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我們從龍虎山下來,便乘景區(qū)中巴車,趕往西南方向的上清古鎮(zhèn)。聽說,古鎮(zhèn)依水而建,群山環(huán)抱,自然環(huán)境優(yōu)美,道教氛圍濃厚,名勝古跡及贛派建筑甚多。
查詢資料得知,上清古鎮(zhèn)已歷千年,地名幾度更易。唐代設鎮(zhèn)并派兵駐守,叫雄石鎮(zhèn),唐末叫倪亞市。宋時,因上清觀從龍虎山遷建于此,稱上清市。明初稱沂陽市,清乾隆三十年(1748年),始稱上清鎮(zhèn)。古鎮(zhèn)商業(yè)繁榮,市井發(fā)達,碼頭眾多。街道弄巷仍保留著古建格局,高高的馬頭墻,別致的門第,石雕窗花,古色古香。鵝石鋪道,古韻依舊。溪河沿岸多為江南特色的吊腳樓。
古鎮(zhèn)上名勝古跡眾多:有長慶坊、留候(張良)家廟、天師府、留候第、天源德藥棧、天主教堂等景點。鎮(zhèn)東面有上清宮、東岳宮,東北面有南宋四大書院之一的象山書院,瀘溪河對岸還有明朝宰相夏言的故里——桂洲村。
最有名的還是道教祖庭天師府。天師府背依西華山,門臨瀘溪河,面對琵琶山,左右青山環(huán)抱,依山帶水,氣勢雄偉。天師府全稱“嗣漢天師府”,是歷代張?zhí)鞄煹钠鹁又?/p>
正一教(有別于全真教)創(chuàng)始人首任天師名叫張道陵,是漢軍師留侯張良的十世孫。“張?zhí)鞄煛边@個名號被歷代帝王特許世襲。張?zhí)鞄熤螅褮v經(jīng)63代,傳承一千九百余年了。不過,第63代天師張恩溥被蔣介石帶去了臺灣,1969年“仙逝”。天師先由侄子代理,而后沒了正宗。大陸的龍虎山天師是張恩溥的外孫張金濤(隨母姓),他對天師府的修繕和道教尤其是道樂的發(fā)展做出了不少貢獻。
天師府原建于龍虎山下,后遷于上清。北宋崇寧四年(1105年)始建。占地5萬平方米,有500多間房舍。樓臺殿閣金碧輝煌,曲徑回廊不計其數(shù),府內(nèi)古木參天。
整個建筑均按照八卦形狀設計,分頭門、儀門、私第和后院。整個府邸規(guī)模宏大,殿宇雄偉壯觀,建筑華麗,工藝精致,是一處王府式樣的建筑,也是我國現(xiàn)存封建社會“大府第”之一。歷史上有“南國無雙地,西江第一家”之譽。現(xiàn)存建筑多是清代乾隆、同治年間重建和修建的遺物。
上清鎮(zhèn)之所以繁盛,主要還是道教文化昌盛。我們到的這天,正趕上天師府舉行開山門儀式。儀式隆重,觀者眾多。樂器響亮,道樂悠揚,熱鬧非凡。
第二天要進行授錄,所以道士和信眾云集。穿道服者,不乏少男少女,原以為是道教學院的學生,一問方知是準備授錄的俗家信徒。道家文化影響之大,可見一斑。
東首的上清宮規(guī)模更是宏大,但只存遺址了。
至于瀘溪漂流,坐在竹筏(仿制)上,先順流,后機動,水漸深,河漸寬,山不全,沒多少新奇之處。
上清鎮(zhèn)因中國道教發(fā)源地而聞名天下。龍虎山也因上清鎮(zhèn)而成為中國道教第一山。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