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北棗陽,一家人為了給98歲的老人辦事,往返民政局28趟都不到回復,媒體曝光后網友們非常氣憤,耄耋之年的老人竟然得不到善待,更重要的是老人的身份引起大家的關注,他是一名抗戰老兵,和日本人真刀真槍干過仗,勝利后又隱瞞自己的情況,這位抗戰老兵到底經歷了什么?新來的朋友請點擊關注,本期內容帶您走進抗日老兵的傳奇一生。
參軍入伍
他叫屈偉夫,東三省淪陷時,各地都掀起了抗日游行,他當時就想參軍入伍,可父母身體都不好,家里的農活需要他干,所以這個夢想一直埋在心里。屈偉夫沒有上過幾年學,本村的教書先生帶他識字,有機會他就閱讀報紙,從上面學到了很多革命思想,他渴望走出家鄉,去外面闖蕩。
父親看到兒子志不在此,就承諾等成年后,允許他出去看看,到了1936年,屈偉夫剛滿18歲,正巧有部隊來武漢招兵,他并不清楚這是什么部隊,總之聽到消息后獨自來到武漢,報名參軍了。其實他的叔父也是軍人,從小就聽到家人講了很多關于叔父的故事,屈偉夫渴望成為像叔父一樣的人。
招兵結束后,屈偉夫坐著火車走到一個小城市,那里是國民黨第13軍某團的防區,因為他認字就被分配到看護班上當看護兵,那里需要學習醫護知識,屈偉夫沒有接觸過這些東西,一切對他來說都很新奇。他特別機靈和老實,因為時間很緊張,往往一個知識沒學會就有新的東西加進來,屈偉夫是班里學習最快的,受到上級的關注和重視。
13軍是湯恩伯的部隊,是國軍將領中的一員猛將,連日軍都非常重視此人。1936年日軍已經開始蠢蠢欲動,各部隊都在招兵買馬,而蔣介石還在調兵遣將鎮壓中共的部隊,湯恩伯于是被派往陜北,13軍在武漢短暫休整后,成建制向北部轉移,途徑河南,從山西渡過黃河進入延安,最后駐守在綏德縣,整個過程歷時近一年,路上非常辛苦,尤其在冬季,部隊里大部分是南方兵員,根本忍受不了嚴寒。屈偉夫也是第一次來北方,他手上、耳朵上都是凍瘡,白天行軍,晚上就穿梭在各個部隊間給戰士上藥,不到20歲的年齡體驗到這種艱辛,讓他的心智迅速成熟起來。
湯恩伯也是愛國將領,他在陜北期間沒有按照蔣介石的命令做,把主力都放到北部,重點打擊偽蒙和日偽,一定程度上阻止了日軍的侵略計劃。1937年華北告急,13軍被調往華北,屈偉夫的團來到張家口懷來縣,湯恩伯路過時還特意檢閱了他們部隊,在屈偉夫的印象中,湯恩伯善于鼓勵將士,發表了熱情洋溢的動員書。
南口戰役爆發后,當年8月初13軍到達青龍橋地區,緊挨著八達嶺長城,日軍進攻非常兇猛,白天敵人的飛機輪番轟炸我方陣地,前天修好的工事根本抵擋不住,轟炸結束后敵人就緊跟著占領陣地。此時我軍躲在八達嶺隧道內,等晚上敵人停戰后就出來奪回陣地,白天又被打進隧道,每天都是殘酷的拉鋸戰,誰也沒能前進一步。
眼看戰斗膠著下去,日軍大本營很著急,他們揚言要三個月內MW中國,沒想到半個月了還沒越過長城。到了中旬,敵人援兵趕到,轟炸機出動頻次增加一倍,因為有了經驗,到了晚上敵人也守備森嚴,導致我軍的傷亡開始增加,屈偉夫的看護班設在老鄉家里,剛開始輕重傷都能忙過來,可突然之間重傷員成倍增加,一個村的屋子都不夠放傷員,無奈下只能把重傷帶回來,輕傷顧不上來。
前線送過來的傷員基本都是被炮彈炸傷的,沒有一個人肢體是健全的,屈偉夫哪見過這種場面,血淋淋的場面讓他惡心,即便如此班長連拉帶拽把他推到前面,理由很簡單,隊員實在忙不過來。整個師的醫護人員不到一百人,再加上擔架隊也只有三百左右,人手遠遠不及傷員,經常一輪轟炸下來院里就躺滿了等待救治的戰士。
屈偉夫除了救治傷員,還需要參加后勤運輸工作,前線戰斗的消耗量巨大,彈藥和食物需要一刻不停地向前輸送,敵人的飛機瞄準后前線瘋狂轟炸,所有的公路都癱瘓了,部隊只能找來騾馬,道路崎嶇坎坷,一下雨全是水坑,泥濘難走,別說人了,很多騾馬都快累死了。屈偉夫看到頭頂盤旋的轟炸機,剛開始他兩腿忍不住地哆嗦,僅僅過了幾天,看到戰友一個個倒下,讓稚嫩的心堅定了抗戰的決心。
13軍的戰士士氣非常高昂,敵人不管怎么狂轟濫炸,大家都鼓起勇氣奮勇殺敵,很快部隊傷亡過半,就在大家咬住牙準備發起反沖鋒時,上面下來撤退令,要求部隊在晚上退出陣地。命令一到部隊就炸鍋了,大家理解不了為什么好好地要撤退,雖然損失很大,可敵人傷亡也不小,只要他們多撐幾天,后面的部隊就有充足的準備時間,到時候日軍不可能那么輕松就進入華北的。
屈偉夫對九一八事變的不解再次產生,他想不懂為什么要把地盤主動讓給敵人。軍令如山,部隊當晚就動身,因為不能暴露行蹤,必須走得很突然,他們要步行到卓資山方向,再坐火車到正定。從離開的那一刻起,南口失守,戰役徹底失敗。路上由于天黑,且不允許暴露,隊伍不能出聲也不能照明,屈偉夫他們為了照顧傷員走在后面,最后和部隊走散。人生地不熟的情況下,他決定先回家,便一路乞討返回武漢。
走了幾個月他回到武漢,進入看護訓練班學習了三個月,他自知提高醫療水平才能在戰斗中幫上忙。第二年機緣巧合下考入稅警總團鹽務緝私總隊,當上了鹽警。因為有部隊經歷,直接任遵義稅警團新一師觀測班班長,一年后遇到了曾經的隊友,他在貴陽國軍后勤大隊任職,屈偉夫就再次回到部隊任新兵排長。40年左右屈偉夫的父親寄信告訴他來江西宜春,那時候父親也參軍入伍,在軍需科工作。
屈偉夫在戰爭后期一直在后勤系統上,抗日勝利后,他本以為能和父親返鄉,誰知蔣介石發動了內戰,無奈下父子倆只能被裹挾著參加戰爭,不過四年里他們都沒有上過戰場,這場內戰很多人都不情愿,要說打日本人沒人后退,可打自己的同胞就不行。49年當解放軍來到江西后,屈偉夫的部隊投誠加入四野,他沒有跟著部隊南下,留在當地任文員,處理善后事宜。新中國成立后,他終于回到了家鄉,從此就再沒有出去過,當地在收集退伍軍人信息時,因曾經在國軍當過兵,屈偉夫不好意思告訴外人這個事情。
受到關注
隨著年齡一點點老去,屈偉夫心中的秘密藏了很多年,他發現人們還是會談起當年的南口戰役,七七事變后是他們最先把敵人擋在了前面,13軍將士付出了巨大犧牲,國家和人民沒有忘記。屈偉夫的身體變得很差,白內障令他的眼睛幾乎失明,由于年輕時落下的病根,腰腿經常疼痛難忍,還有前列腺疾病常年折磨著他,到了現在他的生活無法自理,每月只有微薄的55元農村養老金。
這點錢連買藥都不夠,好在國家已經重視抗戰老兵的善后問題,把他們納入了社會保障范圍,屈偉夫家里一直保存著當年的起義證和檔案等證明,老人本來不愿意麻煩國家,他的家人幫他聯系上棗陽市相關部門,希望能確認他的身份,得到一定的社會保障。一個月后省民政廳在回復中確認屈偉夫就是抗戰老兵,可以享受國家的一系列政策,可具體操作需要棗陽市民政局完成,誰知等了很久市里也沒有音信。
從那開始,家人有空就去民政局,幾個月里來來回回跑了28趟,最后得到的回復竟然是信訪件遺失,沒有收到申請。這個結果無論是誰都無法接受,很明顯是不重視抗戰老兵才會出現這種奇葩的情況。媒體曝光后,相關部門非常重視,群眾也聲援屈偉夫,問責程序啟動后,一批責任人受到處理,老人的各種保障也迅速到位。
整個過程中,屈偉夫沒有埋怨,他淡然地接受了所有結果,好在社會還老人一個公道,讓他的晚年有了保障,而他的光輝事跡也被世人知曉,那個奮戰在抗日一線的英雄,那個戰斗意志頑強的國民黨13軍,得到了國人的尊崇。這件事也提醒人們,戰爭離我們遠去,但老兵永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