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朝鮮戰爭的歷史名詞。“范弗里特消耗”,唯火力制勝論的一種,意指不計成本地投入龐大的彈藥量進行密集轟炸和炮擊對敵實施壓制和毀滅性的打擊,意在迅速高效殲滅敵有生力量,使其難以組織有效的防御,最大限度的減少己方人員的傷亡。
1951年8月18日6時,美第2師長拉夫納少將以師的全部火力(中、輕炮7個營共126門和中、重迫擊炮72門)一齊開始攻擊983高地。雖然由于當時正在下雨而中止了空軍支援,但因拉夫納師長規定的是"在這次攻擊中彈藥沒有限制"這樣的方針,所以炮擊用"非常激烈"這樣一個詞就可說輕了。
目標高地和人民軍的炮兵和迫擊炮陣地完全被爆炸的煙塵所覆蓋,使人感覺好像一個活人也沒有了。在這9天的戰斗中所消耗的彈藥僅炮彈就約有36萬發,相當1門炮發射了2860發(平均一門炮1天320發)。美軍的彈藥量是平常五倍,這就是所謂的范弗里特彈藥量。
1951年5月26日,美軍全線超過三八線。
勝利來得太快,令范弗里特興奮得不可自持。但是,令他萬萬沒想到的是,美國國內的一些議員們不但沒有夸贊他的戰績,反而提出要調查他,讓他接受國會的質詢,因為他用的彈藥太多了,浪費了美國納稅人的錢。
在美軍瘋狂的反擊中,范弗里特出色地繼承了李奇微的“火海戰術”,而且將之“發揚光大”。戰后的統計顯示,他在反擊作戰中所使用的彈藥量,是美軍作戰規定允許限額的五倍以上。
記者們將之稱為“范弗里特彈藥量”。這些彈藥把美軍所有的必經之地統統搶先變成了一片焦土。美軍飛行員們從空中向地面看去,他們說,在那些發生戰斗的地方,“不可能再有什么生物存在了”。
范弗里特大為惱火:“讓那些議員們來看著敵人的尸體吧,如果他們不來,就讓什么‘范弗里特彈藥量’見鬼去。
數據體現
1952年,美國的“攤牌”作戰中,美軍第2步兵師集中2個105毫米榴彈炮營、2個155毫米榴彈炮營、1個203毫米榴彈炮連及1個坦克營的一百多門火炮,在9天里發射36萬發炮彈,平均每門炮發射2860發,每天要打300多發。這次高消耗彈藥量史稱“范弗里特彈藥量”。
根據戰后美軍自己總結,“范弗里特彈藥量”是美軍正常戰役彈藥使用上限的五到六倍。
歷史背景
1952年的抗美援朝戰場呈現了敵我雙方僵持不下的態勢,10月14日,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向我發動了一年以來規模最大的、以上甘嶺地區(金化以北的鐵三角一帶高地)為主要進攻目標的"金化攻勢"(代號為"攤牌行動")。
此次進攻是由美軍著名"山地戰專家"、第8集團軍司令范弗里特精心策劃并一手實施的。范弗里特預計以200人為代價,可在5天內實現目標。
在抗美援朝戰爭上甘嶺戰役之初,范弗里特大吹特吹,說"金化攻勢"是1951年"秋季攻勢"以后所發動的最大一次攻勢,是一次"扭轉當前戰局"的"攤牌行動",并且吹噓要占領他所需要的土地。"聯合國軍"總司令馬克·韋恩·克拉克在批準這個作戰方案時,也認為只要保障彈藥和航空支援,用2個營5天就可以達成目的。
然而,事實卻是:"聯合國軍"為爭奪兩個連的陣地,先后投入了美陸軍第7師,大韓民國第二師及第九師,第2埃塞俄比亞營,一個哥倫比亞步兵營,使用了大量的飛機、大炮、坦克,費了40多天時間,結果,美軍亡365人,傷1174人,被俘1人,韓亡1096人,傷3496人,失蹤96人,(埃塞俄比亞和哥倫比亞傷亡不詳)被擊落擊傷飛機數架(美軍總共出動飛機278余架),被擊毀擊傷大口徑炮數門、坦克數輛,還損失了大量的輕武器和技術器材,消耗炮彈190萬發、炸彈5000多枚和其他大量物資,而以失敗告終。
接替李奇微成為"聯合國軍"總司令的克拉克回憶說:"最初只是一個限制目標的攻擊,后來竟成為聯軍一次最猛烈的戰爭一次冷酷的、保存面子的狠命攻擊。 "他哀嘆道:"在鐵三角的猛烈戰爭,又使朝鮮戰爭在競選總統高潮時,變成了頭條新聞。
事實上,它已變成了美國歷史上最不得民心的戰爭,而使美國共和黨候選人德懷特·戴維·艾森豪威爾對大眾允諾,假使他當選總統,他將親臨朝鮮來想法結束它。"
美國合眾社說:這次戰斗中"美軍的傷亡率達到一年來的最高點"。
美聯社記者倫多夫在戰況綜合報道中說:"金化戰役已經成了一個無底洞,它所吞食的聯軍軍事資源比任何一次中國軍隊的總攻所吞食的都更多。"
就連范弗里特本人也不得不承認:"這是戰爭中最血腥的和時間拖的最長的一次戰役,使聯合國軍蒙受到了重大損失。"這次攻勢給范弗里特的軍事聲譽帶來非常惡劣的影響。在以后的歲月里,范弗里特時常對當初將其命名為的"攤牌計劃",和并且在新聞界面前大肆的吹噓而悔恨不已。"攤牌"的惡名,一直伴隨上甘嶺戰事的不斷失利,通過好事的西方新聞界向美國國內和盟友中無限擴散,成為了人們的笑柄。戰爭本來就具有各種不可測因素,誰也無法料定自己必勝,但范弗里特和他的上司們偏偏忽視了這條基本規律,把戰爭當成了拍廣告片,這也就無法避免的使他們落得個凄慘的下場。
失敗原因
“范弗里特彈藥量”火力迅猛,還是沒有拿下上甘嶺。軍事專家總結出志愿軍三秘訣:
一,坑道;二,手榴彈;三,炮兵。
坑道是志愿軍入朝作戰之后,在美軍猛烈的火力下,逐步摸索出反斜面坑道戰術,在上甘嶺戰役中進行了教科書般的應用,有效地削弱了敵軍火力的殺傷。
而在近戰中,手榴彈成為最好使的武器。志愿軍炮兵在上甘嶺一役中也有出色表現。戰后統計,美韓軍在戰役中的傷亡有70%是被志愿軍炮火殺傷的。大量的炮兵參戰,炮火準確猛烈,為上甘嶺戰役取得勝利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