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標“醍醐”,和西藏保持聯(lián)系~
圖源:《慧眼照雪域》
在倉姑寺,
一場甜蜜的修行
在拉薩居民的城市記憶中,倉姑寺不僅是一座寺廟,還代表一間茶館,一間診所,一家百貨商店;
對于一般人而言,出家意為著放棄世俗生活,然而對于倉姑寺的尼姑而言,出家卻意味著生活的另一種可能。
繼重走文成公主進藏的、在宗角祿康魯神殿遇見一場后,重訪藏地系列第三期,醍醐特約撰稿人@六六 走進八廓街深處的倉姑寺,點上藏面一碗、甜茶一磅,在蒸騰的熱氣中,看見神圣與世俗的交織……
寺與茶
每座城市都有其獨特的市民公共空間,正如茶館之于北京,或咖啡館之于巴黎。人們在這些場所里編織出千絲萬縷的關(guān)系,并賦予其儀式感與歷史厚度,使其區(qū)別于街頭的連鎖快餐店或商場里的電影院。
而在拉薩,自上世紀20年代起,散布在古城中的大大小小的甜茶館,便成了這樣一張獨具魅力的城市名片。
“茶,可以清心也;館,可以怡情也?!边@是老舍對一座尋常北京茶館的詮釋。而在圣城拉薩,所有傳統(tǒng)空間都不可避免地與神圣產(chǎn)生鏈接,即便是市井深處的甜茶館也不例外,“館”也因此承載了宗教的意蘊。要想品味最醇香的甜茶,最佳途徑莫過于追隨朝圣者的腳步。
倘若翻開拉薩古城的地圖,不難發(fā)現(xiàn),諸如光明港瓊、魯倉、光明澤綴等家喻戶曉的老茶館,無一不穿插在以大昭寺為中心的層層轉(zhuǎn)經(jīng)道上。茶香與誦經(jīng)聲交融,成為拉薩市民與遠道而來的旅人們對圣城最虔誠的供奉。
甜茶館的早期顧客主要來自拉薩社會的中層階層,尤其深受朝圣者的喜愛。有學(xué)者認為,甜茶館最初的功能是作為朝圣者在轉(zhuǎn)經(jīng)路上休憩的場所,這一傳統(tǒng)至今依然延續(xù)。在古城眾多甜茶館中,位于林廓南路的倉姑寺甜茶館無疑是這一傳統(tǒng)的最佳體現(xiàn)。
這天中午,我和朋友踏入了倉姑寺茶館。這是一座隱匿在拉薩著名尼姑寺——阿尼倉姑寺旁小巷中的兩層茶館,規(guī)模中等,由倉姑寺的尼姑親自經(jīng)營。茶館的環(huán)境雖略顯陳舊,卻別有一番靜謐的氛圍。
我們在前臺點了兩磅甜茶,我要了一碗涼粉,朋友要了一籠藏式素包,尼姑面帶微笑地問我是否要少放些辣椒。取餐后,我們步上二樓,找了個清靜的角落落座。茶館內(nèi)顧客不多,隨處可見空位,這與大昭寺另一側(cè)的光明港瓊甜茶館形成了鮮明對比。在那里,你得在擁擠喧鬧的茶客中提著茶壺輾轉(zhuǎn)許久才能找到座位。盡管光明港瓊甜茶館的熱鬧氛圍彰顯了它的成功,但我更傾心于倉姑寺茶館的松弛與閑適。
我喝不大出甜茶的好壞,只覺得這茶的甜度恰到好處,也是后來才知道這兒的制茶技藝竟是師從光明茶館。二樓的茶室里,零散地坐著幾位老奶奶,衣著樸素,大多是朝圣者,手里握著轉(zhuǎn)經(jīng)筒,嘴里低聲念誦著六字真言。隔壁桌的老奶奶茶杯見底,朋友便順勢拿起茶壺為她添了茶,我們也借此攀談起來。奶奶是拉薩本地人,每日清晨都會繞行林廓,轉(zhuǎn)經(jīng)之后便與好姐妹到倉姑寺茶館小憩,只是今天姐妹恰有事,便只剩她一人。
“這茶館剛開張時,我就成了??停菚r茶館還建在寺廟里,算來已有二十多個年頭了?!蹦棠陶f完,繼續(xù)轉(zhuǎn)動著經(jīng)筒,低聲念起六字真言。午后的陽光透過窗戶,灑在她微白的發(fā)絲上,窗外則是繁華喧囂的古城俗世。茶館也本是世俗一隅,卻在朝圣者與僧尼的禱告聲被塑造成了另一座佛堂。
出了茶館,便自然地走進了只隔五十米的阿尼倉姑寺。因這里曾是贊普修行洞而得名倉(修行) 宮(洞)。
據(jù)《拉薩文物志》記載,唐初時,吐蕃贊普松贊干布為防止小古曲河(即拉薩河)泛濫,依照佛學(xué)教義在此修建了一座經(jīng)坑。此后年復(fù)一年在這里誦經(jīng),以鎮(zhèn)壓水魔。五百多年前,宗喀巴大師的弟子貴覺多旦曾在此誦經(jīng),并建起了這座尼姑寺,那時的寺廟規(guī)模尚小,僅一層,八根柱子。北殿即為當(dāng)年松贊干布的誦經(jīng)處,南殿供奉著用黑石雕刻的松贊干布像和他生前降服洪水所使用的尸陀林佛母面具。
此外,寺內(nèi)還有蓮花生、大威德金剛、無量壽佛等泥塑像。寺旁建有八座用紅土為基的手搖瑪尼堆。相傳寺廟剛建成時,貴覺多旦曾從薩迦之地迎請了十位尼姑,她們每日轉(zhuǎn)動紅色粘土制成的法輪,口誦“唵嘛呢叭咪吽”六字真言。
20世紀初,帕崩卡·德慶寧布大師與甘丹赤巴·強巴曲扎一齊將寺廟擴建至兩層,并增設(shè)門廊與天窗,柱子也增至十六根,形成了今日倉姑寺的格局。盡管在文革時期寺廟遭破壞,但1982年的修繕工程使其基本恢復(fù)舊貌。據(jù)傳,上世紀寺廟鼎盛時,曾有兩百多名尼姑在此修行。
上圖:倉姑寺,Andre Alexander,1996年
下圖:倉姑寺平面圖,圖自《Temples of Lhasa Tibetan Buddhist Architecture from 7th to 21st centuries》
沿著樓梯步入大經(jīng)堂(???????),殿內(nèi)十來位女尼圍坐誦經(jīng)。這座大殿呈梯形,西面供奉著白度母、郭覺東丹、帕崩卡活佛;中央自西向東依次排列著吉祥天母、綠度母、一世帕崩卡活佛、赤江仁波切、勝樂雙尊、釋迦能仁、十一面千手千眼觀音、賈曹杰、宗喀巴、克珠杰、瑜伽母、不動如來;東面則供奉著空行母益西措杰、蓮花生大師和明妃曼達熱哇。也正是在這座經(jīng)堂中,年僅六歲的德欽確吉卓美被選為十一世桑頂·多吉帕姆的轉(zhuǎn)世靈童,并于1942年在僧俗信眾的頂禮中被迎入桑頂寺,舉行坐床儀式,正式成為第十二世桑頂·多吉帕姆女活佛。
作為一座久負盛名的女性佛學(xué)院,進入倉姑寺學(xué)習(xí)需通過一系列嚴苛的入學(xué)考試。除了道德背景的基本考核,還需熟練背誦《度母經(jīng)》、《白傘蓋經(jīng)》、《祈愿八經(jīng)》等佛教經(jīng)典。從最初手握紅泥法輪,念誦六字真言,到如今建立起井然有序的教育和考核體系,五百年來,西藏女性僧侶的教育體系已然歷經(jīng)巨變。
倉姑寺的女尼,Josef Muller,2003年
風(fēng)月與清規(guī)
在倉姑寺,盡管我竭力將心神專注于那些莊嚴的佛像與僧侶們的宗教儀式,但塵世的氣息依然無可避免地闖入了我的視野。
經(jīng)堂對面是一座低矮的伙房,伙房前,一位女尼靜坐在木椅上,輕柔地撫摸著懷中的小貓,而這樣的貓兒在寺中有許多只。
在經(jīng)堂的東面,是一座赭黃色的兩層僧舍,前廊下,兩位女尼正在低頭浣洗僧服,看見我們到來,漏出羞澀的笑容。環(huán)繞著主殿的庭院里,栽種著各色鮮艷的花卉,正值夏花爛漫的時節(jié),女人們與生俱來的愛美之心也在這一片片花卉中展露無遺。另我不禁想起流傳在民間的一首歌謠:
米欽熱寺的尼姑,
在懸崖頂上修行;
嘎麗寺的尼姑,
在深山溝里放牧;
朗古寺的尼姑,
在佛堂里邊喝酒;
唯有倉姑寺的尼姑,
既有佛法的修行,
又過世俗的生活。
這首歌謠最初用于調(diào)侃倉姑寺那些有著風(fēng)流韻事的尼姑,昔日,拉薩的不少貴族與商人樂于將女兒送入倉姑寺修行。這些女孩們常居住在家族承租的藏式小院中,可以憑借捐款免去寺廟的各類勞作,甚至還有仆人侍奉。貴族帕拉的總管貝貢的三個女兒皆曾在倉宮寺修行,后來均還俗。據(jù)傳,大姐品行不端,甚至將情人帶入了寺內(nèi)?!鞍滋炷罱?jīng)聲不止,夜晚敲門聲不斷?!北闶敲耖g對倉姑寺的描述。
我不禁想起旺久多吉在《慧眼照雪域》一書中對其母親臣萊德欽的描述。臣萊德欽是十世德木仁波切的妻子,也曾是倉姑寺的尼姑。這位美麗的女子出身于八廓街一戶富裕人家,家宅正是如今八廓街頭著名的瑪吉阿米餐廳。臣萊德欽自幼美貌動人,年少時便被送往倉姑寺出家修行,然而她的美貌卻引起了當(dāng)時權(quán)貴索康的覬覦。相傳有一次,索康邀眾尼姑赴宅看戲,竟在眾目睽睽之下抱走了羞怯的臣萊德欽,她也就此還俗,但依舊生活在寺院中。
此事發(fā)生后,十三世達賴喇嘛震怒,責(zé)罰索康,并將其貶往阿里以示懲戒。臨行前,索康托付友人宇妥——一位同為貴族的友人——照顧這位還俗的尼姑。臣萊德欽的第二個男人便是宇妥。在朝夕相處中,宇妥愛上了這位美麗的尼姑,甚至將家中的傳世綠松石獻予她。然而,宇妥的妻子無法容忍丈夫的背叛,憤怒之下手持剪刀追趕臣萊德欽,發(fā)誓要剪掉她的鼻子。無奈之下,臣萊德欽只得逃入色拉寺附近的帕邦喀寺避難。
也是在帕邦喀寺,臣萊德欽與德木仁波切相遇。德木仁波切的好友,一位來自藏北索縣的格魯派仁波切普多吉羌白瑪伯雜,預(yù)言了兩人前世未盡的情緣。德木仁波切遂立下決心,欲將臣萊德欽納為秘妃。盡管這一決定遭到了當(dāng)時政教界的反對與拉薩市民的流言蜚語,但他仍然向上師達隆扎·阿旺松繞奉還了比丘戒。1938年,德木與臣萊德欽成婚,德木時年三十八歲,而臣萊德欽僅十九歲。
德木夫人臣萊德欽,圖自《慧眼照雪域》
曾經(jīng)的風(fēng)流韻事已逐漸遠去,如今的倉姑寺儼然成了一座恪守清規(guī)戒律的正統(tǒng)寺廟。即便在過去,違背戒律的行為也不過是少數(shù)尼姑的舉動。世人總鐘情于那些離經(jīng)叛道的情節(jié),卻往往忽視了在這背后絕大多數(shù)一生清貧苦修的女尼們,或許,在我們每個人的心中,都生長著一座風(fēng)花雪月的倉姑寺。
“倉姑寺的尼姑,既有佛法的修行,又過世俗的生活?!闭\然,民間對倉姑寺的色情化想象是有失公允的,但這句歌謠卻似乎歪打正著地揭示了現(xiàn)實的另一面——在今天的倉姑寺,我目睹了另一種生活。
神圣與世俗
坐落于八廓南街和林廓南路之間的小巷子里的倉姑寺,如今匯聚了大約一百位尼姑,她們因為各種各樣的緣由而在此出家。
有些人出于對佛法的虔誠信仰,有些則是為了逃避世俗婚姻的束縛,亦有因?qū)W業(yè)失意卻不愿返鄉(xiāng)務(wù)農(nóng)的女子。而這座由一群女尼組成小寺廟,竟經(jīng)營起了一家甜茶館、一間診所、一間藏裝制作坊、一間裁縫室、一間印經(jīng)坊,一家百貨用品店和一家手工飾品店。其中,茶館與診所更是成為了周圍街坊鄰里的生活記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這里,女人們不再只是他人的女兒或是丈夫的妻子,在尼姑的身份之外,她們還可以是出色的廚師、醫(yī)者、裁縫、工匠。憑借寺廟中學(xué)到的專業(yè)技能,這些女尼們以勤勞務(wù)實的精神,將倉姑寺深深融入古城居民的日常生活中,不僅使自己不再依靠家庭的供養(yǎng),也為寺廟的修繕募集了資金。
正在印經(jīng)的阿尼倉空寺尼姑,Antoine Taveneaux攝于2009年
龍樹在《中論》中曾說:“若不依世俗諦,不得第一義?!笔浪椎纳睿旧肀闶且粓鲂扌小τ趥}姑寺的尼姑來說,佛法不僅蘊藏在每日的誦經(jīng)聲中,也流淌在清晨燒開的第一壺甜茶中,貫穿于編織衣物的一針一線中,在為街坊鄰居每一次的把脈問診中,在親手鑲嵌的每一顆松石中。
在倉姑寺,我們很容易感受到神圣與世俗的交織。伊利亞德在《神圣與世俗》中指出,圣地之所以被視為神圣,是因為它的空間被人為地賦予了某種規(guī)范,使之區(qū)別于世俗的空間。正如在《舊約》中,耶和華神曾對摩西說:“不要近前來,當(dāng)把你腳上的鞋脫下來,因為你所站之地是圣地?!?/p>
而在倉姑寺,情況則相反。當(dāng)我們步入那座最為神圣的主殿時,看到門口整齊擺放著尼姑們的靴子,便下意識地準備脫鞋。然而,經(jīng)堂內(nèi)的尼姑卻示意我們不必如此。也正是這種反差,提醒了我倉姑寺與其它圣地不同的一面。
伊利亞德認為,人們往往傾向于生活在神圣的領(lǐng)域,或盡可能接近被視為神圣的事物。為了吸引信眾的敬仰,許多圣地通過不斷制定“規(guī)范”來強化自身的神圣性。西藏寺廟的護法殿便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許多寺廟為護法的面部罩上面紗,甚至禁止女性進入護法殿,以此不斷提醒世人圣地之“圣”。
倉姑寺卻選擇了一條不同的道路——向世俗敞開大門。在這里,神圣與世俗之間從來沒有明確的界限。倉姑寺茶館里,你能見到虔誠的僧侶和朝圣者在喝茶的同時撥動手中的佛珠,鄰里婦女則在輕聲談笑著生活瑣事,遠道而來的游客忙著拍照留念,而五六歲的孩童則拎著水杯向茶客討要甜茶。
對于一座城市而言,像茶館這類的公共空間常被視為與教堂,廟宇等圣地相對立的世俗的一面。然而,在圣城拉薩,茶館卻成為了神圣與世俗交融的場所。每日的甜茶時光不僅完整了信徒們的朝圣活動,連甜茶館本身也成為了宗教交流的重要場所。在倉姑寺,茶館的收入還直接用于寺廟的維護,這一經(jīng)濟實踐更使得飲茶的宗教性被再次強化。
而若說甜茶館和一系列商鋪診所是倉姑寺向世俗的延伸,那么即便在寺廟內(nèi)部,神圣與世俗也并非涇渭分明。女尼們不僅在此研習(xí)宗教知識,還學(xué)習(xí)如何在世俗中安身立命。倉姑寺成為圣城中鏈接宗教世界與世俗世界的典型樞紐,而媒介可以只是一杯甜茶,一串手鏈,一套藏裝。
“出家修行在我們通常的概念中意為著幽閉自己,但倉姑寺卻另當(dāng)別論,人們在這里禮佛,看病購物,累了餓了還可以在這里休息喝茶,人間煙火和廟堂可以如此接近,信仰與生活在這里和諧統(tǒng)一?!边@曾是多年前央視在《走進西藏寺廟》中對倉姑寺的評價。
阿尼倉姑寺尼姑,Luca Galuzzi,2006
于是,在拉薩的日子里,倉姑寺茶館成了我最常光顧的茶館。對于沒有宗教信仰的我而言,這里吸引我的,不外乎是阿尼們烹制的食物的美味與實惠的價格。在清晨的茶館里,你總能聽見廚房里傳來歡快的誦經(jīng)聲。那是阿尼們一邊熟練地揉著面團,一邊低聲念誦經(jīng)文,這是她們每天的第一場修行。
和往常一樣,我點了一杯甜茶和一碗藏面。年輕的阿尼算了半天還是算錯了賬,在一旁年長的阿尼提醒下,她臉紅著不好意思地笑起來。
如果有一天你來到拉薩,我真心希望你能像一個尋常的朝圣者那樣,走進這間茶館,喝上一杯熱茶,因為這將是一天中最簡單,甜蜜的一場修行。
參考文獻:
黃書霞 & 李菲.(2020).藏地城市公共文化空間的歷史記憶與社會變遷——基于拉薩甜茶館的日常生活考察.徐州工程學(xué)院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03),3-10.
邊巴拉姆.(2005).倉宮寺的歷史沿革及現(xiàn)狀.西藏研究(01),31-34.
伊利亞德.《神圣與世俗》.王建光,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1
廖東凡.《雪域西藏風(fēng)情錄》.西藏人民出版社,1998
六 六
2002年生于廣東中山,現(xiàn)居法國巴黎。西藏語言文化專業(yè)學(xué)生,獨立撰稿人。熱愛旅行,關(guān)注每一個地點的歸屬感、關(guān)系性和歷史性,立志以“他者”視角呈現(xiàn)一個真實且當(dāng)下的藏地景觀。
點擊圖片閱讀往期原文
重訪藏地系列 | 追尋雨季
重訪藏地系列 | 5200里
西藏以西,千年守望者騎青馬而來
醍醐2023年開放招聘崗位
在百年神殿里上班,是什么樣的體驗?
點擊卡片即可轉(zhuǎn)至購買頁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