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以“傳承中華文化,激活創新活力”為主題的2024年文化創新論壇在北京師范大學召開。來自文化領域的學界、業界專家齊聚一堂,聚焦首都文化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問題,共同探討和展望北京作為全國文化中心在新時代的新發展動能和形成的新發展格局。
本次論壇由北京師范大學主辦,北京師范大學文化創新與傳播研究院、首都文化創新與文化傳播工程研究院承辦,得到了北京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首都高端智庫理事會的大力支持。北京師范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汪明,北京市社科聯秘書長,市社科聯、市社科規劃辦一級巡視員崔占輝致辭。
北京師范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汪明
北京師范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汪明代表北京師范大學對論壇的召開表示熱烈祝賀,對到場的各位專家和來賓表示熱烈歡迎。首都文化創新與文化傳播工程研究院是由北京市與北京師范大學在“創新體制、整合資源”的思路下合作共建的新型高端智庫,建院以來在于丹院長的帶領下,研究院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造性發展這一核心領域,匯智聚力、踔厲奮發,借助北師大多學科平臺優勢,深入挖掘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載體路徑,推出了一批具有家國情懷、國際視野和社會影響力的重要成果,作出了獨特的京師貢獻和京師智慧。
北京市社科聯秘書長,北京市社科聯、市社科規劃辦一級巡視員崔占輝
北京市社科聯秘書長,北京市社科聯、市社科規劃辦一級巡視員崔占輝在致辭中表示,在全國文化中心建設過程中,要深入貫徹落實文化思想、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市委十三屆五次全會精神,創造性保護和創新性發展中國傳統優秀文化。崔占輝在致辭中對首都文化創新與文化傳播工程研究院作出三點期待:一要加強對習近平文化思想在京華大地生動實踐的研究闡釋,建設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的世界文化名城;二要產出高質量研究成果,開展前瞻性、儲備性和針對性研究;三要建設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努力成為國家急需、特色鮮明、制度創新、引領發展的首都中國特色新型智庫。
主旨報告:《傳承中華文化,激活創新活力》重磅發布
首都文化創新與文化傳播工程研究院院長、首席專家于丹教授在論壇上發布了題為《傳承中華文化,激活創新活力》的主報告。中國式現代化賦予中華文明以現代力量,中華文明賦予中國式現代化以深厚底蘊,中國式現代化與中華文明之間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北京作為全國文化中心在文化強國戰略目標實現中,理應起到排頭兵、先鋒隊作用。廣泛參考國內外有關城市評價指標體系,課題組將全國文化中心指標確定為文化資源力、文化創新力、文化傳播力、文化涵育力和文化凝聚力五項核心指標。
首都文化創新與文化傳播工程研究院院長、首席專家于丹教授
在文化凝聚力方面,首都文創院作為文化類高端智庫,始終錨定文化強國戰略目標,深化全國文化中心建設研究,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關注傳統文化資源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典型案例,聚焦紅色文化,推動紅色主題片區高質量發展。于丹教授表示,未來首都文創院將持續深耕全國文化中心各項數據與指標監測,及時總結文化發展的首都經驗、首都模式。
在文化資源力方面,首都文創院始終秉持“大文化觀”的研究理念,在紅色文化資源、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老城文化資源、會館建筑保護、長城文化資源等方面,研究院課題組取得了諸多成果,轉化為推動文化事業或產業發展的潛在或現實力量。
在文化創新力方面,于丹教授指出以文化企事業單位為創新主體,通過文化科技、文化數據、文化金融、文化人才等要素催生發展動能,是實現文化資源到文化資產再到社會價值與市場價值全方位轉化的關鍵。“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在數字技術的加持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必將煥發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在文化傳播力方面,塑造好中國文化符號、講好中國故事、發出中國聲音,不僅是讓世界了解中國、認同中國文化的關鍵,更是推動文明交流互鑒、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途徑。近年來,北京在文化國際傳播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通過一系列國際文化交流活動,有效提升了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在文化涵育力方面,于丹教授強調了文化涵育力在青少年教育和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通過傳承家教家風、涵養家國情懷,可以化育出個人對家庭、國家乃至整個民族的深厚情感和責任擔當。這不僅是培養新時代社會主義新人的關鍵,更是推動中華文化薪火相傳、生生不息的重要力量。
主旨發言:聚焦科技與文化交融,共話傳統文化創新路
北京師范大學未來教育高精尖創新中心執行主任余勝泉教授
北京師范大學未來教育高精尖創新中心執行主任余勝泉教授以“人工智能何以革新首都教育”為題發表主旨演講。余勝泉教授就生成式人工智能對知識生產方式的影響進行了深入探討,指出從個體認知到人機結合的分布式認知轉變,是信息時代人適應復雜性的根本。人機結合的思維體系將成為現代人認知世界的基本方式,通過人機結合可以洞察隱藏的關系、本質規律,可以超越個體認知極限。教育也需適應這一變化,不要固步自封,要用心傾聽技術生態變化和變革的聲音。通過研究、技術、產業、政策、實踐等跨領域的協同,推進人工智能+教育創新變革,從而打造面向未來的教育新體系。
北京師范大學京師特聘教授,中國教育與社會發展研究院研究員朱耀垠
北京師范大學京師特聘教授,中國教育與社會發展研究院研究員朱耀垠以“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積極老齡觀對首都發展的啟示”為主題,回顧了中國古代社會倡導老有所學、老有所長、老有所為的積極進取精神。圍繞發揮中華傳統積極老齡觀在首都人口老齡化中的借鑒作用,朱耀垠教授提出需要從倡導全社會樹立積極老齡觀、將中國傳統積極老齡觀融入老年教育、加大對首都特色孝親敬老文化的挖掘宣傳三個方面,傳承中國傳統的積極老齡觀,創造具有時代特色首都特點的老齡文明。
北京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院長周敏教授
北京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院長周敏教授圍繞“智能時代首都文化對外傳播的新思考”,結合當前國際傳播戰略,提出了中華文明對外傳播的韌性“四力”即抗壓力、恢復力、可持續力和創新力。文化廣泛涵蓋了人的生活方式、觀點和思想,在韌性傳播中,我們需要靈活運用“對著說”“順著說”“接著說”等策略。周敏教授以游戲海外傳播的事例,解析了國際傳播與用戶情感互動的四個階段,并提出未來首都文化在對外傳播的過程中既要重視流量,也需要在流量中不斷提升傳播的質量。
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副院長陳剛教授
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副院長陳剛教授圍繞“VR(沉浸式虛擬影像)大空間賦能影視文旅數字化轉型”這一主題,探討了當下影視文旅實景街區和舞臺演出的發展瓶頸。陳剛教授指出,一方面VR大空間能夠使影視IP活化,推動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另一方面,VR大空間以AI賦能,為觀眾構建交互式沉浸體驗新場景。與此同時,VR大空間助力產業重塑,拓展跨媒介大文娛數字經濟發展模式。
首都文化創新與文化傳播工程研究院副院長楊越明教授
首都文化創新與文化傳播工程研究院副院長楊越明教授以“新質生產力激發首都文化發展新動能”為題,從文化新質生產力的概念出發,通過新產品、新業態、新場景、新模式四個方面剖析文化新質生產力的核心驅動與呈現方式。楊越明教授重點講解了產業維度和公共文化事業兩個維度新質生產力的具體著力點,強調要用辯證思維看待“文化+科技是否等于文化新質生產力”的問題。最后從文化新質生產力的評價標準:供給端(向上、向善、向美)和需求端(滿足美好精神文化需求),探討了文化科技融合的“最后一公里”。
圓桌論壇:傳承中華文化,激活創新活力的北京實踐經驗
在圓桌會議環節,首都文化創新與文化傳播工程研究院院長、首席專家于丹教授與昌平區委宣傳部副部長李弗甘、延慶區委宣傳部文明促進中心主任郎豐杰、東城區文聯副主席李哲、東城區委宣傳部文化科科長張志剛,就各區實際經驗,圍繞“傳承中華文化,激活創新活力的北京實踐經驗”這一主題展開了熱烈討論與深入交流。
昌平區委宣傳部副部長李弗甘介紹了區域內的文化發力點和未來發展方向,在已有“運河之源”“太行之首”“居庸之要”厚重積淀下,充分發揮“三帶匯聚”優勢,打造了“明文化論壇”“居庸山月”“運河源 白浮韻”“北京農業嘉年華”“環西自行車中國挑戰賽”四大文旅亮點活動,全方位展現了“京師之枕”的獨特歷史文化魅力。
延慶區委宣傳部文明促進中心主任郎豐杰介紹了延慶區在中華文化傳承和創新發展方面的特色。他強調了延慶區域內文旅融合的重要性,指出農業是基本盤,文化是動力源,延慶區著力盤活優質資源打造“生態之園”“運動之園”“音樂之園”。
東城區文聯副主席李哲表示,北京的文化一直在流動并且不斷自我成長,東城區作為老城區擁有其特定的軟實力資源。他結合工作經驗,分享了史家胡同博物館打造社區博物館探索文化資源的活化利用,詳細介紹了東城區的特色文化空間,以及政府如何利用空間吸引社會文化機構互相聚集,形成區域性生態。
東城區委宣傳部文化科科長張志剛重點介紹了:“一個路徑”即東城區始終致力于實現文化和城市相融共生;“兩個支撐”即文化新質生產力需托起百姓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并將文化軟實力轉化為發展硬支撐;“五個落實”即在以文培元、以文化城、文化惠民、文化產業、文化名片五個維度上實現文化的落地。
從左到右依次為:于丹、李弗甘、郎豐杰、李哲、張志剛
2024年北京師范大學文化創新論壇緩緩落下帷幕。作為首都文化發展的推動者、踐行者、瞭望者,北京師范大學文化創新與傳播研究院、首都文化創新與文化傳播工程研究院將繼續聚焦文化強國戰略目標實現過程中的現實問題,共同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