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幕式現場
中華醫學會第二十七次神經病學學術會議于9月19—22日在鄭州舉行。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主任委員、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王擁軍教授在開幕式上致辭指出,在全國同仁的不懈努力下,近一年來中國神經病學取得了顯著的科研和臨床上的進步。這些成就不僅展示了我國神經病學界的學術水平,也為人民群眾的健康事業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和保障。
▉CD146、納米酶在醫學領域內的應用
中國科學院納米酶工程實驗室閻錫蘊院士在大會報告中介紹了自己團隊在CD146、納米酶研究領域進行的開創性工作,探討了CD146、納米酶在醫學領域內的應用。
CD146是炎性血管內皮細胞的靶標,可以促進免疫細胞活化。閻錫蘊院士團隊針對CD146展開研究,探討其在治療多種血液腫瘤和實體腫瘤的作用,以及發展疾病診斷新技術。納米酶是除了具有自身理化性質之外,又具有類似天然酶活性的納米材料。閻錫蘊院士介紹了自己團隊與多學科學者合作,發現納米酶、提出“納米酶”概念的過程,介紹了“納米酶催化醫學”和自己團隊在納米酶醫學領域應用的研究,疾病涵蓋了腦卒中、動脈粥樣硬化、惡性腫瘤、幽門螺桿菌胃炎、細菌感染性疾病等。
▉缺血性卒中再灌注治療時間窗的變遷
王擁軍主任委員介紹了1995年以來關于缺血性卒中再灌注治療的一系列重要臨床研究,這些研究為再灌注治療時間窗的擴展提供了循證醫學證據。
目前將靜脈溶栓4.5小時以內和動脈取栓6小時以內稱為早時間窗,長于上述時間的時間窗稱為晚時間窗。1995年的NINDS試驗將靜脈溶栓的時間窗確定為3小時,2008年的ECASS-3試驗第一次將靜脈溶栓的時間窗延長至4.5小時。借助人工智能軟件開展多模態影像學檢查,可以更好地識別缺血半暗帶,為再灌注治療時間窗的擴展打下了基礎。2019年EXTEND試驗將靜脈溶栓時間窗擴展至9小時。2024年中國TRACE-3試驗將靜脈溶栓的時間窗延伸至24小時。在動脈取栓方面,2015年多個臨床試驗確定其時間窗為6小時。2018年DAWN試驗、DEFUSE-3試驗等將動脈取栓的時間窗擴展至24小時。對于再灌注治療時間窗擴展至24小時以上的超晚時間窗,需要開展大型的臨床試驗以提供證據。
▉神經遺傳病的基因治療及其臨床轉化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吳志英教授在報告中介紹了神經遺傳病的基因治療及其臨床轉化。
神經遺傳病的致病基因及其作用機制相對明確,據此開發的基因治療比傳統的治療策略具有明顯的優勢,甚至有些疾病可以達到根治?;蛑委煹?大技術路徑分別是:(1)基因替代,適合功能缺失、單倍劑量不足突變引起的遺傳病。(2)基因沉默,適合由毒性獲得性突變引起的顯性遺傳病。(3)基因編輯,可以精確修改遺傳密碼,適用于各種致病機制的遺傳病。吳志英教授具體闡述了各種技術路徑的實施策略及面臨的挑戰,介紹了常見神經遺傳病基因治療進展。
本次會議圍繞神經病學領域前沿課題進行深入探討,國內外同行分享最新研究成果、交流實踐經驗,既是知識的碰撞,更為未來的合作提供了重要契機。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候任主任委員曾進勝教授,前任主任委員崔麗英教授,副主任委員肖波、徐運、焉傳祝、董強教授,第六屆委員會主任委員蒲傳強教授等出席大會。
(供稿: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