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送爽,丹桂飄香,不知不覺又是一個秋天,正是戶外的好時節(jié)。
2024年9月28日,多云,氣溫20°C至32°C,晝夜溫差大了,清晨的陽光柔和了許多。7時整,12名驢友臨時組隊,開啟徒步栝蒼之勝南明山環(huán)線之行。
隊伍從觀音巖出發(fā),沿石隙中的臺階拾級而上,坡度較大,陡峭之處近乎垂直角度,只能借助固定在巖壁上的鐵鏈,一步一步艱難的往上爬,自虐與快樂并存著。
除此之外,觀音巖內(nèi)還有懸瀑、天井、松風(fēng)谷、拂塵峽、觀音巖、觀音廟、陳十四夫人殿、滴水觀音巖、碧玉潭、官巖、獅山、象山、天馬橫空等諸多景點。
據(jù)縣志載,1800年嘉慶年間漲大水時,魚渠旁巖穴虛敞,觀音像漂入了洞中,因此得名。抬頭仰望,天門就在眼前。
穿過“天門”爬上山坡,回眸身后的美麗城市,南明湖一汪碧水、安若明鏡。湖畔兩側(cè)大樓林立,可見之處洋溢著寧靜祥和的生活。
沿著小山脊前行,山勢平緩,有一小段路面石塊鋪筑,因年代久遠,過往行人不斷,已是殘缺不全。
通往南寨八大將軍殿倒是水泥路面平整完好,八大將軍殿就在道路左側(cè),內(nèi)有戶外帳篷支起。從將軍殿開始又是羊腸小道,山路兩側(cè)灌木叢生,濕滑難行。
過了一片林地,便是大門樓村,該村經(jīng)濟作物以水果、蔬菜為主,枇杷以其色澤艷、口感好、甘甜適度而享有知名度。
隊伍稍作休息,繼續(xù)往前,殊不知我們腳踩的是浙江重要地質(zhì)遺跡點。這里是麗水運動構(gòu)造不整合面,是重要構(gòu)造分界面,稱之麗水運動面,界面之下為北北東向早白堊世晚期盆地,上部屬近東西向晚白堊世盆地,兩期盆地呈現(xiàn)疊覆關(guān)系,對研究浙江構(gòu)造演化具有重大意義。
經(jīng)過一段泥濘小路便到了小木溪村,該村與大門樓村相鄰,村民的生產(chǎn)生活方式類同,經(jīng)濟作物也是以水果、蔬菜為主。
破敗的老房子存有年代感,留下過往田園生活的回憶。
站在村內(nèi)就可以看見矗立的巾山塔,穿過村莊,沿山脊線一路爬升,便到了巾山頂。
據(jù)記載,巾山塔建造于明正統(tǒng)三年之前,清道光二十五年重修。
樓閣式中空石塔,六面七層,高約13.53米。塔底邊長2.5.高0.5米。
沿內(nèi)壁有石砌踏跺旋轉(zhuǎn)而上,可至五層。每層辟有壺門或壁龕,浮雕四大天王像和道教人物,刻有“南無阿彌陀佛”及修建時間、監(jiān)修地方官員及工匠姓名等題記,六層內(nèi)壁供奉觀音佛像。
該塔雕刻粗獷穩(wěn)重并具地方特色,整座塔就地取材,采用巾山頂?shù)淖霞t色礫巖筑成。
站在巾山之顛,遙望南明湖和南、北兩城,藍天白云、綠水青山映下的山城壯美而華麗,是一幅精美山水畫卷。
驢友們,來張合影留下這美好時光。
短暫的停留之后開始下山,下山的路是整齊的臺階延伸至金山寺。
從金山寺可以沿著水泥路過柳后村、巾山村,上紫金路乘坐公交車至市區(qū),路程相對遠些。也可以操近道穿插南明山仁壽寺、石碑刻群、荷花蕩、明秀湖、出南明大門返回起點。
多數(shù)驢友還是接受操近道,雖布滿荊棘,但徒步更有意義。
可這是一條羊腸小道,也少有行人過往,己是雜草叢生,基本看不見路了,只能依過往經(jīng)驗慢慢尋找。
芒干的比人還高,芒干的葉片比鋼刀還鋒利。
走在前面探路的驢友手、腳、臉都有割破,可他們不輕言放棄,與自然界較起真,戶外人的倔犟勁上來,披荊斬棘,硬生生踩了條路出來。
途經(jīng)南明山景區(qū),南明山上寺閣掩映于叢林,古跡隱現(xiàn)于懸崖,素有“括蒼之勝”美譽。
半山有峭壁,雨后飛泉飄灑而下。宋時面壁建有漉雪亭。稍上有爽氣亭,俗稱半山亭。
有石梁長達十數(shù)丈,凌空橫懸,喻為“半云”、“懸虹”,刻有題記20處;高陽洞有摩崖石刻15處,多為宋人遺跡。
云閣崖有石刻12處,其中“靈崇”二字,書法遒勁,相傳為東晉葛洪所書,有北宋大書畫家米芾題寫的“南明山”三字。
太陽當空照,饑腸咕咕響,回到了觀音巖,全程約14.5公里,耗時約4小時30分鐘,順利結(jié)束了這趟行程。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