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治出家、太后下嫁、雍正奪嫡,被稱為清初三大疑案,至今都在爭論中。雍正篡改遺詔,有沒有迫害康熙,我們無可追蹤,但雍正何時有了奪嫡之心,還是可以追溯的。
康熙老婆多,兒子也多,自古皇家無親情,面對至高無上的皇權,但凡有點實力的兒子都想爭一爭。
康熙這人念舊,后宮嬪妃多,但皇后只有一個,他與第一任皇后赫舍里氏感情很好,可惜赫舍里氏死于難產,留下的兒子就是胤礽。
在胤礽一歲時,康熙就立了他為太子,親自教他讀書,6歲為他請大學士為師,在康熙的培養下,胤礽文通滿漢,精于騎射,再加上儀表堂堂,十分惹人喜愛,康熙出巡時常把他帶在身邊。
但從小的優越感也為他帶來很多負面情緒,沒有同理心,性格暴戾驕縱,康熙也早早就看出了這一點。
康熙二十九年,他在親征噶爾丹的歸途中生了病,想讓胤礽來服侍他,結果胤礽來了,表現得面無憂色,這讓康熙十分不滿,斥責一頓后叫他回去了。
康熙四十七年八月,康熙帶胤礽及諸多皇子西巡,九月,皇十八子因病死了,年僅8歲。康熙悲痛不已,眾皇子也表現出悲哀之色,唯獨太子胤礽一副冷漠的的樣子,這讓康熙更加重了對他的嫌惡,又少了一番責罵。
但對于康熙的斥責與教誨,胤礽不但不思改過,反而越發大膽,還時不時窺探他的行宮,對上不尊,對下更是殘暴,敲詐勒索,仗勢欺人,激起公憤。
鑒于胤礽的斑斑劣跡,康熙一怒之下,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九月廢黜皇太子。
廢太子不是小事,康熙作了很多鋪墊工作,歷數太子罪狀,并宣示天下,為安撫群臣的情緒,他本人也是哭得泣不成聲,六天六夜睡不好覺。
胤礽被廢后,大阿哥胤禔動了奪嫡之心。
胤禔是皇長子,母親那拉氏為庶妃,身份遠不及胤礽,但他在諸皇子中也算是十分聰明能干的人。
康熙二十九年,18歲隨撫遠大將軍福全出征,開始指揮軍隊;康熙三十五年,隨康熙親征噶爾丹,參贊軍機,因功受封直郡王;康熙三十九年,又隨康熙巡視永定河河堤。
這三次表現都不錯,因此也得到了康熙的認同。
對于康熙與胤礽之間的微妙關系,胤禔也一直看在眼里,記在心上,隨時為自己上位準備著。
胤礽被廢后,他十分得意,由于是在塞外行圍時廢除的,康熙還特意讓他看管胤礽。胤禔以為時機已到,于是就向康熙諫言,說:“胤礽所行,卑污失人心,相面人張明德曾相胤禩,后必大貴,今欲誅,不必自出皇父之手”。
胤禔此言一出,壞了大事兒,康熙對他的看法來了個大轉變,認為胤禔為人兇頑愚昧,不知義理,沒有人倫之情,心狠手辣,搞不好會與胤禩結黨謀害胤礽。
但康熙表面還是裝做不動聲色,暗中對胤礽已加強了看護,并對諸子大臣宣布,他是不會立皇長子為太子的,還說他秉性躁急愚頑。
此外,康熙還做了一件決定胤禔生死的大事,就是派人抓了相面人張明德交刑部提審,最后審出了一個驚人的結果,胤禔、胤禩果然串通一氣,合謀謀害胤礽。
與此同時,皇三子胤祉也向康熙告發胤禔,說他利用喇嘛巴漢格隆魘術詛咒胤礽,康熙馬上派人去搜查了胤礽的住處,證實此事不假。
這一下激怒了康熙,斥責胤禔是亂臣賊子,并于康熙四十七年十一月奪了他的爵位,還將他幽禁于他的府邸,并派重兵把守,下了一道嚴諭,誰敢玩忽職守,將遭到九族之災。
就這樣,胤禔也出局了,在他奪嫡失敗時,只有37歲,一直囚禁到死,時間長達28年,于63歲去世,可悲可嘆。
胤礽既然是被胤禔所害,康熙經過反復思想斗爭后,于康熙四十八年又復立他為皇太子,但僅過了兩年多,胤礽再次被廢。
康熙發覺胤礽與大臣們結黨嚴重,對自己威脅很大,不得不于康熙五十一年,再度廢黜了皇太子胤礽,將其禁錮在咸安宮內。
胤礽并不甘心,還做了一系列的反抗,比如借著為妻子看病的機會,暗中通過信件與外界聯系,結果被康熙發現。
此后,但凡有大臣上疏提立儲者,或處罰,或處死,或入獄。
對于諸皇子爭位,他時刻保持著警惕,此后也一直沒有再立太子。
再看胤禩,排行第八,生母是皇家家奴,辛者庫賤籍,地位低微,不過他從小就聰明機靈,工于心計,并不甘心因母親卑賤就屈居眾皇子之后。
為此,他不但千方百計討得康熙開心,而且還盡可能地結交一切可以利用的各階層人物,上至王公大臣、各級官吏,下至江湖術士,只要有利用價值,都是他收買的對象。
同時還注重與其他皇子搞好關系,并拉攏其中的一些人,成為自己的支持者。比如皇九子胤禟、十子胤?,十四子胤禵,甚至連皇長子胤禔也曾被他所用。
除此之外,他還想方設法在社會上博得好名聲,以為將來奪嫡獲得更多的輿論資本。
可見,胤禩的確是個人才,不當皇帝也可惜了,但他還是犯了沉不住氣的毛病,過于心急了。
早在胤礽第一次被廢時,他和他的同黨就躍躍欲試了,他的死黨,如阿靈阿、鄂倫岱、王鴻緒等人,聯合諸大臣暗中傳播,說將來大位要傳于八阿哥,一時間,幾乎所有的大臣都向康熙推舉八阿哥當皇太子。
物極必反,大巧若拙,胤禩大肆結黨,過早暴露了自己的實力,康熙知曉后,對此大為吃驚,他沒想到胤禩的力量如此強大,長此下去,朝堂之內必然會出現一個他所不能控制的權力中心,日后必亂。
所以,后來,康熙把胤礽再度復位,其實也并非真心,也是迫于形勢所迫,需要一個太子來安撫人心,緩沖各派之間的矛盾。
同時,對胤禩采取了嚴厲的打擊,康熙四十八年正月,康熙開始追查誰是第一個推舉胤禩為太子的人,一查發現參與人眾多。
最后平息矛盾,抓了一個替死鬼大學士馬齊,交與胤禩拘禁,其余人只是給予了斥責,沒有追究責任。
經康熙這一打擊,胤禩的個人威望和私黨勢力元氣大傷,基本已經被排除在外了。
但胤禩一直不甘心,在康熙的最后十年里,他仍在掙扎,沒有放棄追求太子之位,康熙氣憤至極,罵他“系辛者庫賤婦所生,自幼心高陰險,聽信相面人張明德之言,大背臣道,雇人謀殺胤礽,與亂臣賊子結黨,密行險奸,因不得立為皇太子恨朕入骨,此人之險倍于二阿哥也”,還宣稱與胤禩斷絕了父子之恩。
可見,康熙對胤禩有多么失望與痛恨!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二月,當有大臣再提立皇太子之事時,康熙透露,自己有生之年不會再立太子了。
盡管如此,但皇帝繼承人篩選工作還是要進行,康熙還是要為大清選擇一位他認可的明君。
那么,他心中的繼位人有什么標準呢?對此,康熙也曾說過,“以朕為中心”,按照他的意旨行事,并要像他一樣,具有為清王朝綿延不絕,竭盡心力,孜孜求治的人。
所以,他換了考察方向,著重從德才兩方面對諸皇子進行長期考察,以“朕心為心者”的標準,長期默默甄選著最符保自己心意的人選。
對于康熙對繼承人選的變化,以及圍繞皇太子人選發生的一系列大事件,四子胤禛都看在眼里,一直默默關注著。
在太子胤礽第二次被廢后,胤禛的思想發生了變化。太子徹底出局了,這意味著必然要有一個新的人選來代替。
之后大阿哥胤禔也出局了,一向以賢著稱的八阿哥胤禩也受到打擊,而三阿哥厚道安靜,無意于皇位,這么一來,皇帝人選最有可能輪到他頭上。
胤禛有個心腹叫戴鐸,在形勢發生變化之后,他胤禛寫了一封信,信的主要內容只有一點,就是希望胤禛去爭奪儲位,以免將來受損。
此外,戴鐸還送了他四字箴言,即孝、誠、和、忍,提了三條重要建議:
第一,要盡力搞好父子關系和兄弟關系;
第二,搞好與朝廷官員之間的關系;
第三,同時要盡可能地培養自己的人馬,籠絡人心,壯大自己的實力。
對于戴鐸這封信,胤禛也回復了,雖然極力在示意自己無意于皇位,當皇帝如何的辛苦,他的人生追求在于無禍無福,并在信的末尾連用了兩個“慎之,慎之”。
其實,對于了解胤禛的人,都知道他喜歡在表面做文章,全文也就只有兩個字最重要,就是“慎之”,意在暗示,此事需慎之又慎,一不小心就會滿盤皆輸。
此后,他有意無意就開始了自己的爭儲之路,他采取的戰略是以孝為旗,以退為進、暗度陳倉。
比如,康熙要封他為親王的時候,他就提出要降低自己的爵位,以便和其他阿哥平等。這樣既會令康熙欣慰,從而對他有所賞識,也可以拉近他與地位較低的阿哥們的關系,擴大自己的影響力。
再如,他故意打造富貴閑人的形象,擺出一副與世無爭的樣子。他還從諸多佛經中抄錄許多名句,編成《悅心集》,用佛道的遁世思想來掩蓋自己的奪帝圖謀,從而令對手放松對他的警惕。
他這一招還挺管用,不但迷惑了其他的兄弟,就連康熙也被他蒙蔽了。
但在暗中他可一點也沒閑著,開始打造自己的小集團,文有戴鐸,武有年羹堯。此外,還有湖廣提督魏經國、副都統常賚、商州知州覺廷正、武會元金昆等。
后來在八阿哥敗落后,他又籠絡了隆科多,還有一個鐵桿支持者--十三阿哥胤祥。
到康熙暮年的時候,胤禛在眾多阿哥中已成最大勢力,朝內朝外都大有人在。在他繼位時,以上這些人也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孝字方面,他也極力討取康熙的歡心,特別是把乾隆帶入宮中,康熙對這個孫子很滿意,后來還專門讓他留在宮中,因此有人說,康熙是因為看中乾隆才選了胤禛當皇帝的說法。
當然,更為重要的是,不管在他當親王時,還是皇帝時,胤禛都是一位實干家,也很有能力,有馭人之術,對工作認真負責,這些能力康熙也是看在眼里的。
康熙曾說:“朕萬年后,必擇一堅固可托之人與爾等做主,必令爾等傾心悅服,斷不至把麻煩留給諸臣。”
對于這一要求,雍正也確實做到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