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因發動了“西安事變”,張學良和楊虎城遭到蔣介石的報復。1949年,在蔣介石的命令下,楊虎城于重慶北特務殺害了。
相較楊虎城,張學良的結局好一些,西安事變后長期失去自由五十多年,直到蔣介石父子全部離世后獲得自由。
早在1949年,蔣介石在內外交困中再次下野,在美國人的支持下,李宗仁出任國民黨代總統一職。李宗仁上臺后,為表明他有謀求和平的誠意,命令行政院采取一系列和平措施,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要釋放張學良、楊虎城等重要“政治犯”。
李宗仁釋放張、楊,目的很明確,就是為了與我黨開展和談,保住國民政府的“半壁江山”。當時,蔣介石已經下野了,李宗仁是國民黨的代總統,他下令釋放張、楊,為何最終沒有成功呢?
據李宗仁回憶,1949年1月21日,蔣介石在高級會議上宣布自己隱退,提名副總統“依法執行總統職權,與中共進行和談”的決定。蔣介石離場后,國民黨元老于右任追了出去,喊道:“總統,為和談方便,可否在離開南京前下令釋放張、楊二人呢?”
于右任此舉,說明當時國民黨內部絕大多數人是贊同釋放張、楊二人的,以向我黨釋放誠意,達到和談的要求。對此,蔣介石卻不耐煩地說:“此事你找德鄰(李宗仁)去辦!”
李宗仁上臺后,很快以電報或親筆信的方式,指示顧祝同,陳誠、張群、楊森等人,請他們分別負責釋放張、楊二人的工作。當時,張學良已經被運往臺灣了,陳誠是臺灣省主席,由他負責辦理。楊森是重慶市市長,張群是西南軍政長官,楊虎城被囚禁于重慶,由此二人負責。
1月24日,李宗仁給陳誠的電報中表示,為表和平誠意,促成和談,已經決定釋放“政治犯”,張漢卿(張學良)現在臺灣,希望能先恢復他自由,約他來南京一晤。
陳誠是蔣介石的絕對心腹,接到李宗仁的電報后,也覺得繼續幽禁張學良已經沒有實際意義了,次日便向隱退溪口的蔣介石發報請示:“職以為漢卿之于今日,釋之無關重要,久羈適足為累,但惜處置較遲耳!為此,似可聽其釋放。如何?仍乞電示。”
蔣介石和李宗仁素有不可調和的矛盾,蔣下野的背后也有李宗仁在背后搞小動作,二人是面和心不和。當李宗仁要求釋放張、楊時,蔣介石認為這是對自己權威的挑戰,表面上不能明確反對,私底下已經開始搞各種小動作了。
陳誠的來電,蔣介石做了明確回復,反對釋放張學良。為了應付李宗仁的命令,蔣介石還給陳誠出主意,可以說不清楚張學良具體在什么地方。
知曉蔣介石的意思后,陳誠不敢違背,開始敷衍李宗仁,點名要程思遠赴臺來談。程思遠是李宗仁心腹,與陳誠關系也不錯,程思遠一到臺灣后,陳誠明里暗里表示張學良一事由蔣介石親自負責的,我不過問。
程思遠得知張學良釋放無望,與陳誠簡單會面商談后,也就沒有留在臺灣的必要了,回南京向李宗仁復命去了。
另一邊,李宗仁下令要求釋放楊虎城的命令,被張群等人擋了回來。張群與蔣介石是結拜兄弟,輩分比陳誠要高,可也不敢違背蔣介石的意思,楊森依附蔣介石,更不可能為了楊虎城去得罪他了。
與此同時,蔣介石下令對張學良和楊虎城進行秘密轉移,不讓他人發現二人的行蹤。毛人鳳接到命令后,安排下屬徐遠舉周陽浩等人強制將楊虎城秘密送往貴陽黔靈山麒麟洞囚禁。
在臺灣,負責看守張學良的特務隊長劉乙光接到命令后,對張學良等人的住所轉移,將他安置在高雄西子灣的壽山要塞藏了起來。
雖然李宗仁支持并希望立刻釋放張、楊二人,但奈何蔣介石的親信根本不聽,為了保險起見,老蔣還將二人轉移了,連李宗仁都不知道。
后來,由李宗仁等人主持的國共和談破裂,我軍發起渡江戰役。李宗仁知道蔣介石是睚眥必報之人,去臺灣怕是會成為張學良第二,果斷由香港飛往美國避難,直到1965年在我黨的邀請下回到大陸。
我軍解放大西南前,蔣介石不甘失敗,把原因歸結于“西安事變”,向楊虎城舉起血腥的屠刀。在蔣介石心中,張、楊二人傷害他太深了,無論如何都不會還給他們自由,沒有殺害張學良可能是忌憚他的影響力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