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財經原創/出品
作者:楊揚
編輯:夏益軍
回顧過去4次財政擴張周期,都對銀行業績起到了帶動作用。
如2008年四萬億刺激后,行業貸款增速率先回升由15%提升至30%+,銀行利潤同比增速從16.8%提升至30.4%,銀行不良率由1.5%下降至1.1%。
本月開始,新一輪財政政策進入密集落地期。其中,國債注資國有行、地方政府財務置換,將直接對銀行資產擴張、風險水平起到正面作用。長期看,財政政策對經濟的刺激效果,將決定銀行是否走到經營拐點。
本文持有以下觀點:
1、國債注資國有行,銀行資產擴張能力增強。國債為國有行注入一級資本后,其資本充足率提升,將撬動更大的資產規模,銀行擴張能力增強。但在當前信貸需求仍然偏弱的環境下,資產擴張受到需求制約。
2、債務置換是一把雙刃劍。地方政府置換低利息債務后,償還能力增強,利于銀行資產質量改善。但地方用低利息債券置換高利率債務也會壓低銀行資產收益率,行業凈息差將進一步下行。
3、政策對經濟的刺激效果,影響銀行后續的業績走勢。財政如果起到較好的經濟刺激效果,將盤活社會投融資,帶動貸款規模提升,同時經濟復蘇也使客戶還款能力增強。后續銀行的業績將很大程度上取決財政政策的效果。
/ 01 /特別國債注資國有行,資產擴張能力增強
時隔26年,財政將再次通過特別國債向銀行注資。
10月12日,國新辦舉行財政政策新聞發布會提到,“發行特別國債支持國有大型商業銀行補充核心一級資本”。
財政向銀行注資,解決了銀行資產擴張的難題。上半年,銀行生息資產規模同比增速環比下降2.3個百分點。
規模增長放緩,是因為一級資本不足。銀行資產擴張受到一級資本規模的制約,為保證銀行有足夠的資金應對風險,監管要求銀行資本充足率(銀行資本總額/風險加權資產)要在8%以上。
因此,資本充足率直接關系著銀行的擴張能力。
如上半年,蘭州銀行資本充足率距離監管紅線只有0.69個百分點,是壓力最大的上市銀行,相對應的其生息資產規模同比增速只有2%,也是上市銀行墊底的水平。
就整個上市銀行板塊而言,資本充足率也出現下降趨勢,上半年,上市銀行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環比下降7bp。
銀行資本充足率下降,主要是利潤增長不足,利潤是銀行資本的大頭,占比4成以上。但近些年,由于息差下降,銀行利潤出現下降,即便是工商銀行、建設銀行、中國銀行等國有大行也在上半年出現利潤同比下降的情況。
利潤下降導致銀行內生資本不足,如下圖所示,2020年開始,銀行內生資本的補充速度開始持續落后資產增速。內生資本不足,銀行資本只能通過外部解決。
所以本次財政直接把國債注資給國有行,按照中金的測算,假設六家國有大型銀行提高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1個百分點,就能帶來14萬億元的長期總資產投放。
如此,銀行既能通過資產擴張對沖了凈息差下降的問題,實現營收、利潤增長。再者銀行也能更大的力度的支持實體經濟發展。
但需要注意的是,雖然銀行自身的資產擴張能力增強了,但增長還要看需求。當前信貸需求仍然偏弱的環境下,銀行的資產投放可能受到需求制約。最新社融數據顯示,今年1-9月,居民、企業新增信貸均處于下滑趨勢。
以此來看,國債注資后,銀行資產擴張能力雖然增強,但效果有多大,還要看信貸需求端的恢復。
/ 02 /債務置換:風險下降、息差收窄的雙刃劍
財政部提到“擬一次性增加較大規模債務限額置換地方政府存量隱性債務”。
說明白點就是,通過提高地方政府的債務額度,讓地方政府以利率更低,期限更長的債來置換原有的債務。這將對銀行的風險表現產生重要影響。
地方債務包括顯性債務和隱形債務。顯性地方債務主要是指地方政府在公開市場發行的政府債券。由于前幾年國家將地方債的發行權限上收到較高層級的政府,所以這部分債務的風險相對較低。
隱形債務更不可控。由于地方政府不能直接向銀行貸款,所以主要通過設立融資平臺和城投公司作為融資工具。前者的融資主要用向公用事業發展等多個領域,對應銀行報表中的租賃和商業服務業貸款。后者融資偏向基建,對應銀行報表的基建貸款。
地方融資平臺和城投公司貸款也已經成為上市銀行最大的貸款構成之一,像成都銀行、南京銀行、杭州銀行、重慶銀行、渝農銀行租賃好商業服務業、基建兩項地方隱形貸款占比甚至在4成上下。
前幾十年房地產高速發展的背景下,地方總是能夠通過土地財政的手段,把賬目平衡下來。但近些年因為土地財政收入下降,一些地方也面臨壓力。
以地方隱形債務占比較多的成都銀行為例,按照東北證券數據,其屬地成都22年寬口徑債務率((地方政府債務余額+發債城投有息負債余額)/綜合財力)為529.65%。
如今大規模債務置換下,地方政府償還能力增強,利于銀行資產質量的提升。
但大規模債務置換的另一面是繼續壓低銀行的凈息差。地方用低利率的債券置換高利率的銀行債務后,銀行資產收益率會進一步下降。根據銀河證券測算,若未來3年每年置換2萬億債務,銀行凈息差將下降6.88bp。
但綜合來看,債務置換雖然壓低了凈息差,但利好銀行風險水平,中長期銀行也有望受益地方經濟基本面的改善,總體利大于弊。
/ 03 /銀行到拐點了嗎?
從過去看,寬松的財政政策,將對銀行經營起到較強的帶動作用。
例如,2008年四萬億刺激后,行業貸款增速率先回升由15%提升至30%+,銀行利潤同比增速從16.8%提升至30.4%,銀行不良率由1.5%下降至1.1%。其它幾輪財政周期,銀行經營也有明顯提升。
積極的財政政策能改善銀行基本面也不難理解,財政刺激,盤后了社會投融資,帶動貸款規模提升,同時經濟復蘇也使客戶還款能力增強。
那么,本輪財政周期會起到類似效果嗎?可以看一下本輪與歷次財政政策的區別。
過去幾次財政政策的共性是刺激基建、地產。如08年重點投向基建、保障房等領域,14年則是加速棚改計劃。投基建、地產的好處是,它們類似經濟大動脈,產業覆蓋面大,刺激它們能帶動更廣泛的投資和就業,對經濟拉動的作用更強。
在回看本輪財政政策,目前主要公布了四點:
1、較大規模增加債務額度,支持地方化解隱性債務。
2、發行特別國債支持國有大型商業銀行補充核心一級資本。
3、運用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等工具,支持推動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
4、將加大對重點群體的支持保障力度,提升整體消費能力。
綜合起來是,給地方政府減負、給銀行減負、給房地產減負和給中低收入群體減負。這當然也能起到刺激經濟的效果,比如財政給大家減負后,政府、銀行、企業、居民都能輕裝上陣,投資或者花錢。但能否起到過去的效果還需觀望。
當然,監管也提到:“已公布的四點政策只是目前已經進入決策程序的政策,財政政策的調節絕不僅僅是以上四點,還有其他政策工具也正在研究中。”隨著財政政策的陸續公布,其對經濟的刺激作用也會越來越大。
以此來看,后續財政政策的發布和效果,將對銀行走勢產生重要影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