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森林煤礦,
還有那滿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我的同胞,
還有那衰老的爹娘。
九一八,九一八,
從那個悲慘的時候,
脫離了我的家鄉,
拋棄那無盡的寶藏,
流浪!流浪!
每年今天,警報都會拉響。提醒著我們,1931年的今天,九一八事變爆發,民族危亡、山河破碎……
無數青年,唱著《松花江上》奔赴戰場。
1
警報響起,他緩緩舉起右手……
遼寧老英雄蔣潤苑
九一八事變發生那年,遼寧老英雄蔣潤苑才14歲,由于出身貧寒,小學畢業后就四處打工。當時日軍鐵蹄剛剛踏入東三省,全國人民抗日熱情高漲。
他說:“那個時候,隨著日軍瘋狂入侵,東三省很快被控制,張學良麾下的東北軍將士卻帶著家鄉淪陷的深深恥辱奉命撤往關內。”
也就是在這時候,蔣潤苑來到西安加入了東北軍,成為了一名報務員。
從七七事變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到1945年抗日戰爭全面勝利,一天也沒有落下。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不久,蔣潤苑的家鄉就成了淪陷區。
有家不能回,與母親天各一方,母親一度非常擔心他的安危。
1939年,武漢會戰后,蔣潤苑隨部隊撤到湖南。當地有個文具店,經掌柜同意后,他在給母親的信中謊稱:“自己在文具店當學徒,一切安好”,并用文具店的地址跟母親通信。
兩年后,蔣潤苑考上了黃埔軍校,在學校學習時,給掌柜寫了封信,打聽母親的消息。直到1941年冬季的一天傍晚,他才收到掌柜轉來的家信,信中說:母親已經因病去世。
當天晚上,蔣潤苑輾轉難眠,含淚寫下了一副挽聯:
臥榻未伺,含殮未歸,從來游子多遺恨;
國仇未復,劬恩未報,自古忠孝難兩全。
第二天,蔣潤苑買了黑布,為母親戴孝。
沒能伺候患病的母親,沒能在入棺前見上最后一面,成了蔣潤苑終生的愧疚。
后來志愿者找到蔣潤苑的時候,才發現,每年九一八警報響起,他好像都做好了準備,戴上了他的紀念章,緩緩舉起自己的右手,努力站成一個軍人的樣子。
這是蔣潤苑在以自己的方式,紀念抗日戰場上,犧牲的戰士、同胞。
遼寧老英雄蔣潤苑與志愿者
2
他說:“當時只是想著不能當亡國奴”
浙江老英雄李震亞
十年前,我們發起全國尋找抗戰老英雄,僅遼寧團隊,就收到4000多條信息。蔣潤苑先后告訴了我們兩位抗戰老英雄信息,油宏熙和李震亞。
后來,蔣潤苑的女兒蔣光璞來到李震亞家中,唱著那首父親教她的《松花江上》。李震亞的記憶突然被喚醒,聲音哽咽,淚水漣漣。
他說:“從南方啊,一路走一路唱《松花江上》”
李震亞老人的家鄉在浙江臺州,1937年發生盧溝橋事變時,他正在南京念書。
“當時并沒有急著跑回家,沒有意識到日本鬼子會長驅直入,直到‘八·一三’以后,眼看著日本人轟炸上海,然后是南京,我就跑回了家鄉臺州。一路上我們走到哪里,日本人就跟在后邊追打過來,那滋味可不好受。”李震亞回憶,“當時只是想著不能當亡國奴。”
時間到了1940年,一個機會忽然擺在李震亞面前:黃埔軍校在浙江金華招生的報紙廣告吸引了他。
“一點沒有猶豫,我和幾十個同鄉同學一起直奔金華。在那里進行了筆試和體檢,考試的內容有作文和數學。后來我接到了錄取通知,終于能夠參軍為國效力。”李震亞說。
松山大捷打破了滇西戰役的僵局。日軍認為,在亞洲戰場上,只有三次戰斗可以稱為“玉碎戰”,也就是日本人被全部消滅,除了緬北的密支那以外,就是松山和騰沖,而這三個“玉碎戰”都是由中國人打下來的。
1944年底,取得龍陵會戰勝利的中國遠征軍和原本在緬甸作戰、奪取緬北重鎮密支那的中國駐印軍分頭向畹町推進。此時,李震亞隨左路軍追擊日軍,直到次年2月進入緬甸。
李震亞回憶,那時部隊行走于深山小路中,時常在伸手不見五指的黑夜中行軍,有時馱炮的騾馬掉到山溝里,部隊還需要再下去把炮件找回來。曾經有一次,部隊早晨發現已經追趕到日軍殘部的前邊,于是再回頭攻擊。
“我們后來發現已經沒有日本鬼子可打了,正在納悶時傳來消息,兩路中國軍隊已經在1945年1月28日在緬甸會師,整個緬北滇西反攻取得全面勝利。”
說到最后,李震亞感慨道,“當年是被日本人追得離開南京,后來參加了緬北滇西最后一戰,是追著日本人把他們趕出國,直到今天回憶起來還是很痛快。”
2022年12月21日,李震亞老英雄歸隊。
浙江老英雄李震亞
3
他心懷“國家民族危難時,舍我其誰赴疆場”
南京老英雄張修齊
南京老英雄張修齊,10歲以前在南京生活。1931年,張修齊隨父母遷居武漢。
當時的武漢有許多外國租界,也有日本租界。那時候租界里秩序好,環境好,教育條件好,在那種環境之下,他們家就搬到日本租界里面住,后來又返回南京。
1934年,全國的童子軍在雨花臺舉行第一次全國童子軍大檢閱、大露營活動,全國各地學校的童子軍團都派人來參加了。
童子軍在分列式走過主席臺的時候,令張修齊最震撼的是,有一部分的東北的流亡學生,他們分散在各個學校,當時把東北流亡的學生單獨提出來,成立一個團。
東北的學生,流亡的學生,戴的領巾是一邊黑,一邊白,黑白兩邊搭起來,就是黑山白水的。
那個時候,張修齊還小,也拿個旗子跟在后面,跟著大哥哥大姐姐一樣是要求抗日的。
后來,張修齊懂事了,也知道愛國了,知道國家太受欺凌了,應該要求抗日。
當時總體講起來,全國人民同仇敵愾,一致要求抗日是國內的首要任務。
1937年抗戰爆發后,他跟隨學校一路轉移到長沙,以心懷“國家民族危難時,舍我其誰赴疆場”的愛國豪情,放棄了自己學習鐵路工程專業的夢想。
張修齊于1938年考取黃埔軍校六分校15期第六總隊步科,1940年從軍校畢業后,參加了長沙保衛戰等戰役。
2023年8月5日,張修齊歸隊。
因為有了抗戰老英雄這個群體,才讓我們有了了解那段真實歷史的機會,讓那段悲壯的歷史鮮活地站在了我們的面前。
去年,我們去成都看望王用勞老英雄,請他唱這首《松花江上》時,他說:“你們沒有經歷過國破家亡、流離失所,不能體會這首歌的悲痛。”
王用勞老英雄
今天,又是九一八,當年高唱著《松花江上》奔赴前線的士兵們,離我們越來越遠。全國抗戰老英雄已不足1500位。
每一個抗戰老英雄,都是那個時代見證者。
他們用信念、熱血、生命譜寫著一首首英雄的史詩。
狼煙四起時,是他們橫刀立馬;敵人肆虐時,是他們殺敵衛國。他們披荊斬棘,一路前行。
銘記歷史,感恩他們用血肉之軀,贏來勝利。
點擊下方,幫助更多抗戰老英雄
文字 | 深圳市龍越慈善基金會
圖片 | 受訪者、志愿者團隊
部分圖片來源網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