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點兒文化,就準備著在西安憋尿吧!
原創 李萬卿
有人說,如果沒點兒文化,在西安上廁所都有點難呦!
此言不虛。
過去,你只要認識“男”“女”兩個字就能找到廁所。但到了西安,即便認識兩萬個字,也未必能很快找到廁所。
早幾天,我去陜西歷史博物館參觀,停車之后有點內急,導航顯示廁所就在停車場,但怎么也找不到。
太座指了指旁邊一個宮殿式建筑,說:“你去那里解決吧!”
我抬眼看,上掛一牌匾,上書3個燙金繁體字:“滌塵堂”,還是從右往左讀。如果按現代人的閱讀習慣,就是“堂塵滌”。
我恍然大悟。
隨后,就發了一個小視頻,讓網友猜猜“滌塵堂”是個什么場所。
留言很有意思,有說“洗車的”,有說“澡堂子”,有說“洗衣服的”......
有一個留言,很雅:“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依”。
只有一個正確答案:廁所。
這廁所,據說是西安"最有文化的廁所"。
公廁的墻壁上,掛著不少章懷太子墓出土的壁畫復制品,有《觀鳥捕蟬圖》《客使圖》《侍女圖》等。每個隔間的內側門板上,還貼有不少文物瑰寶的照片與簡介,比如雙鳳銜枝紋銅鏡、雙龍柄白瓷瓶等。廁所門把手、玄關裝飾物等的選擇,也無不透露著歷史與文化的氣息。
最重要的是,整個衛生間里處處明亮干凈,一點水漬、一絲異味也沒有,不少人干脆坐在大廳的沙發上歇起了腳。
你看看,如果沒點文化,你敢不敢進去方便?
幾年前,我去西安華清池時,也是找不到廁所,問導游哪里可以“唱歌”。
導游說:“御凈軒。”
御凈軒?
乍一聽名字,像是太監凈根去勢的地方,又似乎是用餐喝茶的去處。
我吃驚地看著導游,認為他在戲謔。他手指向華清池一側一處悠閑清靜之地,一臉認真:“沒錯,去吧。”
我順著導游手指的方向,迅速沖向左側竹木蔚然處,看到一座儼然宮殿的建筑,金字匾額上書三個斗大的字:御凈軒。正茫然時,發現下面三個小字:衛生間。
那座“御凈軒”,清一色的仿唐建筑,內部設施也很是考究,紅木雕刻的門窗,鍍金鑲銀的水龍頭,漢白玉的座椅,大屏幕液晶電視……整個建筑自動換風,紫外線殺菌,有觀賞魚和落地盆景,所有來這里“方便”游客,都能享受到星級服務。
想當年,就是玄宗和楊貴妃到此,也不過是蹲在“恭桶”之上。
皇帝雖貴為天子,但對于拉屎拉尿這類不雅之事,也與我等庶民一模一樣,該蹲著就蹲著,該站著還是站著。
不過,皇帝出恭都不能叫“拉屎”,出恭的地方當然不能叫“茅廁”,怎么著也得聽著舒服讀著文雅吧!
于是,就有了“御凈軒”。
御凈軒也好,洗手間也罷,那么這么古香古色的地方,按孫悟空的說法,就是個五谷輪回之地。
其實,五谷輪回之地,也是有講究的。
古代廁所因風水之說,多建于屋宇之東側,故稱廁為“東廁”“東圊”“東凈”“東司”等等。
廁所的泛稱或者小名也非常多,比如:溷、圊、廁、清、便所、毛司、灰圈、茅廁、茅坑、糞坑、沃頭(先秦時期)、西間、西閣(古人認為廁所應設在西方或南方)、舍后(民間廁所多設于屋后)、雪隱(宋)、溷廁、廁溷、廁屋、廁軒、井屏(公廁)等。
戲謔的稱呼有“一號”“大號”......
現代的叫法也不少,如洗手間、衛生間、盥洗室、化妝間等等。
但是,西安是西安,也是長安,文化味兒就是濃。
西安不僅有“滌塵堂”“御凈軒”,還有大雁塔的廁所“靜心閣”,八仙奄的廁所“靜心堂”,大唐芙蓉園的廁所“御圊屏”......等等等等。
我非常佩服古人對語言文字的運用技巧,更贊嘆漢字的無與倫比之美。如此不雅之所,卻被叫出了親切優美準確的雅號。
我有一點不解的是:如今住在“堂”和“軒”里的人,是不是要改換門庭了?
我們必須好好學習,以免去西安時憋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