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有人說,許多人都在“向內求”。意思就是察覺到自己面對現實時的無能為力,現實就像一座大山橫亙,而自己只能一聲嘆息,轉而面對自己。不改變世界,只能改變自己。
1
由此,想起了自己小時候的荒唐事。小學時,會用紙疊成小口袋,也裝不得什么,只覺得精致。為了美觀,會在外側寫上一些無聊的東西。比如“元,皇上,姓孛兒只斤”,名寫上自己的。皇后不敢寫,但是太監大臣會寫上同學的名字。小時候的惡趣味。
到了初中,男孩在青春期總想著與眾不同,而自己外又不強、內又無涵養。只有貌似忠厚老實、看似讀書很多的安靜聽話好孩子樣。為了對得起這份長相,苦思冥想了“忍教”,糾集了幾個同學作為大小弟子、左右護法。主旨是遇事不爭,反求諸己,能忍則忍,壁立千仞。為什么總是被外界侵擾,是因為自己不夠好,或者說是太敏感。如果能忍,足夠撐得下一切。后來在書市,翻到了一本“忍教”的古籍。也不辨真假,目前也搜索不到。但是當時卻真切認識到了自己不過是拾了古人牙慧。
這可能是我最早的“向內求”。而前段時間,網上紛紛嘲諷“反思”。媒體也是,遇到事情,落腳點總是我們要反思自己,是不是有不足。即使是好事,也要反思,戒驕戒躁。這是一種居安思危、不敢享樂的自我底色嗎?
所以總結下來,我是一個“忍者”。更坦白一點是:沉默且極度內耗的討好型窩囊F。
2
沉默的人想得多。叫囂的人擅長用高帽子武裝自己。《江城》里的片段(是的,我還在看。即使經歷了出差和森山大道,我還在看。):霍偉與一個擦鞋匠的爭吵。在爭吵中,擦鞋匠看到了金錢、以及由此產生的蔑視。一個人經營著擦鞋攤、什么事情都要自己忙,偏偏有個外國人,卻與他截然不同。他不知道應該憤恨誰,于是霍偉外國人的身份給了他宣泄憤怒的由頭,他用愛國主義武裝了自己,開始對霍偉開始叫囂。多少年來常如此,現在線上線下總是有人披著皮,借著由頭,宣泄著不知應該向誰宣泄的情緒。
同樣與此對應的,又有人剛剛閱讀一些觀點,像青春期的男孩一樣,冥思苦想了一些想法,或者拾了古人牙慧,便迫不及待地各處宣揚,并洋洋得意。以此糾集了一批上述的人。這老師那老師,恨不得厚臉都給你。
由此想到了大學宿舍,看到同學買了美利達的自行車,加入了騎行社團,每到假期經常長途遠行,騎遍全國。當時無知的我,因為不認識美利達,以為他買的是雜牌車,傻傻地問:為什么不買捷安特?并對他表示可惜。而他沉默不語。時光流轉,騎行又開始風靡。從跑步、健身、飛盤,現在輪到了騎行。多少人以此來標榜自己的健康積極人設,在各種社交軟件張貼自己的車、記錄等。然后,看到了當時沉默不語的人,默默點了贊。
也不是說多喜歡那個沉默不語的人。但是世界總是被叫囂的人掌握。而從不知道,也許沉默的人想得更多。甚至同一屋檐下,經年累月分別許久之后,才發現原來之前有著共同的愛好。
或許,有許多許多,就像“忍教”一樣,默默消失在漫山青翠之中。
心平能愈三千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