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3年,隨著礦業股票的暴跌,清朝爆發了中國歷史上的首次股災。到了民國,盡管金融市場動蕩不安,但人性好賭,本著舍不得孩子套不著狼,國民炒股熱情不減。于是在1921年又爆發了民國十年的“信交風潮”,大量信托交易所倒閉,盛極一時的股市轉入低潮。
這次股災改變了一個人的命運,從大的方向來說,甚至改寫了中國歷史。因為一個影響了中國近現代歷史的人物,蔣介石,在這次股災賠得血本無歸,走投無路,為還債,拜入黑幫大佬黃金榮門下,接著,輸得一無所有的他,走上了北伐之路。
1.信交風潮的興起
一戰前后,國際形勢風云變幻,國內經濟也起伏不斷。在這危險和機遇并存的年代,不少人一頭扎進了交易所和信托公司的熱潮中,形成了一股“信交風潮”。
在中國,交易所的成立,最早可以追溯到股份制企業越來越多的19世紀80年代。1914年,經過長期準備,當時的農商部長張謇頒布了中國第一部《證券交易所法》。1918年,北京證券交易所率先開辦,成為中國自己開辦的第一家證券交易所。1920年,上海證券物品交易所和上海華商證券交易所先開業。中國證券市場,進入了有組織的證券交易所時代。
而信托呢?從世界范圍來看,信托起源于老牌資本主義的英國。它在中國的舞臺上初露面,要數1913年,日本在大連成立的信托株式會社。今天的信托,簡單來說,是委托人把自己的財產交給信托人管理。可當時的信托,主要業務是什么強制保證買賣執行、辦理清算之類的工作,相當于給交易加一層保障。
當時的中國信托市場一片空白,日本人想來分一杯羹,別的國家當然不甘落后。1914年,美國也在當時的金融中心上海設立信托公司。以它倆為起點,各大外商陸陸續續在中國開辦了二十多家信托公司。
20世紀20年代初,交易所和信托行業一片紅火,又一片混亂。
一開始,各個交易所還只是本分地充當證券和商品買賣的中介,收取傭金。可是和市面上流通的證券和商品比起來,交易所的數量顯得有點太多了。于是,有的交易所就把本所的股票也作為交易籌碼,拿出來買賣。
還有,已經發行的流通股雖然有限,可還有很多公司打算發股票還沒發,也得把這些還沒發行的股票利用起來。怎么利用呢?這時就輪到信托公司大顯身手了。只要公司找到它們,說自己打算要發行股票,它們就可以開出一個收據或者是認股憑證。這些票據、憑證,有了信托業的保證,就和股票一樣,可以流通、轉手。在全民投機的風潮下,那些倒賣者,往往能夠獲得高額利潤。
如果說晚清的股災,是公司使勁吹牛,投資者盲目投資造成的,那民國的這一次“信交風潮”表現出來的,則是當時整個金融行業的沆瀣一氣。且不說交易所和信托公司之間的相互利用、哄抬股價,在各大銀行和錢莊,上到老板、下到普通職員,也有不少都直接參與到交易所或投機公司的投機鏈條中。有的錢莊經理在兼任交易所的經紀人,使勁忽悠人們來錢莊借貸,以小博大;還有的直接下場自己做起了套利交易,以虛帶虛。
在這種背景下的金融繁榮,其實就是典型的金融泡沫。當一支股票被不理智的人捧到了它不該有的價格,那么離下跌也就不遠了。當一個行業被不理智的人捧到了它不該有的位置,那么它的傾覆也近在眼前。傾覆的時點取決于誰?自然不可能取決于幫忙抬轎子的散戶,而是那些有放款權力、掌握現錢的人。
很快,到1921年入冬的時候,銀行和錢莊見大家實在是太瘋狂,瘋狂地超出了它們的想象,就打算收緊信貸,把這一年的賬給好好地理一理,讓自己安全地過個好年。畢竟和賺錢比起來,資金安全更重要。賺五倍和賺十倍,對它們來說沒有太大的差別,最重要的是不能破產。
信貸收緊了,投機公司猝不及防。在這一年里,它們已經形成了借錢、買進、賣出、盈利的一整個鏈條。銀行、錢莊一轉向,這個鏈條立馬就斷了,交易不暢了,周轉也不靈了,股票的價格是一天天地往下跌。各個交易所和信托公司呢?看著眼前江山一片綠,登門拋售的人絡繹不絕,也只能減少每天的營業時間,甚至暫停營業。
不用多久,就有不少企業過不下去,倒閉了。到了1922年的3月,全國上下將近一百五十家交易所,正常營業的只剩下12家。
這一次信交風潮,兩年都不到,就完成了從蒸蒸日上到節節下跌的潮起潮落全過程。來得快,去得也快,只留下口袋空空的人們茫然四顧,仿佛做了一場夢。這其中被割韭菜的,就有蔣介石。
2.蔣介石炒股,虧到孩子衣服都買不起
1920年,上海證券物品交易所開業。它最開始的倡議者、申請者是哪位?正是“國父”孫中山。上海證券物品交易所和國民黨之間,有著千絲萬縷、說不清道不明的經濟聯系。
有一種說法是,孫中山為了籌措革命經費,命令“本黨同志”投身證券交易的金錢游戲。蔣介石、張靜江、戴季陶等人,就在上海組織了一個名叫“協進社”的社團謀劃這件事。和大買辦虞洽卿攀關系,再拉攏當時上海工商界中的知名人士共同擔任發起人,申請創設了“上海證券物品交易所”。
交易所成立以后,蔣介石等人就是交易所的創辦人。而且,他又和陳果夫、朱守梅一起,組建了“茂新號”,掛牌做起了證券和棉花的經紀業務。
蔣介石作為一個投機者,心態相當不合格。茂新號第一天開張,虧了1700元。把他給郁悶得吃不好睡不香。上海交易所自己的股票上市以后大漲一周,同事朱守梅在30元的時候沒買,在42元的時候反倒買了一大堆。
蔣介石得知,更是懊惱極了,在日記本上寫了一大段吐槽:“今天朋友來我家,說上交所股票已經漲到42元了,我真是又吃驚又發愁:也不知道我托守梅買的股票買成了沒。然后我就去茂新號找守梅,想聊聊這事兒。誰知道他告訴我,他已經買好了,買入價就是42元。娘希匹,就不該和沒經驗的人一起做生意,太不可靠了!過了一會兒,果夫又來了,一臉凄苦、眼淚汪汪地哭訴,看著就可憐。我才知道,這人竟然這么沒膽量。”
高位接盤最折磨人的,就是股價波動帶來的心理壓力。幾天以后,上交所股票突然下跌,蔣介石人在福建,接到電報消息,又打開了日記本:“果夫的電報收到了,股票大跌,我虧本7000多元了。生意不好做啊,更別說還有果夫、守梅這兩人在坑我。星象家說我五六月份運氣不好,果然是真的啊!”(白話版)
不過,蔣公的情緒很快又好了起來。隨著后來,市場形勢一片大好,陳果夫又隨機應變,茂新號很快扭虧為盈,蔣公感覺又活過來了。
當時的蔣夫人陳潔如在回憶錄里說起這段日子,是這么描述的:“他整日研究哪個股票好、哪個股票壞,逐漸忘記了心中原有的仇恨。在上海股票大樓中占一個席位相當難得,因而介石工作得既積極又努力……介石像一頭老鷹似的盯住市場的走勢,高拋低吸,如同老手。”
幾個月后,戴季陶想著交易所也建好了,任務完成了,就來找蔣介石一起南下革命。誰知道,蔣介石卻早就沉迷在金融游戲里不可自拔,生氣地說:“你現在讓我出去干別的,就是在折我的壽、要我的命!”
最后的結果,大家也都知道了。交易所遍地開花,投機者無孔不入,市場失控了,銀行害怕了,信貸收緊了,泡沫破裂了。“信交風潮”過后,茂新號不光賠進了前兩年的盈利,本金也虧沒了。蔣介石虧得底褲都不剩,只好一把鼻涕一把淚地給張靜江寫信,說你弟弟我在上海虧了七千多塊,老母親病逝,求醫問藥加上喪葬費,又在家鄉那邊欠了七千塊,您能不能幫我籌兩千五百塊來應應急啊?
為了渲染自己的可憐,蔣還大打感情牌,說我兒蔣經國在上海念書,想買十五塊錢的衣服,我拿不出來。我問我參與創辦的茂新號要錢,他們都不肯給,唉,“思之傷心”吶!
好說歹說,張靜江算是給他匯來了一筆錢救急。可是,哪怕收到了這一筆,蔣介石身上也還是背著一身債。走投無路了,他就想,要不離開上海、回到廣州去投奔孫中山。但是,路上怎么說?盤纏不又是一筆錢?這時候,他干出了一件驚掉人眼珠子的事情——經虞恰卿介紹,他拜到了上海青幫大佬黃金榮的門下。
黃金榮何許人也?和杜月笙、張嘯林一起開辦過三鑫公司,并稱“上海三大亨”。黑白兩道均沾,甚至連鴉片生意也敢做。蔣介石也是昏了頭,居然病急亂投醫,向黃金榮遞上了一張大紅帖子,上書“黃老夫子臺前,受業門生蔣志清”——蔣志清就是他早年用過的學名。
經過這么一番磕頭行禮,蔣介石成了黃金榮的門徒,抱上了大佬的大腿。大佬把蔣介石的債主給請來,說:“現在,志清是我的徒弟了。他的債,你們盡可以來找我要。”
債主們哪敢要,這不一日之內,蔣介石“無債一身輕”。黃金榮還送了他兩百大洋的路費,讓他投奔孫中山去了。
五年之后,時移事易,蔣介石從那個還不起錢的窮鬼,搖身一變,成了“北伐軍總司令蔣介石將軍”,率領部隊進了上海。兩人的關系也算乾坤倒轉。黃金榮很識時務,立馬私底下把那張丟人丟到家了的門生帖子給還了回去。可是,天底下沒有不透風的墻,蔣介石曾經拜入黃金榮門下的事兒還是傳了開來。而且,成了蔣介石人生中,一個永遠也抹不掉的污點。
特約撰稿人:LXJ,北京大學財政學學士、稅務碩士
編輯:莉莉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