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慶秀山洪安有座劉鄧大軍進軍大西南紀念碑,中間高聳的紀念碑上是鄧小平題字“走向大西南”!
說到最近非常好看的電視劇,正在央視綜合頻道黃金時段熱播的重大革命題材電視劇《走向大西南》絕對算一部,這部展現大西南解放、接管和建設歷史的劇集,憑借雄渾的氣勢和精彩的劇情,一經播出立即吸引了廣大觀眾的視線。
《走向大西南》一個獨特價值在于雙線并行,在偉人視角之外,以青春視角解構革命歷史,并為觀眾詳細展現了一個特殊的的青春群體——西南服務團。很多觀眾正是通過這部劇,才知道了西南服務團,才知道在解放大西南、建設大西南的歷史進程中,一大批革命老區干部、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用犧牲、奮斗寫就了壯麗的人生之歌、青春之歌。他們始終不忘“初心”,踐行著走向大西南時編織的崇高理想和信念。
揭秘一段“不能忘卻的歷史”
《走向大西南》第一集,開門見山地用旁白方式道出了西南服務團的歷史背景:“1949年4月20日,國民黨當局拒絕在《國內和平協定(最后修正案)》上簽字,國共和談失敗。中國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發起渡江戰役,國民黨苦心經營的長江防線頃刻土崩瓦解……”同年5月,第二野戰軍司令員劉伯承、政委鄧小平率領二野去解放、建設大西南,很快,接管和發展、建設大西南過程中的干部缺額問題擺上臺面,“西南服務團”由此誕生。
對于這段歷史的揭秘,《走向大西南》基本是以寫實的手法真實還原,可以看出該劇的主創人員對大量史料的充分掌握和熟悉。還記得第三集開始鄧小平給西南服務團學生們講的那段“論老實”政治課嗎?在這段報告中,鄧小平主要強調了老實忠誠的重要性,“老實忠誠是取得黨和人民信任的重要條件”,他希望每一個人都能順利地走完這條新的長征路。
這段精彩的劇情不是虛構的,而是完全遵照歷史。鄧小平同志從青年與黨的關系、個人與群眾的關系,到各階層的團結等問題,進行了深入闡述,并鮮明地提出一個重要觀點:“一個革命者是不是忠于黨,忠于人民,就看他是不是老實,是不是實事求是。”講到團結問題時,他強調知識青年要尊重老解放區來的干部,虛心拜他們為師,并且風趣地比喻道:“老老實實地學,不要強不知以為知,不要豬鼻子插大蔥——裝象”,這些精彩的講話片段,電視劇《走向大西南》都給予了完整呈現。
鄧小平給西南服務團作的幾次報告,循循善誘,有鮮明的針對性,有著極大的教育、鼓舞作用。尤其是他關于“忠誠老實,實事求是”的論述,是憑借真理的力量和思想路線來武裝青年一代,看似簡單的話語,卻是集政治信仰、群眾觀念、個人修養和工作作風于一體的高標準嚴要求,即使放在今天,對青年人也有非常積極的教育意義。在電視劇中,通過安榮生的精彩演繹,我們依然能感受到當年鄧小平同志激情四射、寓意深刻的講話,臺下年輕的西南服務團團員們激動、熱情的心情。
在這段八千里路的“小長征”中,西南服務團跨越蘇、皖、豫、鄂、湘、黔、滇七省,有三千多里是徒步行軍。團員們身背背包,腰挎米袋,輪流扛大槍,宣傳隊的戰友還要隨身攜帶鑼鼓等道具。進入西南后,團員們與當地干部一起,開展政權接收、建設與鞏固工作。他們當中,有的不幸犧牲,有的將一生都奉獻給了西南……
可以說,電視劇《走向大西南》填補了“西南服務團”題材影視劇的空白,以其氣勢恢宏的歷史脈落、跌宕起伏的故事劇情,讓“西南服務團”那一段鮮為人知的重要歷史變得無比清晰和珍貴。
主旋律影視劇的青春化書寫
將主旋律故事進行青春化表達是近年來革命題材影視劇的一個重要特征,這種表達在上世紀90年代就已經出現。到了21世紀,隨著90后、00后年輕創作群體的不斷涌現,青春化敘事進一步成為與年輕觀眾產生共鳴的對話機制。
無疑,《走向大西南》里有不少的青春敘事線,但它不是刻意取悅青年觀眾,而因為該劇本身就有年輕人的故事。西南服務團的成員除上海和南京的青年學生和青年職工外,還有蘇南地區的青年、華北人民革命大學第一期畢業生、東北地區部分西南籍青年干部、華東支前司令部的支前團員等。里面有很多年輕人,有些學生還不滿20歲。青春芳華的他們來自不同地方。一群20歲左右的年青人,舍棄了大城市的生活,告別了溫馨的家庭,聽從黨的召喚,追隨人民解放軍進軍大西南的步伐,來到充滿荊棘的邊僻之地。他們的青春承載了太多的責任和磨難,他們的家國情懷和赤子之心又洋溢著向上的青春朝氣,他們的青春成長經歷無疑能喚起當下年輕群眾的強烈共鳴。
在結合西南服務團史實的基礎上,《走向大西南》塑造了一個個鮮活、生動、接地氣的青年形象。服務團成立不久,蔣明玉因抱怨宿舍條件差,引起袁振全的不滿,兩人爭吵不休打了一架,后來被批評教育后握手言和;余隊長跟武思文聊天時抱怨“這幫學生兵簡直是一塊朽木”,恰好被服務團的王步先路過聽到,他不服氣地據理力爭,表達了他愿為共產主義信仰奮斗一生的信念,展現出一名年輕人自信、不服輸的闖勁兒;武思文和高曉蔓這對革命伉儷,他們既全身心投入建設大西南團的革命事業,也有煙火氣的生活日常。所以,他們都是有血有肉、有理想有信念的革命者。這樣的青春故事,就是可信又可感的故事。
除了出色地刻畫了人物群像,該劇在情節設計上也十分精彩。如武思文夫婦兒子小凱丟失,高曉蔓在一次買草鞋時錯認了兒子,并遭到匪徒追趕襲擊,落下山崖后獲救,最終與武思文重逢,頗具傳奇色彩。國民黨特務“岳老師”混入西南服務團隊伍,給劇情加入了不少諜戰片元素。著名已故作家馬識途驚喜地在劇中出現,受鄧小平委托,時任川康特委副書記的馬識途給學生兵們做了一場介紹大西南情況的報告。要知道,馬識途先生今年3月份才去世,令人恍若隔世……
總之,《走向大西南》是革命歷史題材與青春元素完美融合的又一典范,它的青春化敘事契合年輕觀眾審美。它在題材上的選擇,則給我們的影視工作者提供了有益的思考。還有哪些革命歷史事件可以挖掘?還有哪些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歷史群像沒有呈現?在中國的革命歷史和發展進程中,肯定還有一些事件、人物值得我們去影視化。讓我們期待,有更多像《走向大西南》一樣優秀的革命歷史劇涌現。(永超/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