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下旬,蘇聯最高統帥部策劃了一次非常大膽的軍事行動,目的是打穿德軍賴以依仗的第聶伯河防線,打敵人一個措手不及。
倘若這場作戰取勝,那么它將成為足以寫入人類戰爭史的經典一役。戰前,蘇軍高層為防計劃泄露,在情報保密方面也下足了功夫。怎料戰爭結束后,斯大林卻親自下令銷毀相關的檔案,試圖將該行動徹底抹除。
那么,其間究竟發生了什么丟人的事?
“我們是傘兵,本來就該被包圍。”經典戰爭影視劇《兄弟連》中的這句著名臺詞,平淡卻深入人心。
傘兵誕生于上世紀30年代初期,雖經過十幾年的發展,但到二戰時期,該兵種在戰場上仍不多見,傘兵被各國當成特種部隊使用。
比較反常規印象的是,蘇聯是世界上最早玩傘兵的國家之一:1930年8月2日,在莫斯科軍區的一次演習中,12名蘇軍官兵乘坐飛機從天而降,許多研究者認為,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空降兵。
1935年,蘇軍在基輔軍區的演習中一次性空降了1200名傘兵,配合地面部隊以極短的時間便占領了目標,這次行在世界范圍內引起了巨大轟動,此后,各大軍事強國紛紛開始重視發展傘兵部隊。
衛國戰爭爆發時,蘇軍已成立了獨立的空降部隊,擁有多達10個空降軍,賬面實力不俗。
如果說傘兵是一把利刃,那么蘇軍本該手持它大殺四方才對,可尷尬的事情發生了。
時間來到1943年中旬,蘇軍已基本確保了戰場主動地位,大本營則試圖趁著這個勢頭,將盤踞在第聶伯河附近的敵軍一舉消滅。如果實現該戰略目標,那么整個戰爭的進程無疑將大大推進。
為此,蘇軍集結了近260萬部隊,加上敵方守軍,雙方投入的兵力多達400萬——放眼整個歐洲,也沒幾座城市有這么多人口。
此外,蘇軍延續了一貫的“大棒橫掃”的打擊戰略,出動2400余輛坦克、2850架飛機以及5.12萬門各式火炮,可謂勢在必得。
豈料在戰爭開始階段,德軍對此役的期待頗為樂觀,他們認為水面寬闊的第聶伯河是一道天塹,依托河流構建防線,蘇軍幾乎無法突破。因此,德國人將第聶伯河防線稱為“東方壁壘”,不僅投入大量駐軍,更是修建了密密麻麻的軍事要塞與火力點。
顯然,希特勒對部署非常自信,早在戰前便放出豪言:想要打穿這條防線,除非第聶伯河的河水倒流!
總的來看,雖然蘇軍付出了不小的代價,此役取得的結果還是頗為理想的,只是不知是哪位大佬在戰前心血來潮,一拍腦袋想出一條妙計,結果讓數以千計官兵白白丟了性命。
該設想的初衷是好的,認為從正面突破德軍防線,面對嚴陣以待的敵方守軍會付出巨大傷亡,因此打算將3個傘兵旅空降到防線后方,打德國人一個措手不及,擾亂對方陣腳,里應外合一舉洞穿防線。
為此,大本營敲定計劃:于1943年9月23日深夜,動用245架運輸機空投到河流對岸。
為保證計劃不被間諜竊取泄露,蘇軍高層采取了極端嚴格的保密措施,除少數高層領導、高級將領和指揮官,其他人對計劃的全貌一無所知,部隊只知道自己什么時間需到達什么地點,至于整個行動的戰略目標等部分,大伙兒基本是盲人摸象。
不僅如此,直到運輸機升空前,各部隊指揮官才接到具體的作戰命令,而在此之前的準備階段,官兵只被告知“要做好作戰準備”,僅此而已。
屋漏偏逢連夜雨,9月23日晚,就在上級準備下達行動命令時,高層才被告知許多部隊尚未做好準備。無奈之下,大本營只好將行動時間往后推遲了24小時。怎料如此一來,情況反而更加糟糕了:因為不知道行動的具體內容,許多部隊將推遲行動的命令理解成了一道新命令,導致官兵們一頭霧水。
其間,上級對一些部隊的臨時調動更是進一步打亂了整體部署,總而言之,一切問題與惡果,都在9月24日的行動中體現了出來。
不難想象,當時蘇聯高層的作戰指揮室里一定充滿了困惑、不安甚至是驚恐,因為每過一段時間,就有一支部隊失去聯系。
此時的戰場上,蘇軍犯著許多堪稱“罪行”的錯誤,有的部隊被空投到了河流中心,剛落地就被湍急的水流卷走;更有甚者直接被扔到德軍陣地上方,還沒落地便遭全殲。
當然,大部分部隊依舊平穩降落,但他們很快就發現自己所處的位置與收到的命令相差巨大,且不知行動的總體目標,因而不敢做出下一步決定,最終只能選擇原地待命。
總而言之,因為各種各樣的奇葩原因,蘇軍此次行動投入的1萬空降兵里只有4500人登上了運輸機,最終也只有約1200人與敵軍發生交火,實打實成為了蘇聯版的“市場——花園行動”。
值得一提的是,這并非蘇聯空降部隊在二戰中唯一的失敗。1941年6月4日,德軍一支小型補給車隊在白俄羅斯東部的莫吉廖夫休整時被蘇軍發現,蘇軍第214空降旅接到命令,派出一個連進行襲擊,試圖將這股德軍一網打盡。
然而事與愿違:由于過早暴露行動意圖,加上輕裝上陣的蘇軍空降兵在火力上完全無法同敵人媲美,蘇軍大敗,最終只有30余人僥幸逃離。
1943年9月24日的行動成為了蘇聯空降兵在二戰中的“絕唱”,根據相關資料:后來高層將這場失敗稱作“一場災難”,對此避而不提。另有一個非常有趣的細節:斯大林曾下令銷毀相關文件,似乎想要將其從歷史上徹底抹除。
不難查到,1943年這場被稱為“下第聶伯河攻勢”的軍事行動是由羅科索夫斯基和瓦圖京兩位蘇軍大將聯合指揮的,如此草率輕浮的風格顯然不太可能出自前者之手。
此外,筆者不負責任地猜測,其中另有一種可能:最高領導人斯大林本人嚴重插手了本次行動計劃的制定,為自己“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華”加料,跟著混一筆功績,怎料弄巧成拙——這也解釋了他為何如此急于掩蓋這場失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