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與大地之間總是一種親密的掙扎,
大地是隱蔽的,
需要世界不斷去揭示。”
內容簡介
本書闡釋了西方哲思通向東方道家智慧的嘗試和過程。作者從古希臘哲學一路論至海德格爾,將海德格爾與莊子的理論進行對比并相互補充,試圖拓展出一條有助于我們理解世界的本源、藝術的本源、存在的本源、真理的本質之顯現的思想進路。
作者簡介
曹璇,字璇璣。山西太原人,現居香港。香港新亞研究所哲學博士,香港中文大學歷史學博士后。學者,作家,藝術家。當代新儒家第五代學人。香港儒藝青年文化協會創始人。代表作有《毛線君的理想國》《學海書樓與香江國學:中國傳統文化在香港的傳承與革新》。
左:孤獨的藝術家。思考記錄21:孤獨的藝術家。無我相。十一號巨人光頭睡美人卡蓮娜出土。
右:回到原初的境域構成。思考記錄22:藝術作品的創建與持存。十二號巨人貓咪大寶貝薩摩斯出土。
目錄
前言
導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天籟”與“物化”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思路:“抹去重來”
第一章 世界存在的方式
第一節 西方世界存在的方式
第二節 道家看待世界的方式
第二章 物性與齊物
第一節 物的歷史
第二節 “天”、“地”、“人”、“神”
第三節 “物物化”與“物化”
第三章 棲居在藝術觀賞的世界中
第一節 作為中介的語言
第二節 棲居的世界
第四章 作品的“創建”與“作品存在”
第一節 孤獨的藝術家
第二節 “創建”與“持存”
結論 從“偽裝的遮蔽”到“蔽障”:一種“藝術”到“人文”
的方式
參考文獻
后記
序言
1930年,海德格爾在一篇名為《哲學的終結和思的任務》的文中,提到哲學到了今天,已經是到了要終結的時候。不過,他所謂的終結,是有深層的意思。哲學的終結并非表示現代人不再需要哲學,他說,有些時候,我們太容易在消極意義上把某物的終結了解為單純的中止,理解為沒有繼續發展,甚或理解為頹敗和無能。他所謂的終結,并非此意。
哲學這種活動,自古以來,就是一種無關于現實生活的思辨活動。柏拉圖認為哲學就是不斷追求恒定的真理領域,為的是沖破各種不定、矛盾、沖突或懷疑之經驗世界,達至絕對確定的形而上的真理領域。海德格爾對哲學的理想并沒有異議,但是由柏拉圖所揭示的真理定義,他卻認為它有待轉向,由形而上學轉向“思”的新方向。
早前,十八世紀的康德已經在《純粹理性批判》中告訴我們,形而上學是人類的本然趨向(natural disposition),他比喻人心靈內,永遠波濤起伏,像小舟于怒海中渴盼在一塊平穩的陸地上靠岸,即使我們明白人類的認識能力無法達至形而上的世界,但他仍將前仆后繼地尋找那塊大陸。這種本然趨向不斷催逼我們,總希望找到現象界以外的存在,康德傾向認為我們追求形而上學的終極答案,將是徒勞無功、人只能獲得現象的知識,人是不可能踰越知性的限制,而開啟物自身(Thinginitself) 的本體界。
海德格爾承接康德的批判再上路,所以他說哲學之終結意味著傳統形而上學的完成。任何思想的開端,最終亦會因著內部的限制而有所終結,傳統形而上學有過宏大的作用,它推動整個西方走向現代,但必須有所轉向,才能保存思想的活力。
海德格爾提倡“思”(Denken/Think)來與傳統哲學活動對比。“思”是存在之思,并非為了統一性之理智軌跡服務,而是要迎接那開端性的真理。理智之操控性與思之迎接性形成了不同的哲學方法。思是傳承哲學之顯性化而開啟真理另一面之隱性。
理性之光雖然關涉于澄明,但它背后所根據的主體性(subjective),卻不自覺將澄明歸屬于主體一面,即真理似乎只依人的理性能力而存在,離開了人的認識能力,真理就失去了意義;所以這種主、客對立的結構下,只有顯現了出來的存在者。只是在場者之無蔽,還不是真理,一切存在者的本源,來自隱蔽的大化。
曹璇君此書承海德格爾的真理觀,進一步透入海德格爾的物化觀念。“物化”或者“物物化”屬于他晚年定論;海德格爾對物(thing)作了非常深刻的溯源。海德格爾在《演講與論文集》(1936—1946年)中的《物》一文中,對西方的事物、實物觀念進行大規模的研究,試簡約言之:他說近代西方的事物觀是自羅馬人采納了晚期的希臘哲學始,羅馬人稱物(res)——經驗世界中實在的能看見的東西,所謂實在(reality)。在這種現世精神中,物質是確然的又是確定的。至中世紀時,“上帝創造萬物”,物不再是羅馬時期的永恒之物,它成為一種被動的被創造的“對象”。由“res”變為拉丁文中的“ens”,是一種“成為”或“形成”,這種從無到有的創造不僅是萬物的起源,也是神可“物化”的渠道。
海德格爾認為我們首先要放下常識的事物觀,將“物”看成一種境域(horizon)。海德格爾承希臘人重視命名的傳統,當物獲得“命名”時,即它們被召入“可道”的世界,他也稱為物物化(Dingen des Dinges)。物“物化”之際,也是世界開展之時,因為物展開著世界,物在世界中逗留而成其為逗留之物。
海德格爾的詩化語言,目的是要我們回歸到存在本身;在壺的壺性中,總是棲留著“天空”、“大地”和作為“終有一死者”的人與“永恒的神”。海德格爾稱為四方(Vier)或“四方域”(das Geviert),它們是共屬一體,本就統一。壺的本質就在于,將這四方整體融入自身,入于此一當下棲留之物,成一境界,而這一境界,即“物性”,即“物物化”。所以“物化”是個動詞,好像圓舞曲那樣圍著四元跳舞、回環。四方合一。
四元環舞,讓我們聯想到莊子。莊子鐘愛于“游”,莊周夢為蝴蝶,自然是一種游的境界。“神人至人乘云氣,騎日月,可游乎四海之外。圣人不從事務,無所謂喜好違害,而游乎塵埃之外。”同樣,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言魚之樂,并不在分辨邏輯思辨。魚水游樂,請循其本。這個看似是引導至對話開端,實際是提醒惠子須從人的辨識回歸到本來面目,這個本來面目便是指上文的敞開領域所允諾的自由之境。知魚樂于濠之上,便是已經在澄明之中自由給予和接納,莊子此處便是將敞開領域的澄明之所開展提到歸于本己的首要位置,“物化”于此才能開展。
“游”之無窮,以樂乎逍遙。從人的存在本源的層面上來講,“游”就是破除成心,忘知忘識,從知識論切入而轉出。不對當下事物做知識分析的判斷,使之進入一種境域式的延展之中,莊子稱為“物化”。
“夢”與“游”相同,都是忘其所知而入于其自身,并同時開展出這天地間的世界。故“夢”而“物化”,“游”而“物化”,均是同義。
近年海德格爾的哲學盛行,曹君對海德格爾、莊子作多向的描摹,故本書對中西哲學的會通,有重大的貢獻。最后,莊子嘗言“虛室生白,吉祥止止”,此書讓我們親涉其境。
陶國璋
2024年3月1日
點擊書籍圖片即可優惠加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