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電動化”的口號正被部分外資車企拋棄。
“內燃機是我們的根基。”近日,寶馬集團發動機生產高級副總裁克勞斯·馮·毛奇(Klaus von Moltke)在接受采訪時直言,在這個過渡時代中,內燃機技術是穩定現金流與資金支持的重要來源。
圖為寶馬汽車發動機 圖片來源:寶馬
值得注意的是,奧迪首席執行官高德諾也于近日在接受外媒采訪時,正式確認已撤回前任管理層制訂的“2033年停止研發和銷售內燃機汽車”的計劃。高德諾稱,當前,奧迪將不再設定明確的終止時間表。
在此之前,包括奔馳、沃爾沃以及多家超豪華汽車品牌都宣布了調整電動化計劃。
外資品牌對于“全面推進電動化”產生了猶豫,并非抵制電動化趨勢,而是基于市場需求、技術發展、企業自身實力等多方面因素做出的戰略調整。對于絕大多數車企來說,目前電動化業務仍難以實現盈利。他們希望在電動化轉型的過程中,通過保留和優化內燃機技術,實現平穩過渡,降低轉型風險,同時為電動化技術的研發和應用爭取更多的時間和資源。
汽車巨頭,不愿放棄內燃機
為內燃機續命,正成為不少豪華汽車品牌的共同選擇。
奧迪曾有明確的電動化時間表:計劃從2026年起停止內燃機技術的開發,2026年后不再投放新款燃油車型,并于2033年停止研發和銷售燃油車。而今,這一計劃已悄然擱置。“奧迪將在2024年至2026年期間推出全新的內燃機和插電式混合動力車系列,這將為我們在未來10年內提供更多靈活性,然后我們將看看市場如何發展再做決定。”高德諾說。
圖為BBA車標 資料圖
梅賽德斯-奔馳的戰略同樣出現轉向。其曾在2021年宣布,計劃2030年在主要市場實現全面電動化。不過,在2024年2月,梅賽德斯-奔馳方面宣布,推遲2025年電動汽車銷量占比50%的目標,且未來10年將繼續更新內燃機汽車產品陣容。“集團將在戰略上保持聚焦,戰術上保持靈活,并采取必要步驟持續推進電動化轉型。”梅賽德斯-奔馳集團董事長康林松坦言,公司正在“調整航向”,決定比原計劃更長時間保留內燃機車型。
沃爾沃也對電動化目標進行了修正。沃爾沃表示,已經放棄到2030年僅銷售純電動汽車的目標。由于市場條件變化和客戶需求不及預期,沃爾沃將電動化的目標調整為:到2030年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和純電池車型至少占其銷量的90%。與此同時,品牌正加速推進降本與資源整合。繼沃爾沃宣布全球裁員3000人后,中國區員工也收到裁員通知,主要涉及上海技術研發中心的員工,崗位涉及工程、研發、供應鏈管理等,裁員賠償基本為N+3(N為工作年限)個月工資。
保時捷于2024年7月宣布,放棄此前設定的2030年電動汽車銷量占新車銷量80%的目標,認為這一目標過于激進。今年3月,保時捷宣布,公司仍將電動化視為未來核心技術,但將延長電動化轉型過渡期,繼續提供內燃機、純電及混合動力“三管齊下”的產品組合。
賓利的戰略調整同樣引發關注。賓利汽車曾宣布計劃在2026年之前僅銷售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或純電動汽車,并在2030年之前全面轉向電動化。不過,在新任首席技術官Frank-Steffen Walliser的領導下,賓利的電動化戰略發生了調整。Frank-Steffen Walliser博士告訴中國新聞周刊:“賓利汽車基于全球客戶對插電混動車型的積極反饋調整了商業戰略,最新發布的‘Beyond100+’商業戰略將賓利插電混動車型的生命周期從2030年延長至2035年。”
中國市場面臨下行壓力
值得注意的是,伴隨電動化的不斷推進,外資品牌在中國市場普遍出現銷量下滑。
早在2022年,寶馬在中國市場的銷量約為79.2萬輛,同比下滑6.4%。經歷2023年短暫的銷量回春后,2024年寶馬在華銷量顯著下滑了13.4%至71.45萬輛,成為BBA當中跌幅最大的一個豪華品牌。2025年上半年,寶馬在華銷量為31.79萬輛,同比下滑15.5%;第二季度銷量16.27萬輛,同比下降13.7%,延續下滑趨勢。
“寶馬在中國面臨著消費者情緒與經銷商網絡的挑戰,但這是行業共性問題,寶馬正在積極規劃應對。”寶馬集團負責客戶、品牌及銷售業務的董事高樂此前表示。
連續的銷量波動讓寶馬更加謹慎地對待電動化轉型的步伐。畢竟,內燃機車型目前仍能為其帶來可觀的利潤,這些利潤可以反哺電動化技術的研發和投入。如果過于激進地推進電動化,導致內燃機車型銷量大幅萎縮,而電動車型又未能及時填補市場空缺,企業將面臨巨大的經營壓力。
事實上,豪華品牌普遍面臨中國市場銷量下滑的壓力。數據顯示,2025年年上半年,保時捷在全球市場銷量為14.6萬輛,同比下降6%;其中,在中國市場的銷量同比下降28%。而在其最大的市場北美地區,銷量同比增長10%。
對于中國市場表現不佳的原因,保時捷CEO奧博穆在2024年財報會上表示,這主要源于中國市場的快速變化,保時捷未能及時跟上消費者需求的轉變。“中國市場年需求大幅下降,形勢嚴峻。中國正在經歷結構性變化,而我們的電動汽車發展速度比幾年前預期的要慢。”
中國成為電動化“關鍵戰場”
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也是電動化發展最為迅速的市場之一,其龐大的消費群體和完善的產業鏈,對全球汽車品牌的戰略布局有著重要影響。外資品牌要想在電動化時代保持競爭力,必須重視中國市場的需求和變化。
圖為港口上整齊排放的中國電動汽車
在中國市場,寶馬、奧迪等外資品牌依然在加快推進電動化、智能化轉型,并通過與中國本土企業合作,精準對接中國市場的獨特需求。
例如,奧迪一汽新能源是奧迪在華首家專門生產純電動車型的企業,其長春工廠于2024年12月投產。2019年,奧迪成為第一家與華為達成合作的豪華汽車品牌,通過在智能領域的深度互融,率先搭載定制化的華為乾崑智駕?技術,為客戶打造行業最前沿的智能化解決方案。一汽奧迪Q6L e-tron更是成為“豪華品牌+華為全球第一車”。同時,奧迪還與上汽攜手打造專為中國市場設計的智能數字平臺。
在智能化方面,中國市場的消費者對智能駕駛、智能座艙等功能的需求尤為突出。奧迪與華為的合作,正是外資品牌通過與中國科技企業的合作,快速提升車輛的智能化水平的典型案例之一。這種合作模式不僅有助于外資品牌快速獲取先進的智能化技術,還能借助中國科技企業對本土市場的了解,更好地適應中國市場的競爭環境。通過合作,外資品牌能夠將全球領先的汽車制造技術與中國的智能化技術相結合,推出更符合中國消費者需求的產品,提高市場占有率。
此外,超豪華品牌方面,電動化的進程雖整體有所推遲,但其在中國市場的電動化進程依舊是最快的。賓利汽車主席兼首席執行官Frank-Steffen Walliser博士表示:“首款純電動賓利車型預計于2027年引入中國市場。該車將會是一款更加緊湊的全新SUV車型,開創全新的細分市場。”
Frank-Steffen Walliser博士還透露,目前,賓利汽車位于英國克魯的總部工廠,正在推進一項為期十年、資金總額達30億歐元的投資。作為品牌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投資之一,賓利汽車正在全面推動這座擁有85年歷史的工廠向純電動車型生產的轉型。
可以說,中國市場是外資品牌電動化轉型的關鍵戰場。他們通過與中國本土企業合作、加大本土化生產和研發投入、推出符合中國市場需求的產品等方式,積極推進電動化和智能化轉型。盡管在全球范圍內他們對內燃機的態度有所調整,但在中國市場,電動化的步伐依然堅定。
作者:劉珊珊
編輯:鄭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