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以前禁用過手機WIFI,為什么后來又允許了?最早說是想推行WAPI,但好像簽訂不使用WAPI是04年的事情,一度宣布禁用WIFI應該是07年以后的事情,整件事后面的技術背景是什么,求大神指點
不過已經是科技歷史了,我們來一起回顧下!有說法稱,中國想搞自己的“安全版WiFi”
2003年,中國自己搞了個無線網絡技術叫WAPI,說白了就是覺得外國人的WiFi(比如咖啡廳里用的那種)不安全。那時候WiFi用的加密技術叫WEP,黑客分分鐘就能破解,萬一政府單位、公司用這種網絡,信息容易被偷。中國就想:“咱得用自己的標準,安全又可控!”于是強制要求手機、電腦都得支持WAPI,不讓你用普通的WiFi。
但美國卻不接受了,他們不干了,鬧翻了
美國那邊WiFi是英特爾這些大公司說了算,一看中國要自己搞標準,立馬急了。他們威脅說:“敢強制用WAPI,我們就斷供芯片!”2004年中美談判,中國頂不住壓力,只能妥協,暫時不強制推廣WAPI。但為了面子,手機這塊還是卡著不讓用WiFi,算是給自家技術留個“后路”。
隨著移動網絡時代出現,運營商網絡也開始搶業務了,運營商也怕WiFi搶生意
2007年前后,中國3G網絡剛起步(比如移動的TD-SCDMA),流量費死貴。運營商心想:“要是手機能連WiFi,大家全跑去蹭免費網了,誰還買我的流量包?”而且WiFi還能打網絡電話(比如微信通話),直接搶了打電話的生意,運營商當然不樂意。
后來為啥又放開了?
用戶實在憋不住了,那時候蘋果水貨手機(比如iPhone 3G)在國內賣得飛起,但行貨手機沒WiFi,水貨機反而更香。大家吐槽:“買個手機連不上WiFi,太落后了吧!”政策逼得老百姓寧可買水貨,官方一看實在管不住,只能松口。
技術“雜交”解決問題,2010年后,工信部想了個招:手機可以支持WiFi,但必須同時裝上中國的WAPI協議。這就好比“你吃洋快餐可以,但得配一碗中國粥”——既滿足了國際標準,又沒丟自己的安全要求。用戶實際用起來還是連WiFi,沒啥區別。
運營商突然發現WiFi真香,后來流量越來越便宜,大家用手機上網的需求爆炸式增長,4G基站都扛不住壓力。運營商一拍大腿:“WiFi能幫基站分流啊!”比如商場、地鐵里裝一堆WiFi熱點,既緩解網絡擁堵,還能收集用戶數據做廣告,反而成了賺錢工具。
國際標準實在干不過,全世界都用WiFi,中國不可能永遠自己玩。尤其是國產手機要出口,外國手機要進來,沒WiFi根本賣不動。再加上中國自己的5G、4G技術起來了(比如華為),國際話語權強了,不用再靠卡WiFi來證明實力。
這事兒教會我們啥?
技術標準不能硬剛:WAPI想法是好的,但國際巨頭和產業鏈不配合,硬推只會讓老百姓遭殃。后來改成“兼容”模式,反而雙贏。
用戶需求才是王道:再牛的政策也頂不住老百姓想用WiFi的決心,水貨手機倒逼政策改革,堪稱現實版“人民的選擇”。
安全可以偷偷搞:現在WAPI也沒消失,政府、銀行這些敏感地方還在用,普通人感覺不到,但國家該有的安全措施一樣沒少。
總結:WiFi從被封殺到解禁,背后是技術、利益、市場的三方博弈。說白了就是——國家想搞自主創新,但老百姓想用便宜好貨,最后各退一步:面上兼容國際標準,暗里留著自家后門。如今誰還糾結能不能用WiFi?早都真香了!對此大家是怎么看的,歡迎關注我“創業者李孟”和我一起交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