全保障、采集數據的方法及準確性,等等,都需要我遙控指揮。所以,一進入暑期,我就像“磨心”一樣高速旋轉起來,工作量特別大。雖然身在重慶大本營坐鎮指揮,但心卻隨著各個科研小分隊,飛赴西部偏遠山區的山山水水之間。
更嚴重的問題是,學生評估員的流動性太大,這批學生一旦畢業,又得重新找一批學生培訓上崗。
記者:為什么不找幾個長期穩定的助手,把這種具體而瑣碎的管理工作交給助手打理?
李玲:有這個想法,但這個項目對人才的要求太高了,既要懂專業、懂科研,又要懂管理、懂協調,還需要政治過硬,因此,我準備五年內留下5個博士。
西部早期養育狀況發生巨變
記者:項目立項至今已經3年多,有沒有一些重大發現?
李玲:對于這個項目來說,3年只是一個很短的觀察周期,得到的數據也有局限性。但這些數據已足以證明:新時代非凡十年建設發展所取得的進步十分顯著,國家脫貧攻堅戰略帶給西部偏遠山區的變化、特別是早期兒童養育的變革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
記者:何以見得?能用數據說明一下嗎?
李玲:舉幾個簡單的例子。這次的監測數據顯示,兒童運動能力滯后率僅為4.77%,相比陜西師范大學教育實驗經濟研究所2016年評估的秦巴山區、中部平原地區、農村安置社區和城市移民社區的同年齡兒童運動滯后率低了25%。這表明近年來兒童營養健康水平得到了極大提升;兒童語言發育滯后率為31.26%,比陜西師范大學教育實驗經濟研究所的評估數據低了20%。這表明民族地區開展的普通話推廣政策取得較好成效。還有,兒童粗大運動較大提升;貧血比率有較大幅度下降,都說明西部偏遠地區兒童早期養育得到極大改善。
記者:有沒有不太理想的數據?
李玲:部分地區兒童的認知能力與社會情感能力發展有待提高,與教育高質量發展還有一定距離。
陪伴影響兒童情感認知和智力
記者:部分地區為什么會出現兒童認知能力與社會情感能力發展不足的狀況?
李玲:這和兒童早期養育過程中,缺乏父母陪伴有關。我們的研究表明:是否有父母高質量的陪伴,直接影響兒童的情感認知能力和智力水平。
監測樣本中,有1/3以上的家長在外打工,孩子無父母陪伴;有近1/2的監護人小學未畢業,缺乏有質量的陪伴,因此部分地區兒童的認知能力與社會情感能力滯后率達71.7%!
記者:怎么做才是高質量的陪伴呢?
李玲:有兩個指標。一是時間:每天陪伴的時間不低于4個小時,孩子的情感、認知、甚至智力發育才會處于正常水平;二是質量:在特定時間內充分陪伴孩子,給予孩子充分的愛,關注孩子的需求,對孩子的表現作出積極回應。
記者:三年多的持續跟蹤和研究,除了上述關于陪伴的重要性外,還有哪些相對重要的結論?
李玲:一是對兒童的干預越早越好。從赫克曼曲線圖可以看出:反貧困最好的辦法是加大早期投入。投入越早,收獲越大。孕期干預比生下來干預重要,兒童早期干預比后期干預重要。最好是從孕前3個月就開始投入、干預。二是兒童成長過程中,蛋白質不可缺少。特別是雞蛋,比牛奶更重要。
家庭教育對兒童養育尤為重要
記者:家校共育是目前社會比較關注的領域。家庭教育對兒童早期養育有何作用呢?
李玲:我們得出的另一個結論就是:家庭教育在兒童早期養育中尤為重要。中國有句民間俗語“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這是有科學依據的,因為兒童在3歲以前智力和社會情感已形成80%。而3歲以前的教育,全部來自家庭!也就是說,孩子的未來,在三歲以前的家庭教育中就已經奠基。所以,現在的年輕人,將孩子丟給老人撫養是不對的!
記者:年輕人有工作的壓力,沒法自己撫養。
李玲:所以我提議國家采取德國模式,給產婦3年帶薪假,給新爸爸也放幾個月的產假,同時兒童從出生到成年的醫療、學費全部免費,徹底解決生育率下降的問題。
記者:可行嗎?
李玲:一步一步來吧,團隊已有12份相關咨詢報告獲國務院、教育部、省部級領導批示或采納。
文/范時勇
來源/《時代信報·新家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