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10月1日,伊朗向以色列發動了大規模的導彈襲擊。
相關新聞顯示,伊朗發射的導彈中還有彈道導彈,數量超過了200枚,打擊范圍很廣。核心襲擊了以色列兩個空軍基地,導致多架F-35戰機受損。
正因如此,事后,以色列國防軍發言人哈加里表示,以空軍將繼續全力作戰,“今晚還將繼續在中東發起強力打擊”。
同時,配合軍方發言人的言論,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也發出強硬表態稱,“伊朗犯下大錯——將為此付出代價”。
然而,正當以色列準備下狠手,進行一場大規模的報復時,卻發生了一件意外的事,令以色列不得不暫停了行動。
10月5日,伊朗北部的塞姆南省突然遭遇了一場4.4級地震。
這一突發事件迅速吸引了公眾的眼球,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只因在很多人看來,這次“地震”有些蹊蹺,有可能是伊朗進行的地下核試驗。
據伊朗官方通訊社及卡塔爾媒體報道,伊朗的這場“地震”,最先由亞美尼亞的一個地震站首先監測到了。
當時亞美尼亞的研究人員在分析后發現,這次地震并未顯示出通常地震中會出現的壓縮波特征,反而更像是由爆炸引起的。
另外,當時地震的中心位于阿拉丹鎮附近的卡維爾沙漠,而該沙漠地區在歷史上很少出現地震,正因如此,技術人員經過對比分析后,也傾向于認為這是一次核爆。
然而即便如此,伊朗方面則堅稱,本國沒有進行核試驗,本次地震是一次意外的地震,與核試驗無關。
且伊朗方面還指出,震源深度為12公里,這樣的深度根本不符合核爆的現象。
但在亞美尼亞的技術人員看來,伊朗方面的宣布或許在震源深入上有所隱瞞,因為他們沒有檢測到余波,更懷疑是伊朗的一次“核試驗”。
通常來講,地下核試驗常常會產生與地震類似的地震波,但其特征性包括爆炸產生的高頻波以及后續余震的缺乏。
當年美國在冷戰期間也曾進行多次地下核試驗,且有一定的現象記載,由此有人對比出伊朗的此次事件與之十分相似,故而引發了廣泛猜測。
伊朗的此次“地震”事件,之所以會引發全球多個國家的高度關注。
一方面是因為當前伊朗和以色列正爆發激烈的軍事沖突,雙方已經進入到了劍拔弩張的地步,隨時準備大打出手。
另一方面,伊朗擁核已經是個不爭的事實,為此以色列也曾多次尋求對其核設施進行轟炸,均遭到了美國的制止。
同時,還有美國因為伊朗的核問題,對其進行了長達幾十年的制裁,都顯示出美國和以色列對伊朗擁核的擔憂和懼怕。
也正因如此,以色列在面對伊朗的導彈攻擊后,原本想進行大規模的報復,但在看到伊朗的“核試驗”后,也不得不暫停了行動計劃。
有小道消息稱,此前以色列有想法計劃出動F-35I隱形戰機,對伊朗的高價值目標進行突襲打擊。
其實,所謂的“高價值目標”,很明顯就是伊朗的“核設施”。
但有消息稱,美國總統拜登已經提前通知內塔尼亞胡:
不允許以色列轟炸伊朗的核設施,以免造成更大的危機,畢竟局勢一旦全面失控的話,美國作為幕后支持者肯定首當其沖。
而結合美國當前的現狀,大選在即,俄烏沖突還在持續,臺海、南海較量還在進行,諒美國也不敢再惹事端。
但無論怎么說,伊朗的地震事件,都為國際社會帶來了一次對核威脅的警示。
以色列在事件后暫停打擊的決定,或許表明美、以各方都在對伊朗進行重新評估,防止進一步的沖突升級。
畢竟,核武器作為戰爭的終極武器,后患無窮,全世界任何一個人都不敢貿然嘗試。
另外,對于伊朗而言,其在維護國家安全和應對外部壓力的同時,也考慮到了如何避免引發國際社會的過度恐慌。
正因如此,一些媒體機構和專家學者認為,伊朗有可能是在該區域內進行了一場小當量的地下核試驗行動。
其背后的目的,無外乎是對美以的恐核,畢竟在近半年來,以色列的行動太多殘暴,且對伊朗的打壓和抱負太過沒底線,沒人性了。
最后,這次事件也提醒著國際社會,中東的緊張局勢和核武器問題不可忽視。
各方必須在外交和戰略層面上找到解決之道,國際社會必須強化對話與合作,以推動伊朗核問題的和平解決,防止局勢進一步惡化。
只有通過建立有效的國際監督機制,保障中東地區的安全,才能防止悲劇的發生。
讀者們,關于“伊朗和以色列的博弈”,大家怎么看?如果喜歡本文章,請分享收藏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