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兩天結束的亞錦賽上,中國女團輸了。
其實競技體育,偶爾一兩次的輸球太正常不過了。而且亞錦賽之前也輸過球,2017年平野拿了女單冠軍,2005年香港拿了女團冠軍。
況且,雖然亞錦賽是九大賽之一,但跟世錦賽、世乒賽、甚至亞運會相比,它的賽果根本不在任何一個級別領導關心的KPI里。
所以在剛剛經歷了巴黎奧運會后,作為新周期的開始,考驗年輕球員、檢驗梯隊建設應該才是本次比賽的主題。
畢竟東京奧運會后的卡塔爾亞錦賽,中國隊根本都沒參加。
但從這次亞錦賽的女團名單上來看,感覺就是四不像,上述目的一個也沒達到,還把絕對主力當牛馬使。
而面對滿場的下課聲,女隊主教練的反應更值得玩味:向下課聲揮手致意。
隨后的頒獎典禮更是直接拒絕出席,跟上屆奪冠后的喜笑顏開形成鮮明對比。
2024亞錦賽女團摘銀,馬琳拒絕出席頒獎典禮
2023亞錦賽女團奪冠
贏了,這份榮譽是我平步青云的“業績”;輸了,對不起,這鍋我可不背。
這是不是像極了我們職場里的日常戲碼?
胖球隊的這場戲,場外的精彩程度絕不亞于場內,而且值得廣大職場人拿來學習。
01 都想當嫡系
說到馬琳,我們就來盤盤教練組當前幾位“當家”教練的出身。
巴黎奧運會,隨隊出征的教練員為領隊秦志戩,總教練李隼,男隊主教練是王皓,女隊主教練是馬琳,以及混雙組組長肖戰和孫穎莎的主管教練邱貽可。
東京奧運會,隨隊出征的教練員為領隊劉國梁,男隊主教練是秦志戩,女隊主教練是李隼,以及陳夢主管教練兼混雙教練馬琳。此時的王皓未隨隊出征,僅擔任男隊一隊的教練員。
秦志戩、馬琳、王皓同屬吳門,也就是吳敬平的弟子;而李隼則更長一輩,是女乒的功勛教練,先后培養出王楠、張怡寧、李曉霞三名大滿貫球員。
邱貽可則是肖戰的弟子,同為肖門還有張繼科、陳玘、方博以及如今的王楚欽。
而秦志戩與劉國梁是同一時代的運動員,雖然運動員時期戰績平平,生涯最佳戰績就是和楊影一起獲得的世乒賽混雙冠軍。
但其職教生涯可謂成績斐然,主要得益于其門下有馬龍和許昕兩大弟子,為中國隊斬獲無數榮譽。
這里再插播一個當年中國乒壇最著名的罷賽事件。
2017年6月,在國際乒聯世界巡回賽中國乒乓球公開賽中,馬龍、許昕、樊振東相繼棄賽,馬琳與秦志戩作為國家隊教練,與三位運動員一起在社交平臺聲援劉國梁。
彼時的劉國梁剛剛“被宣布”卸任總教練,并被安排出任了排名第19位的中國乒協副主席。
其實這么看下來,誰是嫡系,誰一步步高升,一切都有跡可循。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尤其是離名譽、權力更近的地方,派系斗爭在所難免。
至于現役運動員,其實就是職場里的牛馬,是派系斗爭里的棋子,領導功勞簿上的一項KPI。
比如當下的孫穎莎,身兼三項的她不僅奧運會從開幕式打到畢業式,在巴黎奧運結束后還連續參加了三個月內的所有賽事,并且都打到了決賽,出戰29場比賽、共打了141局。
這期間還有N場商務活動,各種采訪和訪問……合著商業賽的票房、商務活動的分紅以及大賽保金牌的任務全讓一個運動員來抗,完全是沖著把絕對主力打廢的節奏上“努力”。
而這不僅是實力超群的“工具人”,還可能是別人游戲里的NPC。
明年5月,貴為三大賽的多哈世乒賽就要開打。要知道,距離實現大滿貫,陳夢只差一塊世乒賽的金牌。
能帶出一名大滿貫球員,可是教練員升職的最佳業績。
另外,運動退役后的職場生涯也大相徑庭,并不完全與在役時取得的成就呈正相關,還要看背后的省隊力量,個人的發展取向以及所歸派系。
更主要的還是那句老話:性格決定命運。
02 蛋糕怎么劃
既然說到了省隊,我們繞不過一個古老的話題:利益劃分。
競技體育是非常殘酷的,職業生涯就那么幾年,打不出成績,基本就可以退役了。
與此同時,我們國家的體育一直走的都是體制內的路線,尤其是聯賽商業化程度較低的幾大傳統強勢項目。
乒乓球作為中國的國球更是如此。
說它是國球,一方面是因為它強,在國際乒壇占據領先地位數十載,得一塊銀牌都會被全網追著罵;二是因為它的管理機制、文化氛圍與體制內的單位如出一轍。
國家隊的上層管理單位是中國乒協,而乒協雖然在此前的改革中獨立出來了,算是一個民間組織,但其上級管理單位仍是國家體育總局。
這也就解釋了為啥劉國梁作為中國乒協的主席,還能擔任WTT(世界乒乓球職業大聯盟),這個負責運營國際乒聯所有商業賽事組織的董事會主席。
因為他并非體制內的在編人員。要知道包括公務員、事業編以及央國企等在編人員的一大禁忌就是有副業、就是政企不分。
而國家隊的下線則是各個省隊。人才輸送機制一般是小隊員先選拔進省隊,然后年滿14周歲且獲得全國少年單打冠軍的能直接進入國家二隊,然后再進入一隊,進而再進入主力層,最后成為能入選奧運陣容的絕對主力。
這每一次升級,其實都是一次淘汰,打不上去就另謀出路,在省隊升國家隊的這個過程中,是絕對的實力說話。
但能進入國家隊的主力層,天賦、努力、資源缺一不可。
這里面就要說一說乒乓球各省隊的實力強弱了。
胖球的傳統強隊是京滬魯粵,以及已經解散的八一隊,這里給大家列舉幾個代表人物。
北京隊:張怡寧、丁寧、馬龍、王楚欽
上海隊:王勵勤、許昕、樊振東(原八一隊)
山東隊:張繼科、陳夢、李曉霞
遼寧隊:王楠、郭躍、陳幸同、王藝迪
廣東隊:馬林、劉詩雯、林高遠
八一隊:王濤、劉國梁、王皓、樊振東
為啥要說省隊呢,這背后就涉及利益劃分、話語權、派系劃分以及仕途發展。
混過職場的朋友都知道,站隊與門派的重要性。
所以大家才都想成為領導的嫡系。嫡系是可以平步青云、扶搖直上的。
而領導最擅長的就是搞平均,不讓一方獨大,尤其是體制內,最擅長和稀泥。
那我們再來看看最近四屆奧運會乒乓球的冠軍名單及其所屬省隊。
2024巴黎奧運會
男單冠軍:樊振東(上海)
女單冠軍:陳夢(山東)
男團冠軍:馬龍(北京)、樊振東(上海)、王楚欽(北京)
女團冠軍:陳夢(山東)、孫穎莎(河北)、王曼昱(黑龍江)
混雙冠軍:孫穎莎/王楚欽(河北/北京)
2020東京奧運會
男單冠軍:馬龍(北京)
女單冠軍:陳夢(山東)
男團冠軍:馬龍(北京)、樊振東(上海)、許昕(上海)
女團冠軍:陳夢(山東)、孫穎莎(河北)、王曼昱(黑龍江)
混雙亞軍:許昕/劉詩雯(上海/廣東)
2016年里約奧運會
男單冠軍:馬龍(北京)
女單冠軍:丁寧(北京)
男團冠軍:馬龍(北京)、張繼科(山東)、許昕(上海)
女團冠軍:丁寧(北京)、李曉霞(山東)、劉詩雯(廣東)
2012年倫敦奧運會
男單冠軍:張繼科(山東)
女單冠軍:李曉霞(山東)
男團冠軍:馬龍(北京)、張繼科(山東)、王皓(八一)
女團冠軍:丁寧(北京)、李曉霞(山東)、郭躍(遼寧)
其實在東奧之前,利益劃分沒啥大問題。在中國隊包攬全部四枚金牌的情況下,肯定會有一個人是雙冠,也就是單打和團隊兩枚金牌。
但東奧混雙首次入奧后,打破了表面的平靜。
為了保這枚混雙金牌,絕對主力中或有人要兼項,或有人要放棄單打,而且要盡力避免一人攬三金的情況發生,因為這會打破表面的均衡。
所以東奧的昕雯組合為了保混雙,雙雙放棄了單打。可大家要知道,劉詩雯和許昕在東奧周期一直是世排第一,并且國乒向來是單打為王的。
所以,放棄單打對于進入職業生涯末期的昕雯來說,無疑是非常殘酷的。
但即便如此,最終東奧的這枚混雙金牌還是落入了東道主的兜里。
順帶一提,東奧混雙的主管教練是馬琳。即便丟了金牌,巴奧周期的他依然能升任女隊主教練,與自身的嫡系buff。
繼續說回來,巴奧的首要任務就是奪回這枚奧運金牌,混雙的重視程度也是前所未有的。
為了保這枚金牌,國乒歷史上也第一次出現了兩位兼三的選手,但兩人最后的單打成績,對于他們自己來說,可能都充滿遺憾。
后面的劇情在這我不想過多贅述,每個人心中可能都有自己的答案。
競技體育,以及代表競技體育最高水平的奧運會雖然已經是地球上最公平的一項人類“社會運動”,但“絕對公平”這四個字在人類歷史上是根本不存在的。
尤其是離名利越近,越不可能。
競技體育靠的是雖然是絕對實力,但依然免不了“人工操作”,尤其是在一個人才輩出、競爭激烈的領域。
03 寫在最后
其實,我們每個人的職場環境大抵如此。
只不過,別說是國家隊的大門,我們可能省隊都進不去。
大部分人都是赤手空拳、沒資源沒人脈,只能依靠任勞任怨和吃苦耐勞兩大中華傳統美德闖社會。
如果再加上能力平庸、資質平平、情商一般,再沒趕上時代風口,別說是嫡系了,連領導的工具人都當不上。
能干活和能提供“情緒價值”,你總要給領導提拔你的一個理由吧。否則好工作的傳播規律就跟艾滋病一樣:只靠母嬰、血液、和性傳播。
但反過來想,每個人的價值觀和追求都大相徑庭。別總盯著自己得不到的,反而忽視了自己擁有的。
同理,也別總盯著別人的“幸福生活”,子非魚焉知魚之“苦”?
互聯網放大了焦慮、財富和陌生人的生活。我們在小小的手機屏幕里,用一個又一個30秒偷窺著別人表演出的“生活”,但卻逐漸對自己一地雞毛的生活祛魅、破防、甚至陷入抑郁。
幸福和痛苦的本質都是預期。退一萬步來說,如果你連死都不怕,還怕當不上工具人嗎?
當好自己的人生“主角”,至于其他不相干的人,與我無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