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內容均是根據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撰寫的原創內容,辛苦各位看官支持,文未已標注文獻來源,請知悉。
俄烏沖突自2022年2月爆發以來至今已歷時兩年半,現在整個國際社會仍然無法找到政治解決俄烏危機的有效渠道。
而最近烏軍反攻俄庫爾斯克州的動作再次讓俄烏局勢陷入動蕩。
俗話說“大炮一響、黃金萬兩”,冷兵器時代尚且講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現代戰爭則更是一場“經濟仗”。
曠日持久的俄烏沖突不但給全球經濟復蘇蒙上了一層陰霾,同時也給俄烏兩個國家的民眾帶來了沉重災難。
除俄烏之外,還有一個國家也在這場地緣沖突中損失慘重。
而另外兩個局外國卻變成了‘贏家’,你能猜出它們都是誰嗎?
一、俄烏直接對抗損失慘重
俄烏沖突爆發前期,烏軍還能憑借著西方國家的持續援助與俄軍打得有來有回。
不過在地緣政治以及雙方懸殊軍力等多重因素的影響下,烏克蘭方面最終還是失去了對烏東四州的控制權。
在談及相關領土問題時,俄總統普京曾堅定表示俄方絕不會輕易放棄已占領的領土。
而種種跡象表明,俄方有意將烏東四州視作與北約之間的軍事緩沖區。
除了失去對烏東四州的控制權之外,烏克蘭作為沖突的直接當事國在經濟層面遭受的損失高達數千億美元。
至于其國內的人口流失問題更是難以扭轉。
據測算,截至去年底烏克蘭戰后所需的重建費用約4860億美元。
且這筆重建預算仍在伴隨著沖突持續而不斷攀升。
其實西方國家所提供的援助僅有一小部分真正流入烏克蘭政府,其余大部分則是被踹進本國腰包或以貸款的形式提供給烏方。
數據顯示,俄烏沖突爆發前烏克蘭的人口總量約4500萬,而去年年底時這一數字便驟降至約3700萬。
而又有消息稱烏方的現有人口數量可能僅維持在2800萬左右,這一數字相比沖突爆發前足足下降超過四分之一。
聯合國難民署數據顯示,現階段有超過650萬烏克蘭人正在海外尋求庇護。
烏克蘭這邊損失領土、經濟凋敝、人口大規模流失,而俄羅斯現在的日子同樣也不好過。
俄烏沖突爆發后,俄方隨即受到西方國家所采取的多輪密集制裁。
其中就包括凍結俄3000億美元主權資產、大幅度削減對俄能源進口以及將其踢出SWIFT國際結算系統等等。
俄烏戰線越長,西方國家對俄采取的制裁措施就越全面。
近期,烏軍在軍事戰略上對俄庫爾斯克州展開了奇襲行動,而這也是自二戰后首次有外國正規軍隊攻入俄本土。
雖說烏軍這一招‘圍魏救趙’確實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本土戰場的作戰壓力。
不過其試圖借襲擊俄本土換取談判籌碼和拖延戰事的做法恐怕既不利于和談,也可能招來俄方的報復行動。
二、德外向型經濟“飛來橫禍”
俄烏兩國作為沖突直接當事國固然需要面對持續擴大的戰場損失。
不過在這場全球地緣政治博弈中卻有一個國家在沒上戰場的情況下同樣損失慘重,它就是歐洲經濟的“火車頭”德國。
如果說俄烏危機是北約與俄羅斯就地區軍事平衡問題所引發的地緣沖突。
那么德國在這場沖突中蒙受的損失則完全是其發展外向型經濟體系的一場飛來橫禍。
作為支撐歐洲經濟發展最重要的國家之一,德國在經濟產業結構上高度依賴進出口貿易。
而廉價的俄羅斯能源一直都是保障其出口產品利潤率的關鍵因素之一。
據悉,因俄烏沖突持續推高基礎能源價格,德國政府不但要面臨國內通脹高企的經濟困境。同時還要避免部分德國企業為規避生產成本暴漲而選擇離開德國。
據有關機構測算,自俄烏沖突爆發后德國在援烏以及打壓俄羅斯等相關事項上已累計損失超過2000億歐元。
這還沒算其間“北溪-1”管道被炸毀所產生的地緣政治成本。
其實德國政府很清楚徹底與俄羅斯“斷聯”對自己沒有任何好處。
現如今德國政府依然在通過第三方渠道購買俄羅斯能源。
國內民眾生活成本持續上漲,而德國政府卻依然在大肆宣揚所謂“援烏抗俄”。
并為緩解財政開支緊張而頒布農業補貼削減政策。
此舉隨即引發國內大規模罷工抗議的浪潮,包括農民、醫護、火車司機以及機場地勤人員等群體紛紛走上街頭表達對政府決策的不滿。
這邊要迎合西方勢力宣揚的“團結”,另一邊還要安撫和保障國內民眾的生活訴求。
內憂外患之下德國這個“歐洲經濟火車頭”可不好當。
三、美印借機從中漁利
自俄烏沖突爆發以來,美國政府可以說是一直沖在“援烏抗俄”的最前線。
而美國對烏展開的多輪援助本質上卻是站在美國利益優先角度的“援己”。
當地時間4月24日,美國政府宣布將向烏克蘭提供約608億美元的援助。
不過這筆錢中有超過276億美元會直接或間接被用于購買美國的武器和防御系統。
最后僅有約90億美元將被用于對烏方的人道主義援助和經濟重建工作。
當然,在美國持續推動向烏方提供大規模援助的情況下,其還不忘以北約組織的名義裹挾著歐洲“盟友們”向烏克蘭提供援助。
不過就在兩年前“北溪-1”管道遭受不明來源襲擊時,北約組織的共同防御條款卻并沒有發揮任何作用。
后來歐盟方面曾就“北溪-1”管道爆炸事件展開深入調查,只是到現在人們也沒能得到一個確切的結果。
就在美西方國家持續以“援烏抗俄”的名義逐步實現自身發展目標之際,還有一個國家同樣在充分利用這場地緣沖突謀取利益,它就是自詡“南亞地區領導者”的印度。
近期,印度總理莫迪先后赴俄羅斯和烏克蘭進行訪問并竭力向外界展現出“沖突協調者”的角色。
另有消息稱印方還有意主辦第二屆烏克蘭問題和平峰會以促成和談。
不過其真實想法恐怕僅僅只是奔著政治和經濟利益的雙豐收,而不是過度介入這場地緣危機。
一個是借代理人戰爭破壞地緣政治局勢平衡、大發戰爭財的攪局者。
另一個則是靠打著“不結盟”旗號四處揩油、謀取利益的投機者。
美印兩國真的算是這場地緣危機中的贏家嗎?
四、審慎參與俄烏和平進程
事實上,在俄烏沖突歷時已超過900天的狀況下,持續蒙受戰爭損耗的俄烏雙方也都有推動和談的愿望。
不過本該站在中立性基礎上的和談進程卻在西方勢力的深度干預下變得愈發難以推進。
就在今年6月份于瑞士舉辦的首屆烏克蘭問題和平峰會上,中俄兩國缺席。
在這樣的情況下,這次會議非但沒能達成任何實質性協議同時還暴露出西方內部俄烏危機問題立場分歧。
且很少有人真的關心該如何正確推進俄烏和談進程。
在這場“和平鬧劇”草草收場之前,俄方曾提議由我國主辦俄烏問題和平峰會或許是推進俄烏和談進程的有效方式。
不過我國卻并沒有答應這個邀請,其原因是現階段舉辦俄烏問題和平峰會的時機尚不成熟。
表面上看俄烏雙方都有意盡早結束這場曠日持久的沖突,不過兩國間在和談中提出的條件卻存在巨大分歧。
特別是有關領土返還等議題更是難以調和,而在雙方都不愿妥協的情況之下,誰舉辦和平峰會都不會起到任何的實質性進展。
今年3月在我國的外交斡旋下,中沙伊三國在北京發表聯合聲明。
宣布沙特與伊朗正式恢復外交關系,雙方將互派大使并重啟經貿領域合作。
今年7月,巴勒斯坦各政治派別同樣在我國的外交斡旋下實現歷史性“大和解、大團結”。
為推進中東地區和平與穩定貢獻了中國智慧和力量。
不過在俄烏危機尚不具備和談條件的情況下,我們必須審慎參與俄烏和談進程,避免被西方勢力“拉下水”。
總結
俄烏沖突已歷時兩年半,現在國際社會仍然沒找到和平解決危機的途徑且沖突還在繼續加劇。
而這似乎都要“歸功于”西方勢力對這場沖突的持續拱火澆油。
只要沖突還在持續,俄烏雙方就要繼續蒙受戰爭帶來的巨大損失。
對于烏方而言,人口問題已經迫在眉睫。
而如何突破西方的制裁與封鎖顯然是擺在俄方面前最緊迫的任務。
在戰場之外,高度依賴外向型經濟的德國正深陷俄烏沖突帶來的經濟困境之中,這“歐洲經濟的火車頭”可不是好當的。
與德國不同,美國和印度卻在這場地緣沖突中找到了謀取利益的渠道。
其間他們還要把自己塑造成“和平進程的推動者”,只是它們真的算是這場沖突中的贏家嗎?
[免責聲明]文章的時間、過程、圖片均來自于網絡,文章旨在傳播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請觀眾勿對號入座,并上升到人身攻擊等方面。理性看待本事件,切勿留下主觀臆斷的惡意評論,互聯網不是法外之地。本文如若真實性存在爭議、事件版權或圖片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系作者,我們將予以刪除。
參考信息: 《俄烏戰爭太殘酷,烏克蘭人口從4000萬變2800萬,主力裝備損失殆盡》 2024.8.1 縱覽時評 《德媒:俄烏戰爭讓德損失2000億歐元》 2024.2.22 參考消息 《【中國網評】名為“援助”實為“自肥”,美國舉債援外為哪般?》 2024.4.25 中國網 《巴勒斯坦各派“北京和解”,對地區局勢意味著什么?》 2024.7.23 北晚在線 《如何看待網民提議,既然俄烏都有談判意愿,中國可以出面組織和平峰會?》 觀察者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