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仙子”楊麗萍的名字在國內可謂是家喻戶曉,因此對她導演的《平潭映象》也頗為期待。
盡管楊麗萍已經退出《平潭映象》,但想著她以舞蹈名動全國,她對舞蹈的美自然有自己的督導認識。她導演的舞劇,想來審美是不錯的。
結果發現,《平潭映象》的舞美雖然不錯,但敘述卻拖了后腿。以下內容有劇透,介意的請繞開。
《平潭映象》是一部旅游演藝作品,而平潭是福建一個地名,《平潭映象》中幾次提到的麒麟島,在平潭也是真實存在的。因此不難想象,《平潭映象》主旨是宣傳平潭以推廣其文旅。
所以,在《平潭映象》中可以看見八家將、游神、八音等福建文化元素,也能看到石頭屋、趕鴨子、抗臺風等當地民俗或生活縮影。
這些福建當地民俗和文化融入舞劇中,顯得富有地方特色又趣味盎然。
但如果只是一味簡單地將這些地方特色元素堆疊在一起,缺乏章法,也會顯得散亂,因此,需要一個故事作為主線,將這些元素串在一起。
從觀賞性角度來說,群舞的場面固然壯麗,但舞劇也需要主角的雙人舞或獨舞場景。如果說群舞有助于增強氣勢,那么雙人舞或單人舞則有助于升華感情。
扯遠了,回歸正題。其實加故事線沒有問題,遺憾的是,《平潭映象》的故事線設置得并不高明:角色太多,主角交代不清,鋪墊太長,顯得混亂。
《平潭映象》加了不止一條故事線,角色也顯得繁多。比如木偶人(多面人)、花仙子、騎龍王子(君山王)、龍、平潭藍、麒麟、城隍爺、般若、九尾狐、天狗……夠多了吧?
更亂的是,木偶人和騎龍王子在舞劇中和后面謝幕時,稱呼也不一樣。
像木偶人,在舞劇一開始,木偶人自我介紹是個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的木偶人,可謝幕時,字幕上卻稱呼他為“多面人”。
騎龍王子也是這樣。舞劇的字幕介紹他是一個來到麒麟島的騎著龍的王子(大意)。甚至在“夢魘”章節里,木偶人都稱呼他為“王子”。謝幕時,字幕上卻突然稱其為“君山王”。
王子什么時候變王?怎么變成王?沒有交代。君山王為什么留在麒麟島?他在麒麟島的身份是什么?也沒有交代。所以看到他和漁民一起打漁時,會因為感覺意外而出戲。
君山王身上讓人困惑的地方還有很多:你說他是人,他又騎著龍而來。你說他是神,可舞劇里幾次出現的媽祖也是神,同樣是神,為什么媽祖能顯靈,君山王卻如此被動?
就算將君山王和媽祖理解為類似《西游記》中孫悟空和觀音菩薩的關系。那么為什么說的是麒麟島的故事,君山王卻是騎龍而來?
需要交代的交代不清,不需要交代的卻占據了不少時間。君山王交代不清,木偶人卻說了許多,卻是和主線內容幾乎沒什么關系。
木偶人又被稱為“多面人”,大概是因為他身上有不少面具。編劇似乎賦予木偶人一個給人啟迪,引人思考的智者形象,但實際效果卻不好,重點是同這個神話故事顯得格格不入。
鋪墊了這么多,感覺舞劇過半的時候,君山王和平潭藍終于相遇并一見鐘情。可惜處理得依然很松散。
一個明顯的感覺是,《平潭映象》分2條線。明線是君山王和平潭藍的愛情故事,隱線是對平潭以及福建文化,尤其是海洋文化的介紹。
但編劇似乎欠缺了講故事的能力。兩條故事線聯系得既不和諧也不緊密。這么松散的兩條故事線還要放在同一個故事里,就顯得擁擠而雜亂了。
難怪在社交平臺小某書上,有不少網友會吐槽《平潭映象》。
其實編劇還是很有想法的,比如刻意加入一些悲情環節,達到情緒上悲喜兩度轉換,通過情緒的變換來豐富觀感。
如果編劇能刪繁就簡,將故事結構修改得更縝密,騰出更多篇幅去講述宣傳中提到的臺海交流、海絲文化等內容,相信《平潭映象》會更為精彩。
我是元氣女文青月小牙,做娛評中的泥石流。原創不易,侵權必究。你怎么看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