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國歷史上,傅作義是最后一個亂世崛起的梟雄人物,同時也是解放戰爭中對我軍造成最大困擾的對手。為了解決掉其軍事存在,中共方面出動了朱毛林劉全明星陣容。
一、亂世劉備
傅作義本是閻錫山部下,抗日戰爭爆發后山西淪陷,老西子自顧不暇,傅作義趁機脫離閻錫山到內蒙古綏遠地區自力更生。
抗戰結束后,隨著日本人投降,華北地區留下了巨大的權力真空。當時國民政府的主力遠在西南,鞭長莫及。而北方有兩股抗日勢力,距離華北最近,一股是太行山的八路軍晉察冀根據地,另外一股就是內蒙古草原上的傅作義。
傅作義的地盤東西跨度大,不僅緊挨著晉察冀,還跟陜甘寧接壤,跟共產黨這個鄰居關系處得不錯,抗戰的時候沒少到延安造訪毛澤東。因此被人稱為七路半!
可到了要瓜分戰后紅利的時候,七路半跟八路這兩個鄰居就不可避免地要鬧出矛盾。
傅作義的地盤在草原上,從草原進入中原必須經過農耕與游牧的交界地——張家口,因為這里有張北鐵路啊!
這個地方在日本投降后的第八天,就已經被近水樓臺的晉察冀給占了,并迅速升級成為晉察冀根據地的首府。
這種天子守國門的布置,就相當于把傅作義擋在了華北大門之外,失去了瓜分戰后果實的機會。
地緣上的矛盾注定了雙方最終是要走向決裂的!
與此同時,蔣介石的孫連仲部也在北上爭奪地盤。
面對南北夾擊,晉察冀很自然地把主力用在了防備國民黨上面,軍事布置上出現了南重北輕的局面。而事實上,傅作義比國民黨更難纏。在南方戰場捷報頻傳的同時,北方戰場很不樂觀。
我軍先敗大同,再丟張家口,以至于平津門戶洞開,讓傅作義占了先手,在國共之爭間漁翁得利,成為了民國時代最后一個崛起的大軍閥。一時間很是有點赤壁之戰后劉備那個味道。
如果拿歷史來比附,解放戰爭的北方戰場,與其說是兩強爭霸,其實更像是三足鼎立。這個華北平原,就是當年的荊州,蔣介石和傅作義這兩家吳蜀聯合,一度把晉察冀的聶榮臻打得有些被動。
林永健曾飾演聶榮臻
二、一字長蛇陣
直到1947年4月,朱德和劉少奇帶著中央工作委員會來到晉察冀,開展了政治、經濟、軍事全方位改革,這才扭轉了被動挨打的局面。
但晉察冀畢竟挨了一年多的毒打,進度上已經比其他幾個野戰軍落后了一大截,到了1948年三大戰役爆發前夕,人數不過20余萬。對面的傅作義卻有整整52萬人!
華北想要破局,只能等待其他幾個戰場出現變數。
但局面對于傅作義來說也不友好,他這蜀漢的崛起靠的是魏吳相爭,一旦雙方決出了勝負,他也就到頭了。所以他是不希望國共出現大決戰的,最好長久相持兩敗俱傷。
故而在遼沈戰役,蔣介石讓他派人東進夾擊林彪時,傅作義才會拖拖拉拉表現得一百二十個不情愿。
但國民黨在東北的局面說崩盤就崩盤,11月2日,遼沈戰役結束,東北全境解放。等林彪率大軍入關,他就壓力山大了。
走還是守?就成了擺在傅作義面前的一道難題。
走?舍不得。好不容易才攢下這份基業,哪能說放棄就放棄?
守?或許有一線生機,林彪加聶榮臻最多不過80萬大軍,國軍有52萬,依托大城市未必不能一戰。
畢竟傅將軍可是以善守而聞名的,當年在涿州之戰有過以七千人硬剛張學良五萬人,最后逼得對方答應降漢不降曹才答應開城投降的輝煌戰績。在他看來,除非中原戰場決出勝負,粟裕也一起來打他,否則他有信心單挑聶榮臻和林彪。就算打不過共軍,也總能牽制住他們!
可傅作義心里還是有點虛,遙想不久前的錦州會戰,國軍貌似也占盡優勢,結果連個塔山都攻不下。
就在舉棋不定之際,傅作義突然靈光一閃:小孩子才做選擇,我兩個都要。
在這種心態的作用下,他作出了一個進可守,退可逃的方案。
他的辦法就是將華北的兵力收縮起來,沿著張北、張家口、懷來、宣化、新寶安、北平、天津、塘沽等京張鐵路沿線,布置了一個一字長蛇陣。
戰,可固收堅城。退,可西遁草原,或者東渡大海。
這個看似面面俱到的一字長蛇陣,其實破綻百出啊!因為這種布置完全放棄了自己的戰略縱深。在防守戰中起不到長沙會戰那種以空間換人頭,然后尋找機會防守反擊的積極防御效果。
有朋友也許會說,一字長蛇陣很厲害,“攻其首則尾至,攻其尾則首至,攻其腰則首尾俱至”。可事實上,這種所謂常山之蛇的假說,是一個名副其實的悖論。
因為這種假說要成立,是建立在一個前提下的,那就是敵人只攻你一點。那什么情況下敵人只能選擇攻你一點呢?答:兵力不足的時候。
可問題是,既然敵人兵力不足,那你還守什么!
相反,如果敵人兵力占優,他完全可以兵分多路,同時掐住你的首、尾、腰。那你這個一字長蛇陣不就成了一字挨打陣了嗎?
所以,傅作義如果要戰,那就憑借華北平原的城市搞大縱深梯次防御戰略。如果要走,那就收拾家當趕緊走。可他整出這么一個一字長蛇陣,守不能守,跑又不愿跑,除了白白浪費寶貴的逃生時間,一點用處也沒有。
三、攻心為上
就在傅作義還在自鳴得意的時候,此時遷居西柏坡的毛澤東,一眼就瞧出了這個布置的破綻,以及他背后的小心思。
心存僥幸,可是兵家大忌啊。既然一字長蛇陣是個空架子,那共產黨當然希望傅作義留下來跟他們打,而不是跑路。于是,后面的一切布置就都圍繞這個思想展開!
為了堅定傅作義留下來的心思,毛主席讓正在進攻太原城的徐向前放慢腳步,給傅作義制造一個假象,增加傅作義對堅守大城市的信心。
11月23日,東野開始秘密入關,結果被傅作義發現。此時如果趁著東野大軍還沒到齊,趕緊全力突圍,傅作義逃生的概率還是相當大的。但這時淮海戰役剛開打不久,傅作義還想刮刮彩票碰碰運氣。
于是,拖呀拖,又拖了十天時間,12月4日淮海戰役進入尾聲,杜聿明已經被圍在陳官莊。但為了避免傅作義狗急跳墻,還得特地給杜聿明吊著一口氣。
因為這時候東野大軍還沒有完全就位,傅作義還有跑掉的可能。
可傅作義不到黃河心不死,不親眼見到杜聿明覆滅,他就不甘心。
就這么等呀等,一直等到12月下旬,總算等來了東野80萬大軍。大軍一到,他的一字長蛇陣就被分割包圍成了一個個孤立的據點。傅作義就此成了甕中之鱉,1月16日,杜聿明集團覆滅,半個月后,北平無血開城。
文史君說
傅作義雖然趁著國共相爭的機會投機取巧,在民國亂世即將結束的關口過了一把華北王的癮,但自從朱德和劉少奇到了晉察冀之后,他的擴張就遭到了遏制,如意算盤落空了!
參考文獻
王樹增:《解放戰爭(下)1948年10月~1950年5月》,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
陶涵、林添貴:《蔣介石與現代中國》,中信出版集團,2012。
(作者:浩然文史·西北狼)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注明外均來自網絡搜索,如有侵權煩請聯系作者刪除,謝謝!
浩然文史是全博士團隊文史科普自媒體,全網主流平臺文史類優質作者。讓專業的歷史更有趣,讓有趣的內容更有深度。古今中外,考古文博,更多內容請關注我們的同名公眾號(id:haoranwenshi)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