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時,膠東半島的寺廟宮觀數量頗多。以老牟平縣為例,該縣民國版縣志中收錄有不少寺廟宮觀信息。此前,曾簡單介紹過位于中莊村(現屬乳山市午極鎮)附近的“海云寺”。這次再介紹一座名叫“黃粱寺”的古剎。按照現行區劃,它同樣位于乳山市的北部,具體是在崖子鎮地口村附近。
地口村具體位于崖子鎮的東南部、龍角山水庫的上游,現分為南北兩村。關于地口村的由來,史志資料的說法是:歷史上居民建村,年代無考,后遷走。元末,滕姓遷此定居,因此處土地肥沃,俗稱“地口”(這一解釋多少值得商榷),就以此為名。明末,于、李二姓分別從大崮頭村和司馬莊遷來,此后吳、楊、呂等姓氏也相繼遷入,不過滕姓依舊為主要姓氏。
(▲南北地口村的位置示意)
在歷史上,南北地口本為一村。1959年,因為龍角山水庫(大型水庫)的修建,原地口村一分為二,即現在的北地口和南地口村。上世紀末時統計,北地口村有332戶,南地口村有276戶。倘若當初沒有分開的話,原來的地口也可謂是一個規模較大的村莊了。
言歸正傳。史志資料稱地口村在歷史上很早就有先民居住,這一點其實通過附近古剎黃粱寺的年代也可印證。
根據民國版《牟平縣志》記載,黃粱寺,俗稱金溪院,在六區地口村南二里許。相傳唐建。正殿高四丈余,額曰大雄寶殿,盛時寺僧達百余人,今則寺僧寥落,院宇荒涼矣。
按此說法,黃粱寺的歷史可上溯至唐代,遠早于滕姓遷居此處的時間(相傳元末)。比滕姓先定居于此的周姓人,很可能就與黃粱寺之間存在某種聯系。但由于資料缺乏,具體細節已難知曉。(注:黃粱寺之名,讓人聯想到黃粱一夢,暫不知具體為何成為寺名。金溪院,就字面含義而言,即產金砂之河,現江西省金溪縣就因此得名。乳山北部多有金礦,地口村附近亦有河。金溪院之名,聽起來似乎與此有關。)
從縣志的記載來看,這座黃粱寺一度香火繁盛,寺僧曾多達百人,殿宇也修得十分雄偉。但到了民國之際,其已呈現衰敗之象,即所謂“寺僧寥落,院宇荒涼。”而根據縣志在后文的調查,上世紀三十年代中期時,黃粱寺中只剩下一名僧人在維持門戶。
關于黃梁寺的具體位置,縣志只簡略稱作在地口村南二里許。前幾年,筆者曾路過一次地口村,但當時尚不知曉這座古剎信息,因此也未打聽當地老人。觀看地圖可以發現,南地口村以南不遠有座山標注為“南天門”。結合方位推測,黃梁寺舊址多半是在此山附近吧。如果有地口村的朋友了解更詳細的信息,歡迎在此留言補充介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