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時空/文康馨文/文“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燕和雁是兩種常見的候鳥,常常作為意象出現在詩句之中,它們讀音相同,也同樣可以代表季節的更替,但二者象征的意境卻可以是完全不同的。
南宋 牧溪《蓮燕圖》 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藏
清 惲壽平《燕喜魚樂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清 徐揚《梨花白燕高宗御題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誰家新燕啄春泥
燕子作為一種常見的候鳥,每到春來,便成雙成對地出現在百姓屋檐下,銜草啄泥筑巢。作為傳統鳥類,燕子在古代的神話傳說中經常出現,最早可追溯至《詩經》:“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很多學者認為,這一被奉為商族圖騰的“玄鳥”就是燕子。
《史記·殷本紀》記載:“有絨之女,三人行浴,見玄鳥墜其卵,簡狄吞之,因孕生契?!币馑际牵蹏康拇五喌液土硗鈨擅拥胶又邢丛。w來一只燕子,下了一只卵,簡狄誤而吞之?;厝ズ?,有了身孕。十月后,生下一子,取名為契。契長大后,幫助禹治水有功,帝舜封其為司徒,并把商地分封給他,商部族開始形成和發展。除“玄鳥”之外,燕子還有其他別稱,在古詩詞中經常看到的“烏衣”“玄乙”“社客”等都是它。
商 松石飛燕飾件 故宮博物院藏
明 白玉燕 故宮博物館藏
在所有鳥類之中,燕子是最愿意接近人類的益鳥,也是人類最喜歡的鳥兒之一。在中國民間,燕子是祥和之鳥,流傳著“燕子不進愁家”之說。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來這里……”這是我們耳熟能詳的一首兒歌,聽到這首兒歌,我們眼前便會浮現出一片春天的景象。春回大地,萬物復蘇,一派生機,自然令人感到欣喜,所以燕子常作為喜慶之鳥,就連鳴叫聲都是嘰嘰喳喳、悅耳至極。晏殊寫“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后清明”,這正是一年中最值得留戀的春光;白居易寫錢塘湖早春之景,“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陸游“雙雙新燕飛春岸,片片輕鷗落晚沙”寫燕子春回景象之美好。
清 程璋《梨花春燕軸》 故宮博物院藏
此外,人們還常用“燕子雙飛”來傳達對愛情的寄托。如《詩經》中有“燕爾新婚,如兄如第”“燕燕于飛,差池其羽,之子于歸,遠送于野”;《古詩十九首·東城高且長》里有“思為雙飛燕,銜泥巢君屋”。
唐 長沙窯青釉褐綠彩雙燕紋枕 湖南省博物院藏
清 粉彩梅竹雙燕瓶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鴻雁于飛,肅肅其羽
大雁是一種大型候鳥,又叫“知時鳥”,每到秋季便結伴飛回南方故巢,直到春季始回。秋高氣爽,雁字南飛。《詩經》中有:“鴻雁于飛,肅肅其羽。之子于征,劬勞于野。”雁紋是傳統吉祥動物紋樣,有知時、候時而行的寓意。
春秋戰國時期,雁紋被用在青銅器上。漢代在漆器、畫像石、陶器及瓦當上都出現過雁紋,但數量較少。雁紋在唐朝十分流行,《新唐書·車服志》中明確將雁銜綬帶作為官服圖案:“袍襖之制,三品以上服綾,以鶻銜瑞草,雁銜綬帶及雙孔雀”,對雁紋常被作為賜服和官爵圖案,雁紋頻繁出現在金銀器、織物、銅鏡上。宋以后,出現雁銜蘆葦的形象,隨后形成固定的式樣。明清時期雁紋愈發成熟,不僅成為瓷器上的重要紋飾,還被作為四品官員補服紋樣,寓意忠貞仁愛,謙恭有序。
元 佚名《蘆雁圖》
宋 佚名《荷雁圖》
雁紋多以大雁的側面形象出現,有展翅平飛、仰飛、俯沖等飛翔的動態雁紋,也有水中休憩、岸邊站立、睡臥的靜態雁紋。雁紋常作為主紋,與蘆紋、云紋、花紋等輔助紋樣組合使用。宋金時期的燕銜蘆紋呈現的是昂首、展翅、翹尾的大雁口銜蘆葦,宛若在天際起舞的場景,表現出一種浪漫唯美的意境。
西周 “匍”雁形銅盉 河南博物院藏
“匍”雁銅盉是一件精美絕倫的青銅器,它的整體形態宛如一只展翅欲飛的大雁。雁頸彎曲上揚,昂首前視,雙目炯炯有神,扁嘴微微張開,自然而然地形成了盉的流口。在雁尾部,有一個巧妙設計的龍首形鋬手,龍身卷曲上揚,充滿了動感。盉的底部附有四只柱形足,穩固地支撐著整個器身。
西漢 彩繪雁魚青銅釭燈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彩繪銅雁魚燈是釭燈中的杰作。它以傳統的禽鳥銜魚的藝術造型呈現,整體形象是一只鴻雁回首銜魚佇立。這只雁的頸部修長,回首銜著一條魚,體態肥碩,羽翼豐滿,短尾上翹,雙足并立。
西漢 青銅雁魚釭燈 ?;韬顕z址博物館藏
唐 三彩雁型角式杯 河南博物院藏
唐 褐釉印花云雁紋碟 湖南博物院藏
宋 蘆雁紋有柄銅鏡 平涼市博物館藏
金 白釉黑彩牡丹蘆雁圖梅瓶 沈陽博物館藏
金 玉海東青啄雁飾 故宮博物院藏
此玉飾分為上、下兩部分,下部為圓形,上部雕海東青啄雁及荷葉圖案。海東青體小而敏捷,騰空回首,雁于海東青身下,回首與其對視,欲逃不能,身傍荷葉,一荷葉束而未張,一荷葉張而卷邊,表明大雁已被迫降至荷塘,難尋生路。
金 白地黑花蘆雁紋枕 磁州窯博物館藏
元 磁州窯白地黑花云雁紋四系瓶 故宮博物院藏
元 釉里紅蘆雁紋匜 高安市博物館藏
明 剔紅蘆雁圖方形委角盤 故宮博物院藏
清 成化款青花蘆雁圖碗 故宮博物院藏
清 掐絲琺瑯松鶴蘆雁圖扁瓶 故宮博物院藏
雁點青天字一行
與燕子常代表春日景象不同,大雁常與秋天聯系在一起。秋鳳蕭瑟,大雁高飛,總讓人倍覺凄涼,其叫聲也常被形容為“哀鳴”。范仲淹“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秋雁思歸,人卻未還;高適“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寫秋來塞外風景之凄涼。大雁也暗含鴻雁傳書之意,寄托著人與人之間的深厚情誼,比如白居易“風翻白浪花千片,雁點青天字一行”就抒發了詩人對好友的思念之情。李清照的《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更是將相思之情寫的淋漓盡致。
宋 崔白《秋浦蓉賓圖軸》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本幅繪荷葉枯黃,芙蓉展艷,一派秋光旖旎,花間鹡鸰騰躍,翡翠靜靜停留,兩鴻雁振翅凌空,意在千里。
宋 《秋塘鶩雁圖團扇頁》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宋 呂紀《秋渚水禽圖軸》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秋渚水禽圖軸》描繪了秋夜的水渚邊豆雁棲息的場景。天上圓月高懸,霧氣彌漫;岸邊芙蓉綻放、蘆葦迎風;巖間野菊鋪地,渲染出秋夜清泠高曠的氛圍。值守的豆雁仿佛聽見了異響,引頸鳴叫。畫家用點染結合絲毛的工筆技法,突出了頭頸、飛羽、腹羽、尾羽等部位羽毛的不同特征。嘴甲與腳爪則以細線勾勒填色。羽毛的褐色變化與嘴腳部的赭橙色,非常符合豆雁的生物特征。
南宋 佚名《雪蘆雙雁圖》
南宋 牧溪《瀟湘八景-平沙落雁》
圖片 | x杜廣磊
排版 | 黃思琦
設計 | 尹莉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