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伴隨“七十二候”出現的,是許多與之相關的特別節日,例如春節、寒食、端午、中秋、冬至。而每個節日都有多彩的飲食活動,以玩月羹、月餅、桂花酒為節物代表的中秋也不例外。
飲食與中國文化
作者:王仁湘
出版時間:2022年10月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新民說
八月十五日,秋已過半,是為中秋。中秋儀節,先秦時代當已有之。《禮記·月令》說,仲秋之月,“養衰老,授幾杖,行糜粥飲食”。這里并沒明指某一天,當包括望日(十五日)在內。枚乘所作《七發》,則明確提到了八月十五結友觀濤的事,有“將以八月之望,與諸侯遠方交游兄弟,并往觀濤乎廣陵之曲江”之句。
《月下把杯圖》馬遠
中秋之夜賞月,并享用與月亮有關的食物,至遲在唐代已成風氣,這是名副其實的中秋節。唐人愛中秋月色,可舉兩詩為證。一為司空圖的《中秋》:“閑吟秋景外,萬事覺悠悠。此夜若無月,一年虛過秋。”一為曹松的《中秋對月》:“無云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盤上海涯。直到天頭天盡處,不曾私照一人家。”中秋不見月,是件很遺憾的事。《隋唐嘉話》說:“李愬隱首陽山,中秋夕與友人攜酒望月。愬曰:‘若無明月,豈不愁殺人也!’”中秋賞圓月,思親會友,風雅度良宵。《開元天寶遺事》記載說:“蘇颋與李乂對掌文誥,玄宗顧念之深也。八月十五夜,于禁中直宿諸學士玩月,備文字之酒宴。時長天無云,月色如晝,蘇曰:‘清光可愛,何用燈燭!’遂使撤去。”賞月之時,月光月影最是可愛,用不著燈燭爭輝。蘇東坡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之時,抒發思親之情,作《水調歌頭》,鑄就千古名篇,“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些句子也就成了千古絕唱。
中秋節物,主要有玩月羹、月餅、桂花酒等。
玩月羹,見《膳夫錄》,汴中節食,“中秋玩月羹”。
月餅,《元氏掖庭記》中有“仲秋之夜……當其月麗中天,彩云四合,帝乃開宴張樂,薦蜻翅之脯,進秋風之鲙,酌玄霜之酒,啖華月之糕”的句子,其中“華月之糕”當與月餅相似。又《西湖游覽志余·熙朝樂事》說:“八月十五日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帝京景物略》則說:“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之,如蓮華。……月餅月果,戚屬饋相報,餅有徑二尺者。女歸寧,是日必返其夫家,曰‘團圓節’也。”月餅也謂之“團圓餅”,《酌中志》說:“至(八月)十五日,家家供月餅、瓜果,候月上焚香后,即大肆飲啖,多竟夜始散席者。如有剩月餅,仍整收于干燥風涼之處,至歲暮合家分用之,曰‘團圓餅’也。”《燕京歲時記》也說:“中秋月餅……大者尺余,上繪月宮蟾兔之形。有祭畢而食者,有留至除夕而食者,謂之‘團圓餅’。”
《中秋景物》任伯年
桂花酒,見《帝京歲時紀勝》:“中秋桂餅之外,則鹵餡芽韭稍麥、南爐鴨、燒小豬、掛爐肉,配食糟發面團、桂花東酒。”
中秋節飲食活動,多以家庭為單位進行,增進長幼親情;也要在親鄰間互贈節物,聯絡彼此感情。《北平風俗類征》引《月令廣義》云:“燕都士庶,中秋饋遺月餅、西瓜之屬,名‘看月會’。”清代江蘇句容地區,八月中秋辦餅筵,大會親朋。《京都風俗志》則述及家庭賞月宴,中秋夜拜月禮畢,“家中長幼咸集,盛設瓜果酒殽,于庭中聚飲,謂之‘團圓酒’”。
(本文節選自王仁湘《飲食與中國文化》)
飲食與中國文化
作者:王仁湘
出版時間:2022年10月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新民說
作者簡介:
王仁湘,考古學者,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先后被聘為南京師范大學、首都師范大學特聘教授,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特聘研究員。主編、主撰各類著作一百多種,主要有《史前中國的藝術浪潮:廟底溝文化彩陶研究》《中國史前考古論集》《半窗意象》《往古的滋味:中國飲食的歷史與文化》《善自約束:古代帶鉤與帶扣》《大仰韶:黃土高原的文化根脈》《南藩海昏侯》等。
內容簡介:
“吃”是中國文化最具生命力的主題之一,作者以考古學家的身份介入到飲食的發展流變之中,將“吃”納入社會專題史的范疇,以圖文并茂的方式,舉凡飲食器具、烹飪方式、飲食掌故,詳述其流變,一一考訂源流,從“飲食”一事再現中國文化的廣博與厚重。本書行文流暢,語言通俗幽默,寓學術研討于吃這一“俗事”上,將食物之美、飲食之雅寫得有滋有味,令人垂涎。
- End -
成為更好的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