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肥,一個亙古不衰的淚目話題。
奶茶哐哐炫,一天還能瘦3斤,這樣的好事誰不想試試呢?!
近日,翻看社交平臺,用“奶茶液斷減肥”的方式深受網友們的關注。
從她們發布的帖子來看,液斷時大多選用奶茶店的純茶或者熱量較低的飲品,號稱不需要額外運動,只需要把當天所有食物都換成液體,就能快速掉秤。到底怎么回事?
01■
奶茶液斷
喝著喝著就瘦了?
奶茶液斷減肥法到底有多火?
“奶茶液斷YYDS”“奶茶液斷二十一天挑戰”“你不會還不知道液斷可以喝奶茶吧”“放縱后液斷,一天喝三杯奶茶體重有什么變化”“3天掉8.3斤,平均一天可以瘦三斤”……
社交平臺液斷奶茶推薦
社交平臺上這樣的說法數不勝數,#奶茶液斷#話題相關瀏覽量高達3.3億次。同時,網友們還分享了奶茶液斷的相關攻略。不運動還能過嘴癮,這樣的無痛掉秤法的確吸引了不少消費者,評論區也不乏網友躍躍欲試。
所謂“液斷”,全稱為液體斷食法。簡單來講,就是每天只攝入液體或加工前為液體的食物,如奶茶、咖啡、雞湯、蔬菜湯,或者雞蛋羹等。只要不超過1200大卡,放開了吃也能減重,還被不少人稱為“快樂減肥法”。
把奶茶作為液斷的食品,不得不說,奶茶的“功能性”再次被開發。茶飲發展至今,也有不少品牌瞄準健康賽道,推出系列飲品。
此前,像被網友稱為“古希臘掌握竄稀的神”的Blueglass,狠狠地收獲了一波排便困難人士的芳心。
Blueglass杯身配料表
甚至從杯身上貼得滿滿當當的配料表就能看出,從益生菌到蛋白質,從維生素到鈣鐵鋅硒,各個元素都直戳健康焦慮人群的心窩子。一杯喝完,飽腹感超強,成為消費者輕斷食的好搭子。
羽衣甘藍、蘋果、黃檸檬、奇亞籽、青提、茶等融合在一起的喜茶奪冠纖體瓶,一杯熱量只有約115大卡,比吃個梨的負擔還小,被消費者稱超級適合輕斷食或者液斷。
網友的纖體瓶液斷法
有消費者連喝3天掉了2.4斤,神奇的“功效”驚艷了所有人,讓人直呼為“減肥神水”。
除此之外,還有“便利店液斷篇”。超大瓶三得利烏龍茶+奶+黑咖啡,牢牢站上了液斷金字塔的頂端,妥妥成為“暴瘦配方”。
如今,隨著消費者健康意識的提高,許多人開始關注奶茶中的糖分和熱量。各大茶飲品牌也紛紛發力,像推出產品“身份證”,顯示產品熱量,表明產品血糖生成指數等,都在為消費者挑選合適產品做準備。
另外,像“適合減脂期喝的奶茶”的相關話題也備受消費者的關注,好喝又不長胖的解饞飲品,也能滿足消費者的情緒價值。
液斷愛好者的液斷飲品攻略
02■
奶茶到底能不能減肥?
消費者心里有數
減肥,一個亙古不衰的淚目話題。
雖然網友們通過奶茶液斷成功減重的經歷穩穩擊中了人心,讓人看完很難不心動心癢。不過話說回來,任何減肥方法都要適度。
理想很豐滿,現實卻不一定。
奶茶液斷的核心思想,就是通過控制進食的固體量減少總能量攝入。
根據相關資料顯示,因為能量遵循的是守恒定律,液體食物鏈里所含有的能量較少,僅喝液體無法滿足人每日身體所需要的全部能量,像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纖維素、礦物質等。人體每天都在消耗能量,只要攝入能量小于消耗能量,體重自然就會減輕。
而所謂的體重快速下降,也可能是身體細胞內糖原水分流失的障眼法,減去的并不是脂肪。更需要在意的是,在水分流失的同時還會伴有肌肉的流失。
網友液斷前后
液斷,用大白話說就是喝個“水飽”。但如果長期如此,缺乏人體所需的營養成分,會影響身體的正常功能和免疫力,導致身體虛弱、頭暈目眩、抵抗力下降等。
而且,即使是鮮榨的果蔬汁,因水果本身就含有果糖成分,攝入過多也怕“糖量超標”。
另一方面,相關研究數據表明,液斷減肥法容易引起體重反彈。一旦恢復正常飲食,體內的營養吸收功能可能會因為長期的饑餓而處于過度活躍狀態,攝入的能量以脂肪的形式迅速儲存起來,導致體重迅速上升,一夜回到解放前。
當然,液斷也有一定可取之處,盡管營養師不推崇這樣的飲食方式,但表示如果前一天過度飲食,緊急補救掉秤是可以的。
那么,奶茶到底能不能減肥?其實消費者心里有數,不然她們也不會推薦不另外加糖的純茶,不另外加糖、不另外加芝士奶蓋的產品等等。
如今,減肥已經成為了一種流行的生活方式,大家都知道管住嘴、邁開腿就能獲得真正的健康。而將這樣的情感付諸于奶茶,既是一種生活樂趣,也是一種找尋更健康飲茶的方式。
(說明:本文僅為現象描述,不構成任何減肥控體相關建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