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行街,“叮叮當當”的記憶
作者:李春昌
鐵行街,似乎一個很久遠的名字,一個早已遠離長春人的生活的地方,又是一個不得不提的街道,“叮叮當當”的鐵匠爐聲音,時常會在耳畔回響……
總是記得我曾經寫過這條鐵行街,可在我的電腦里怎么也搜索不到。
原來鐵行街這樣一個如此舊曾諳的地方,我還從未動筆。有朋友提示,不得不說一下,鐵行街的發音,是“鐵航街”,不是“鐵形街”。鐵行就是鐵器行,打鐵行業集中的地方。
【2009年的東五馬路鐵行街口樣貌,老趙拍攝。↑】
鐵行街叫做鐵行街,來的比較晚一些。在鐵行街之前,是叫做北市場胡同來著。
北市場胡同,在《長春縣志》中,記載為積善胡同。這與長春城內東四道街北側的積善胡同是重名的。
“積善胡同,又名北市場胡同。南通四馬路,與燕春胡同相對,北越五馬路,至六馬路。”縣志中如是說。
【1923年地圖,北市場胡同的位置,翻拍自《長春歷史地圖集》。↑】
北市場胡同,大約是因位于老市場以北而名。更有說法是說,商埠地有四個市場,其中之一就有北市場。北市場胡同位于大馬路與永長路之間,南起東四馬路,向北至六馬路。
鐵行街不全是北市場胡同,鐵行街南起東四馬路,北至東五馬路,只是北市場胡同的一部分。隨著鐵行街的出現,北市場胡同也就“縮水”了,只留下了東五馬路至六馬路一段。
也有人說,鐵行街是北市場的一部分,是北市場的特色與精華。只是,這鐵行街是從什么時候叫起來又叫得開的,沒有查到相關記載。
【1988年長春市南關區街路圖,鐵行街與北市場胡同,翻拍自《長春市南關區地名志》↑】
提起鐵行街,陳學奎老師可以說是了如指掌,說來滔滔不絕。在《百年大馬路》一書中,陳學奎老師專門有一章講鐵行街,叫做《藏龍臥虎的鐵行街》。陳老師說,鐵行街是一條聚集能工巧匠,藏龍臥虎的街巷,歷史上一些名牌產品都產自這條街。因為鐵行街位于商埠地北端,老市場的北側,所以解放前最早的地名叫北市場胡同。解放后把東五馬路以南的北市場胡同改稱為鐵行街。鐵行街又被小五馬路分成兩段。
在鐵行街北段馬路兩側都是經營舊鋼材的鐵塢子,而鐵行街的南段則是這條街的核心地段,長春的“刀王”“鋸王”都在這一段創業起家。
【2021年拍攝,東四馬路鐵行街口。↑】
“民國時期北市場胡同一共有五家鐵匠爐,分別是河北寧津王福明、王福俊兄弟開的老義和興鐵匠爐,專門打造建筑工具,兼打刀剪。河北寧津劉振名、劉振起兄弟開的和順爐,專打鐵鉤鐵鏟,家用鐵器。河北寧津彭萬勇、彭連生父子開的天興爐,專打礦山挖掘工具,兼打刀鏟。河北寧津張萬嶺叔侄開的永記祥爐,根據用戶需求打造各種工具。”
原來鐵行街的鐵匠大都來自寧津。我岳父的祖籍就是寧津的,這些鐵匠都是老人家的老鄉喔,可我岳父并不是打鐵的出身,他老人家大學畢業之后投身人民鐵道事業,倒是一樣有一個“鐵”字。寧津原屬河北,后歸山東,現屬山東德州管轄。那么,鐵行街曾經的鄉音,應該以山東河北相鄰一帶口音為眾。
感謝陳學奎老師,學習了。寧津口音我本人還是聽得來的,可惜,早已聽不到了……
【如今,鐵行街內的物流業,2024年拍攝。↑】
這是怎樣的一種場景呀,老鐵匠爐干起活來,需要三個人協作,有掌錘的、有掄錘的,還得有拉風匣的。師徒三人一邊吆喝著一邊干,叮叮當當,有多熱鬧。
胡同路東只有一家,由山東商丘人鄭茂盛開的鄭發爐,鄭發爐是在鄭茂盛學徒的泰發爐原址建起來的名副其實的百年老字號。鄭發牌菜刀,背厚、堂薄、刃口鋒利。當年長春大小飯館、肉鋪都喜歡用鄭發菜刀,因為鄭發菜刀坎肉剁骨不卷刃不崩刺。原來是鄭茂盛選用了硬度為42度的炮彈皮鋼做刀刃,巧妙蘸水熱處理后,竟然變成62度高速鋼,所以才能削鐵如泥。
這鄭發菜刀,可是長春人的心頭好,誰家里還有一把鄭發菜刀,那都是一種榮耀。
【鐵行街內,優雅的小院是一家幼兒園。↑】
解放后,民間流傳“鐵行街能致富”,所以鐵匠爐多了起來,商鋪、鐵匠爐鱗次櫛比,從早到晚鐵行街都是爐火閃爍,鐵錘叮當。1956年公私合營前,鐵行街路西有大小商號作坊15家,其中鐵匠爐有10家;路東有17家,其中鐵匠爐8家。
其中就有遼寧新民王殿忠開的成盛興鋸店,“鋸王”王殿忠,民國初期隨父到東安屯韓國人開的東洋鋸廠學修鋸,出徒后在鐵行街開店修鋸。因王師傅掌握一套復雜的鋸板滲碳技術以及維修各種鋼鋸的竅門,“鋸王”修造的鋼鋸好使耐用,顧客盈門。1956年公私合營后,鋸王改做鉗工,還當上國營長春材料試驗機廠的廠長。
據陳學奎老師講述,鐵行街曾經有兩個大院,一個是回民大院,一個是袁家大院。
【如今鐵行街的轉彎處,2024年9月拍攝。↑】
回民大院,也叫穆家大院或者李家大院。李家是前期房主,穆家是后期房主。大院住的多半是經營穆斯林食品的回族兄弟。因穆家三兄弟中的老二曾經是舊警官而威震大院,老三在三棟樓房中間修了幾個規模很大的養魚池,以在永春路專營金魚而著稱。
袁家大院在前面《小五馬路與東五馬路》一文中已經講過。
【2009年的大眾劇場改造之前的鐵行街北部西側,老趙供圖。↑】
筆者在上世紀七十年代,經常把鐵行街和北市場胡同當做一條放學的道路來走,還算熟悉。雖說經常走這里,但來來去去的印象也不怎么深。當時都是土路,兩側已經沒有什么門市了,無論是鐵匠爐還是商戶,所見極少,沒有什么印象。只記得這里樓房少、平房多,都是普通人家的生活。
【2024年手機高德地圖截圖,曲折的鐵行街。↑】
到世紀之交,這里進入城市更新,所有的老舊房屋拆除掉了,就連鐵行街的走向也發生變化。從原來的直線形變成了折線形,從東四馬路南口進入,向北不遠,向東轉折,然后再向北才通向東五馬路。與鐵行街相交匯的小五馬路沒有了,鐵行街兩側都是標準的住宅樓。
【2010年5月《東亞經貿新聞》上的一張鐵行街照片。↑】
現在,人們有意提起,才會說起這鐵行街來,畢竟現在這里,路牌、門牌都不體現鐵行街了。還好,在2010年5月份的《東亞經貿新聞》上,刊載了一幅反映鐵行街門牌的照片。這家人家的門牌號是鐵行街1-1號,木質門框,門楣上方用鐵藝沖壓下腳料充作擋板,足見鐵行街名不虛傳。
鐵行街的故事,感謝陳學奎老師的講述,更期待知情者的講述。
【胡同長春】編發長春記憶圖文,歡迎閱讀分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