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來30年,在中國具體經濟發展任務分解中明確提出:從2022年到2035年的這十五年期間,中國要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最為重要的經濟發展目標就是,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邁上新的大臺階,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
不過,有人統計過,全球二戰勝利后,除了中國經濟發展有目共睹外,按照發展國家的定義,也就韓國和新加坡成為了發達國家。韓國是2021年7月才被認定為發達國家的,新加坡則是1996年。于是很多人都在疑惑:為何世界上已經很久沒有新的發達國家誕生了?
- 在我看來,關鍵因素是因為高利潤、高附加值的產業的容量是有限的。比如說大家都知道煤老板很有錢,開煤礦很賺錢,于是乎所有的人都想來開煤礦。但是如果大家都來開煤礦,煤礦就不掙錢了,何況煤炭也不是時時刻刻都掙錢的。
在九十年代,由于經濟增速放緩,開的煤礦過多,曾經導致的結果就是每挖一噸煤,要賠五塊錢。生產力不行的煤礦倒閉,煤礦工人大規則下崗失業。后來2000年我們加入WTO之后,外貿發展起來,再后來房地產起來之后,煤礦才變得是個十分掙錢的買賣。
如今又到經濟放緩的時候,怎么辦?現在煤礦還有利潤的前提的控量保價。能源局分配保供指標,超過指標的不讓生產。包括從安全角度出臺制度,煤礦自2016年起全年作業時間不得超過276個工作日。目的就是不讓煤炭供給過剩,過剩了整個行業就沒法玩了。
- 其實,所有的資源類都是這個情況。比如沙特現在很掙錢。但是自從美國頁巖氣革命之后,油價就大受沖擊,直到俄烏沖突后,這個油價才又上來一點。如果所有的國家,都像中國這種到處裝上光伏板,沙特的前途就會十分不樂觀。所以中東幾個有油的國家,都在轉型做投資,做別的產業來接續,沙特最近設立中沙特別經濟區謀求轉型就是這個道理。
我們要知道,除了資源類的高收入國家,剩下的能夠持續保持高利潤的行業,只有高科技產業和金融。高科技產業,靠的是我會做而你不會做的形成的科技壟斷。金融行業往積極的說,靠的是對實體產業的支持從而分一杯羹,往消極里說,靠的是對實體產業的掠奪。
- 但是隨著中國經濟逐漸興起之后,高科技產業和金融業的好日子可能也會馬上到頭了。為何?因為中國的高科技產業從業人員,都能夠頂到一個中等規模水平國家的人口規模了。金融這塊,雖然我們玩得還不是很溜,但是中國這些年高速發展過程中積累的財富,錢是越來越多,至于玩金融的水平,遲早也是會上去的。
這就像煤礦一樣,大家都知道煤礦掙錢,都有足夠多的錢來投資,都能批下手續,如果沒有行政性的管控,這個行業馬上就要過剩不掙錢了。
可見,世界上已經很久沒有新的發達國家誕生,根本原因在于中國的經濟興起,而且我們還在不斷地進入高利潤、高附加值的產業,使得原有的高利潤、高附加值產業難以為繼,從而過不上繼續奏樂繼續舞的日子了。接下來我們可以來看看數據:
當前全世界新增的肉類,汽車,手機之類的大半都增加在了中國,哪還有別的國家增長的空間啊。拋開中國,全世界的生產力其實是沒怎么上升的,甚至是有所下降。
- 我以牛肉為例子,近20年全世界的牛肉產量是沒啥變化的,甚至還降了,2014年的巔峰6400萬噸,現在降到6000萬噸不到了,而且全世界的人口還漲了幾億。而中國生產端增加了400萬噸,進口端增加了200多萬噸,消耗量總體增加了600多萬噸。
- 豬肉也一樣,2000年1億噸,到了2023年差不多也就是1.1-1.2億噸左右。中國的消費量從3958萬噸漲到5794萬噸,全世界增加的產量基本上都是中國漲的,也是中國自己吃的。
可見,全世界的增長量都已經小于中國的增加量,除開中國,全世界的生產量與消耗量都是在下降的。這不是我專門挑了幾個對中國有利的數據,隨便搜幾個農業品的產量,哪怕是印象里中國人不怎么愛吃的,你都會發現中國的產量和消耗量增長都領先世界。
別說農產品,中國的漁業和水產養殖都是世界斷層領先。2023年全國水產養殖產量達5500多萬噸,占世界水產養殖總量的60%。
- 再來看看汽車,2000年世界汽車銷量5733萬輛,2023年世界銷量9272萬輛。2000年中國汽車銷量200多萬,2024年中國汽車銷量2500萬輛。全世界增加了3500萬的銷量,其中僅中國就增加了2300萬。
如果你說銷量不代表什么,那看汽車保有輛。2000年中國汽車保有量1600萬,全世界汽車保有量7.5億。2023年中國汽車保有量是3.3億,全世界汽車保有量12億左右。同時,還有手機這玩意是完全的新興產物,在全世界都是近20年才普及的,中國無論是消費量,持有量,出口量都是世界領先的。
- 可以說,光算中國這20多年的增長量,其實能產生十幾個發達國家。但是,小國可以談比例,大國只能談絕對數量。你說那個國家發達了,這個國家發達了,再一看這個國家總共的資源消耗量,其實都不夠養中國一個省的人。中國的進口增長量,都頂得上一個發達的北歐小國的消耗量了。
- 我們以2023年為例,中國2023年的GDP增速為126.06萬億元。這還是增速放緩的情況下。相當于一個中等國家一年的經濟總量,具體來說,大約相當于一個瑞士、兩個越南或四個希臘一年的GDP??。如果這個增速如果全部靠的是外需,靠的是搶占既有市場,那就相當于在地球上抹滅了一個瑞士,兩個越南,四個希臘。所以,萬幸的是,咱們增長主要不靠外需,而是內需。
于是,隨著中國這兩年進入的高利潤、高附加值的產業,主要集中在汽車、光伏板、顯示屏、造船這些行業,這些行業,也是韓國最主要的掙錢、掙利潤的行業,所以這幾年韓國的日子很難受。用不了多長時間,韓國可能就要退出發達國家的行業了。韓國躋身發達國家行列還沒幾年呢,或許保都保不住了。
- 換個角度,如果我們先暫且不把中國看成一個整體,而是按各省算,沿海幾個GDP大省,可能就是近二十年最新誕生的發達國家標準的省份了,這些省份的人口、人均GDP水平,其實都已經達到發達國家的那個標準了。
最后的話,其實到底哪國真正算是發達國家,它更像是一個概念,而不單單只是一個具體的數據目標!
我們要知道,任何國家成為了“發達國家”也不意味著就安居樂業,每天過著小資生活,甚至可能因為社會財富分化更嚴重底層的市民生活水平更差。從國際形式的需要上,你貿然宣布自己多牛也絕對不是什么好事,只有默默的發展才是道理。
- 當然,咱們對外國經濟水平改變的感知往往也是會有滯后性的:它通常需要一兩個爆發性的事件才能讓我們感受到。比如國際上感受到中國發展起來的標志性事件是2008年奧運會,那一年中國人均GDP是3500美元。而目前越南的人均GDP是4600美元,印尼的人均GDP是4200美元,菲律賓是4100美元。
但是,如果排除一些新科技,在城市化、基礎建設等層面,拿2008年的中國和2024年的越南印尼菲律賓比較,我們其實很難很確定的得出他們比2008年的中國更發達的結論,這實際上是因為我們也不夠了解,因為這些國家更是缺少一些展露其國力的事件。
- 所以,其實也并不是沒有新的發達國家,而是我們會感受不夠明顯,比如波蘭、克羅地亞、羅馬尼亞等。當然,如果從人民的生活水平和主觀感受而言,甚至按照世界銀行這類機構的標準,咱們中國已經可以算發達國家了,但是我們有必要去認嗎?我們的目標是星辰大海,是人類命運共同體,這豈是發達國家概念所能媲美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