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遼沈戰役是我們的解放戰爭中很是重要的一場戰役,它使得我國的東北被徹底解放、國軍民黨軍隊的數量從長期的占優勢變為弱勢。在這場戰役被俘虜的眾多國軍士兵中,更有一位不起眼的士兵成為了我國的上將,那么這較大的轉變背后又有著怎樣的故事呢?
這位從俘虜到上將的士兵是徐惠滋,他是1932年出生的山東人,在1948年的那場遼沈戰役中,他才16歲,只是55萬的國民黨軍隊里很普通的一個士兵。
持續了兩個多月,50多天的時間,互相投入了百萬兵力的遼沈戰役最終是以國民黨的失敗而告終,在1948年的11月,徐惠滋在沈陽和其他被俘虜的士兵一起站好,等待最終的歸宿。
雖然黨對俘虜的政策一向很寬容,大部分情況下也都是發放路費讓他們回家,但是也會有部分的士兵重新入伍成為我軍中的一員,到了徐惠滋這里的時候,俘虜想要參軍也是要經過挑選的。
負責徐惠滋他們的留或走的選拔的正是連長黃達宣,人群中身材高大,年輕有朝氣的徐惠滋一下就被他選中了,經過組織的一番苦心教導和培訓,徐惠滋也再次投入了我軍的隊伍中。
來到了解放軍中的徐惠滋真正的找到了適合自己的戰場,他在這里奮斗了數十年,也留下屬于他的一個個光輝事跡。
在解放戰爭的時候,徐惠滋從普通的戰士開始,一直做到了連隊的副指導員,從平津到廣西的多場戰役中都有他熱血灑戰場的身影。徐惠滋敢拼敢闖,卻也不是莽撞,還是比較有思想的,他還憑借自己的本事拿到了大小功各一次。
終于全國都解放了,徐惠滋沒有回家,1950年他正式的加入了黨組織,他選擇了繼續作為軍人守護這個國家,之后成為志愿軍中的一員毅然地奔赴了朝鮮戰場。從第一到第五次戰爭,面對敵軍明顯的優勢,異國的陌生情況,徐惠滋迎難而上,在許多次關于陣地防御的作戰中都是表現出色,得到了很多不錯的戰績。后來從戰場回來的徐惠滋一步一個腳印的從指導員做到團長,踏踏實實的做著自己的工作。
在1960年的時候徐惠滋開始進修專業知識,被保送到解放軍步兵高級指揮學院,系統的學習回來之后,徐惠滋又來到了師部進行工作,從處長一步步走,一步步升,52歲的徐惠滋距離當年那個16歲的國軍俘虜已經過了數十年,他和身邊的一切都在改變,現在的徐惠滋已經是解放軍的師長。
徐惠滋在軍隊兢兢業業,沒有辜負他的努力,機緣巧合之下,原本已經快要退休的他,因為軍區的領導層的各項調整,他也被提拔為了軍長。
而徐惠滋的未來并沒有止步,沒多久他就去了北京當了副總參謀長,徐惠滋從1985年開始,嚴肅的整頓相關的事情,雷厲風行,該撤的人就撤,該怎樣就怎樣,上級的領導也看見了徐惠滋這新的工作能力,又把他提為了常務副總長。
1988年的時候,徐惠滋被授予了中將的軍銜,他前前后后又擔任過中央委員會、人大常委的委員、紀委書記等多個要職,在1994年,遼沈戰役被俘虜已經過去了數十年,多年的努力與素養更是讓他榮升了上將。
結語:
徐惠滋沒有迷失在國民黨的腐敗中,在黨的帶領下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幾十年里以來,他褪去了少年的淺薄,盡力做好每一項國家交給他的任務,一個個臺階走到了上將的位置,這也是對徐惠滋最好的肯定。從國軍俘虜到解放軍上將,這是一部勵志又傳奇的人生經歷,也是徐惠滋對國家和人民的付出與奉獻的記錄。
參考資料:《徐惠滋同志逝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