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多頭老爺爺回來了
在看空與看多的激烈較量中,我們又一次見證了歷史。
9月24日上午,央行、國家金融監管總局、中國證監會主要負責人齊聚國務院新聞發布會,央行行長潘功勝宣布了三大項支持性貨幣政策舉措:
全面降準降息、存量房貸降息、8000億專資股市。
吊詭的是,早在一個月前,這些政策已被外媒精準預測,因而在相關報道中更注重分析潛在影響。
例如彭博社在專題報道中提出了“閃電戰”的概念,搭配嚴肅的配色題圖,效果不亞于好萊塢大片。
反而是之前一再否認政策動向的國內金融業人士(如ZS銀行某領導),眼見“王炸”政策一條接著一條,A股、港股齊齊普漲,富時指數單邊上揚…恨不得向散戶喊話:
你的多頭老爺爺回來了,快到碗里來!
大的終于來了,這是好事,但這番密集政策的背后邏輯是怎樣的?
這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
?下調存量房貸利率,能否刺激消費
央行的三板斧中,最令人矚目的是對存量房貸利率的調整。
潘功勝表示,將引導商業銀行將存量房貸利率降至新發放貸款利率附近,預計本次存量房貸利率平均下調幅度為0.5個百分點,將惠及5000萬戶家庭,1.5億人口,平均每年減少家庭利息總支出約1500億元。
毫無疑問,這是一個好消息。
根據易居房地產研究院測算,以100萬貸款本金、30年等額本息的還貸方式為例,此番下調后,存量房貸月供可以減少約283元,節約總利息10.16萬元。
潘行長在發布會上表示,本次存量房貸利率下調政策出臺的背景之一是存量房貸與新發放房貸利差擴大。
這是因為,按揭貸款定價是在LPR基礎上加減點計算得出。今年5月17日的房產新政后,四個一線城市以及超過半數新一線城市,新發放的貸款利率在LPR基礎上減點幅度擴大,實際利率水平已經大幅下降。這對“老房貸老辦法”形成了強烈的沖擊。
舉個例子,在2023年,全國各大城市首套房利率還居于4.9%的高位。但今年房地產新政后,各地首套房貸利率普遍跌破3%大關,廣州首套房利率甚至已經下降到2.89%。
新增房貸利率和存量房貸利率之間的利差不斷擴大,已經影響了居民金融決策與消費行為的選擇選擇。
早在疫情期間,有經濟學家呼吁銀行降低商貸利率,或者免息暫停還貸困難的特殊供房者,以免形成系統性沖擊。
這個原理,其實與“借新還舊”的城投債展期類似。
但白花花的銀子散給購房者,實在是讓相關人士心疼啊,銀行方面首先就轉不過這個彎來。例如在廣州,多家銀行宣布暫不支持“商轉公”(即將原有較高利率的商業住房貸款轉換為較低利率的公積金貸款)。
然后就搞出一大堆麻煩事來。
例如銀行拒收斷供房。例如2024年5月,福建一位網友儲蓄耗盡,硬扛房貸無果,打算走拍賣的路數,結果銀行工作人員提著果籃上門,勸說不要斷供,只需要在接下來兩年里還1/4 月供即可。
在房地產上升周期里,銀行并不擔心購房人出現斷供,因為相關房產的抵押價值遠高于對應的貸款本息;但在房地產下行周期里,不但房產抵押價值低于對應的貸款本息,甚至還出現了斷供房積壓的難堪局面。
2024年一季度,全國法拍房數量達到了 60 多萬套,掛牌量比去年同期增長了約 192%,而成交率卻還不到 14%。甚至于在全國主要大中城市,法拍房折價流拍現象屢屢出現。
這意味著斷供房無法通過市場正常消化,銀行將有價值千億的優質貸款計提壞賬準備。
當然,海量個案依然是個案,不能說明整體趨勢。
但現階段的總體趨勢是,存量房貸利率的新舊倒掛,催生了全國大面積的“提前還貸”。
根據2024年各大銀行的半年報,我國個人住房貸款總量跌破38萬億元,國有六大行的個人住房貸款合計減少了3254.71億元。
這不能怪老百姓缺乏金融常識,實在是在投資風險過高、銀行存款利率一再下調、理財產品紛紛暴雷…的現階段,普通人沒有相對靠譜的理財渠道與資金保值增值手段。
提前還貸就相當于最好的個人投資。
可以預見,基于這樣的背景,就沒有“全民發錢、刺激消費”的討論空間了——政府只要發錢,普通人必然把錢用于還貸,用于儲蓄,用于對沖未來的不確定性。
套用一個時髦的術語就是:
居民部門的資產負債表收縮。
所以潘功勝行長表示:
(降低存量房房貸利率)有助于促進擴大消費和投資,也有利于減少提前還貸行為,同時還可以壓縮違規置換存量房貸的空間,保護金融消費者合法權益,維護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顯然,潘行長的出發點是好的。降低存量房利率確實是擴大局面消費與投資的重要前提條件,它緩解了居民對未來收支不確定性的擔憂,釋放了居民消費的潛在空間與信心。
但是,要真正讓居民敢于消費、樂于消費,只有降低存量房利率的政策是不夠的,關鍵還得在開辟工作崗位、提高平均薪酬收入,健全養老、醫療等風險兜底機制…方面齊頭并進,讓居民對當下有信心,對未來有預期。
真正的消費,從來是不需要刺激的。
此外,潘功勝還在發布會上宣布了另外四項房地產金融政策:
一是全國層面的商業性個人住房貸款將不再區分首套房和二套房,最低首付比例統一為15%。 二是延長“金融16條”、經營性物業貸款這兩項房地產金融政策文件的期限。 三是優化保障性住房再貸款政策。將3000億元保障性住房再貸款中,央行出資比例由原來的60%提高到100%。 四是支持收購房企存量土地。
?降準+降息,能否釋放萬億長期流動性
我們知道,降低存量房利率的說法早已有之,但推行的困難重重。一個直接的原因就是,銀行等金融機構缺乏自發讓利的動力。
這就需要央行推一把。
于是就催生了第二項重大貨幣政策。
潘功勝表示,將在總量上降準降息。 包括下調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釋放長期資金約1萬億元。將主要政策利率7天期逆回購操作利率下調0.2個百分點,從1.7%下調至1.5%,同時引導LPR(貸款市場報價利率)和存款利率同步下行,保持商業銀行凈息差的穩定。
這是繼2月份降準0.5個百分點后,年內央行第二次降準,可以預見短期內繼續下降的空間有限。目前,我國金融機構加權平均存款準備金率為7%(其中大型銀行和中型銀行分別為8.5%和 6.5%),本次降準后將分別下調至8%和6%,農村金融機構此前已執行5%,本次不再調整。
相對而言,“繼續降低政策利率”未超出業內人士的預期,預計下半年該政策存在進一步的操作空間。潘行長宣布將7天期逆回購操作利率下調20BP(從1.7%下調到1.5%),而今年7月,央行已經將該利率下調了10個BP(從1.8%下調到1.7%)
從實際需求看,央行選擇大幅降息,有助于強化逆周期調節力度,刺激居民流動性。而從外部環境看,美聯儲降息通道打開后,出于穩定匯率的目標,央行的降息空間也進一步擴大。
最重要的是,央行降準降息政策,降低了銀行的資本成本,可以在不降低(或降幅較小)銀行凈息差的基礎上,尋求更多的政策引導空間。
降準是各國央行進行宏觀調控的三大政策工具之一,而且是貨幣政策中最猛烈的工具,它會通過貨幣乘數效應對信用活動產生倍增的影響。簡單地說,降準造成的準備金釋放,為商業銀行提供新增的可用于償還借入款或進行放款的超額準備,從而擴大信用規模。
而值得注意的是,降息(公開市場7天期逆回購操作利率)是央行的主要政策利率,其調整將帶動各類市場基準利率的調整。例如此次下調20BP,可望帶動中期借貸便利(MLF)利率下調約30BP,進而引導LPR、存款利率等隨之下行20BP-25BP。
因此,央行降準、降息疊加,相當于為銀行直接提供低成本的長期資金。但這并不是給銀行機構送福利,而是督促它們在保持凈息差的基礎上,讓利于民——也就是讓商業銀行主動下調存量房貸利率。
可以說,單純的降息甚至降準并不意外,而這次推出的組合技,對于打通存量房利率的下降通道,刺激長期的流動性,還是比較有新意的。
?兩項新工具支持股市,首期額度約8000億元
終于,我們把話題延續到股民們喜極而泣的內容了。
說起來有點搞笑,昨天的發布會上,央行行長潘功勝是第一個發言的,但他宣布的前兩項政策(降息降準、降低存量房貸利率)未超出市場預期,專業人士們還在咂摸個中滋味,市場反應寥寥。
如無意外,我大A股又要延續“微微一硬,聊表敬意”的日常反應。
幸而現場的《證券時報》女記者經驗豐富,在發布會結束前詢問打算離場的潘行長“創設新的貨幣政策工具支持股票市場穩定發展”,結果引發了潘行長的雅興。
潘功勝表示,平準基金正在研究!接下來央行將創設兩項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旨在支持資本市場穩定發展,提振投資者信心。
第一項工具是“證券、基金、保險公司互換便利”。也就是支持符合條件的證券、基金、保險公司,通過資產質押,把持有的債券、股票ETF、滬深300成分股等資產作為抵押,從央行換入國債、央行票據等高流動性資產。
第二項工具是“股票回購、增持再貸款”。即引導商業銀行向上市公司和主要股東提供貸款,用于回購和增持上市公司股票。而且,此項工具針對所有上市公司,不區分所有制。
潘功勝還表示,“證券、基金、保險公司互換便利”和“股票回購、增持再貸款兩項工具”首期額度分別為5000億元和3000億元:
如果用得好,未來可視情況擴大規模。
我覺得資本市場的專業人士以及二級市場眾多投資者,都應該好好感謝證券時報的女記者。她詢問出來的平準基金推進現狀,以及兩項支持股市的新工具,直接讓大A股像打了雞血般勃起,漲到股民集體懷疑人生。
(A股股民將銘記這一刻)
注意了,這是央行第一次使用創新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支持資本市場,此前所有政策工具都自帶“禁止資金進入股市,禁止避實向虛”的debuff。央媽這通前所未有的“組合拳”亮相,本質上是要求上市公司、機構投資者,以A股股票與ETF抵押換取國債,引導資金精準進入股市。
這是汲取了日本央行的經驗與教訓啊。
上世紀90年代日本股市崩盤后,日經255指數一瀉千里,日本居民寧可拆入日元投資外匯等境外產品,也不愿碰及國內股市,由此還催生了著名的“渡邊太太團”(即把家庭資產集中于海外投資的日本家庭主婦)。
直到2010年,畢業于芝加哥大學的日本央行行長白川方明(也就是《動蕩時代》一書的作者,此書強烈推薦)不顧眾人反對,宣布日本央行斥資4500億日元,用于購買追蹤東證指數和日經225指數的ETF。
這項央行下場干預股市的政策持續了整整10年,令日本股票市場得以穩定運行。尤其是2020年疫情期間,日本股市也暴跌,日本央行于2020年3月宣布,將年度ETF購買上限提升至12萬億日元(約合7900億元人民幣),一舉穩定了股市。
截至 2023 年底日本央行已坐擁 37 萬億日元的 ETF,占東證總市值的4.3%。
事實表明,在經濟基本面沒有顯著改善的情況下,日本央行連續買入本國的ETF,促使了日本股市從底部持續回升。13年的時間里,日本股市漲了5倍, 2024年初,日經225指數更是創下34年以來的收盤新高。
(在宏觀經濟未出現改善契機的情況下,日本股市走出低迷,與央行連續買入ETF有直接關系)
無獨有偶,疫情期間的金融沖擊也波及了美股,美聯儲同樣以量化寬松的政策刺激股市,提振投資者信心。
相比之下,我國央行的EFT操作,來得比XX晚,但總算比日本東證早。
但無論如何,在系統性問題出現時,有關部門站出來做了一些嘗試,這是值得肯定的,總好過漢弗萊先生的四階段治國策略。
歷史表明,經濟學的很多公理(或定式),不是從精妙的模型推理中獲得,而是從血淋淋的歷史中反復總結得出的。
例如1929年美國股市暴跌,恪守“保守主義”、“市場之手”的美聯儲未能第一時間干預,反而基于穩健性原則緊縮銀根,助長了資本市場的踐踏式拋售,從而引發了史無前例的經濟危機。
該事件之后,各國央行都明白了一個普遍的原則:
當市場出現系統性危機時,央行什么都不做,本身就是一種瀆職。
所以這次潘行長站了出來,一口氣展示了貨幣政策三連擊,得到了市場的強烈肯定。
當然,央行對于市場的引導和管理并非萬能,它需要疊加各項配套政策的落地,才能真正形成逆市場的預期。
說白了,宏觀經濟政策的刺激,只能解決市場短期流動性問題,而經濟活力的恢復與股市的長牛,最終只能落到企業長期盈利能力上來。
我們希望中國經濟的未來前景進一步修復,而基礎,就在于當下。
至于當下的選擇對不對,未來的發展是否符合預期,還是交給時間去檢驗吧。
要多做實事,畢竟經濟學大BOSS凱恩斯都說了:
如果經濟學家在暴風雨季節只告訴我們,暴風雨過后海洋會恢復平靜,這是將對經濟學,也是對時事的一種誤導。因為從長遠來看,我們都死了。
——(全文完)——
寫在后面的話:
1,凡事多講正能量。
2,凡做一事,排萬難而達目的者,皆可謂之勇。
3,與“閃電三連鞭”配套的內容,可能要等到今年10月底的人大常委會議,那才是確定“思路是否發生重大轉向”的大事,才是真正的“開大”。但寬財政的基礎與運行邏輯,一時還看不出來。
4,無論如何,A股喜迎國慶,或者爭取“金九銀十”,還是可能性比較大的。至于以后,再議,再議…
覺得有趣,請關注公眾號:將軍箭
25 Sep 2024
點擊“分享”和“贊”,感謝你的支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