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甫死不死,安史之亂都會爆發。安史之亂的爆發,甚至有李林甫的功勞。
李林甫是唐玄宗起用的第一個奸相,他有才能,但只知道排擠異己、打擊政敵、阻塞言路、陷害忠良,這也成為唐朝由盛轉衰的標志。
李林甫當宰相長達19年,他慫恿唐玄宗一天之內逼死三個兒子,其中一個是太子,他誣陷前宰相張九齡薦人不當,導致張九齡被免官。
李林甫兩度打壓太子李亨,誣陷李亨結交外臣圖謀不軌,逼死李亨妃子的父親杜有鄰及其女婿,導致李亨正妻的兄弟韋堅以及隴右節度使皇甫惟明被賜死,還導致一大批地方官被殺。
李林甫讓人誣告王忠嗣圖謀擁兵尊奉太子,導致王忠嗣被免官,不久憂郁而死,李林甫誣陷楊廣玄孫楊慎矜謀反,導致楊慎矜被族滅。
李林甫
李林甫還干了一件足以改變歷史的大事:
《舊唐書 李林甫傳》:開元中,張嘉貞、王晙、張說、蕭嵩、杜暹皆以節度使入知政事,林甫固位,志欲杜出將入相之源,嘗奏曰:“文士為將,怯當矢石,不如用寒族、蕃人,蕃人善戰有勇,寒族即無黨援。”帝以為然,乃用思順代林甫領使。自是高仙芝、哥舒翰皆專任大將,林甫利其不識文字,無入相由,然而祿山竟為亂階,由專得大將之任故也。
開元年間,有不少地方節度使因為有才能,而進入朝廷擔任宰相,比如張嘉貞、王晙、張說、蕭嵩、杜暹等人。
李林甫擔心這些人威脅到自己宰相的地位,準備杜絕出將入相的根源,以鞏固自己的相權,于是李林甫上書唐玄宗:
文臣如果當武將,不敢上戰場,不如用寒族和胡人擔任將領,胡人驍勇善戰,而寒族在朝中沒有黨羽支援。
李林甫這個人為人相當厲害,善于揣摩別人的心思,他不僅把安祿山的小心思猜得清清楚楚,而且早就把唐玄宗的心思摸透了。
唐玄宗
唐玄宗靠政變上臺,最忌諱有人威脅到皇權,李林甫建議唐玄宗任用寒族和胡人擔任節度使,他的主意是不讓這些人威脅到自己的相位,但他所說的話看起來卻像為唐玄宗量身定做的。
因為唐玄宗也擔心這些有才能的豪門大族,這些有才能,擔任過節度使,上過戰場打仗,如果還能進入政治中心當宰相,這些人的權勢不是越來越大嗎?
從唐玄宗的角度來看,李林甫的建議簡直是提到心里去了,自然獲得唐玄宗的認可,正因為如此,一批胡人開始擔任節度使,包括但不限于高仙芝、安祿山、哥舒瀚,這些人都成為唐朝獨當一面的軍事將領,而且還身兼數職。
這么做最大的壞處是:原本節度使可以升任宰相,不會長期待在節度使的職務上,現在制度改了,節度使不再進入朝廷擔任宰相,那么就只能繼續擔任節度使,這一制度導致了節度使固定化和長期化,為節度使專權創造了條件,為后來的藩鎮割據埋下了伏筆。
節度使作為掌控地方軍政大權的官員,長期化和固定化的結果,必然造成大量的割據勢力,安祿山為什么敢造反?就因為他長期在河北擔任節度使,而且還是身兼數職,安祿山甚至拿國家的錢為自己培養了屬于他的私人武裝。
安祿山
李林甫為了一己私利,創造了一個巨大的政治漏洞,導致了安史之亂的爆發,同樣導致了唐朝一直被藩鎮勢力左右,直到唐朝滅亡,藩鎮勢力都還存在,這有李林甫的一分功勞。
《舊唐書 列傳 卷一百五十 》:李林甫為相,朝臣莫敢抗禮,祿山承恩深。入謁不甚罄折。林甫命王鉷,鉷趨拜謹甚,祿山悚息,腰漸曲。每與語,皆揣知其情而先言之。祿山以為神明,每見林甫,雖盛冬亦汗洽。林甫接以溫言,中書引坐,以己披袍覆之,祿山欣荷,無所隱,呼為十郎。駱谷奏事,先問:“十郎何言?”有好言則喜躍,若但言“大夫須好檢校”,則反手據床曰:“阿與,我死也!
李林甫擔任宰相時,把安祿山壓得死死的,朝廷中的大臣也沒有人敢違背李林甫,李林甫命令大夫王鉷做好禮拜,王鉷順從地接受,直接把安祿山嚇得直喘粗氣,本來不想彎的腰漸漸地彎下去了。
李林甫能夠控制安祿山靠的是權謀,他能夠揣摩安祿山的心思,并且提前說出來,安祿山是個胡人,思想簡單,看到李林甫這么厲害,就以為李林甫像神仙一樣無所不知。
楊國忠
因此安祿山每次見到李林甫都非常害怕,哪怕是寒冬天氣,安祿山也會嚇得汗流浹背,安祿山每當派出使臣到朝廷之中時,總要先打探李林甫說了什么,如果是好話,安祿山就高興,如果是不好話,安祿山就撐著床說:哎呀,我死定了!
安祿山怕不怕李林甫,確實怕,李林甫不死的話,安祿山敢不敢反叛?
答案是敢,實力撐大了野心,叛軍眼中只有永遠的利益。
安祿山反叛的資本是手中近20萬唐朝精銳邊軍,安祿山一人身兼范陽、平盧、河北三鎮節度使,除了河東節度使剛剛兼任不久之外,其余兩鎮安祿山經營多年。
安祿山的實力在當時已經大于唐朝廷的中央軍了,手中強大的兵權是安祿山反叛的資本和底氣,如果安祿山沒有這個兵權,他壓根就不敢反,是兵權撐大了安祿山的野心。
安史之亂
人性如此,當你的力量很弱小的時候,你是不敢有任何反抗的;當你的力量越來越強,甚至超過了中央軍的時候,你就不反,手底下也會不斷有人勸你反叛。
張九齡一眼就能看出安祿山將來會禍害唐朝,沒有理由李林甫看不出來,況且李林甫本來就精于權謀,善于揣摩別人的思想,李林甫一定知道安祿山這個人不安好心,但李林甫并不打壓安祿山,至少在表面上,安祿山是順從李林甫的。
李林甫雖然能揣摩安祿山的心思,但并不能完全控制安祿山,安祿山反叛,不是他一個人的事,是整個集團的事,安史叛軍的信念不比唐朝軍隊差多少,真要反起來,管你李林甫還是楊國忠,都一樣照殺不誤。
安祿山不會因為李林甫而不敢發動叛亂
安祿山同樣也很怕唐玄宗,但這同樣是他在皇帝面前裝出的溫順樣子,安祿山都敢謀反了,還會怕唐玄宗與李林甫不成,接替李林甫的宰相楊國忠雖然有逼反安祿山的嫌疑,但這不過是加速了安史之亂的爆發,即使沒有楊國忠緊逼安祿山,難道安祿山就不會謀反了嗎?
安祿山謀反這事,是一項長期的政治謀劃,是安祿山整個利益集團的共同選擇,不是幾個人阻擋就能改變的,安史之亂的爆發帶有一定的必然性,而不是偶然發生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