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4知識分子The Intellectual
《Cell Research》 2024年11月刊物封面
11月10日,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二期擬入選項目公布,《Cell Research》落選“英文領軍期刊”。《知識分子》針對這一事件刊發文章之后,引來科學界更多人士熱議,有科學家甚至稱之為科學界的一場小型“地震”(明星期刊“落選”引發科學界震動,在中國做學術期刊有多難?)。
多位科學家仍然感到難以理解。在2023年沃爾夫獎得主、芝加哥大學化學生物學家何川看來,“這個玩笑開得有點過了。”他告訴《知識分子》,《Cell Research》辦成了亞洲最好的生命科學期刊,它對文章質量的把控和編輯的專業性是其它期刊望塵莫及的;另一個被忽視的巨大貢獻是培養了一批非常優秀、專業的華人編輯。
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辦公室在最新回應中提到,卓越計劃二期項目優先支持“依托國內機構自主運營的期刊出版平臺出版、傳播的英文單刊”。但有科學家指出,50本擬入選的A類“英文領軍期刊”當中,多本期刊其實都在與國際出版商合作,這也是很多中國本土英文期刊的做法。
例如,四川大學此次擬入選的三本期刊Bone Research、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ral Science,就和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的《Cell Research》一樣,與施普林格·自然(Springer Nature)合作。
此外,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辦公室在回應中表示,卓越計劃二期項目不簡單按影響因子排序,鼓勵國內期刊多發、首發高水平研究成果。
不過,有科學家認為,不簡單按影響因子排序,鼓勵多發、首發高水平研究成果是對的,但因此讓一份公認的、生命科學領域最好的期刊落選,值得商榷。畢竟,與影響因子和發文數量相比,更為重要的是期刊的辦刊水平和國際學術影響力。而且,在二期項目啟動時發布的通知,以及中國科協科學技術創新部負責人的媒體答問中,均未出現“發文量”相關表述。
一位資深的期刊編輯表示,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總體上促進了中國學術期刊的發展,同時希望卓越計劃的評審本身也可以得到改善。比如,她認為二期項目評審對新的交叉學科的期刊沒有給到足夠關注。
目前,卓越計劃二期擬入選項目仍處在公示期(公示期為11月11日至15日)。《知識分子》了解到,有的期刊已提出申訴。
今天《知識分子》刊發部分生命科學領域科學家的聲音,以供參考。
沃爾夫獎得主何川:
Cell Research這么多年下來不但辦成了亞洲最好的生命科學期刊,它對文章質量的把控和編輯的專業性是其它期刊望塵莫及的。另一個被忽視的巨大貢獻是培養了一批非常優秀,專業的華人編輯,很多目前都在世界第一流期刊做編輯,這些人的成功帶動了更多期刊華人編輯的出現,這個意義也是深遠的。
清華大學教授魯白:
Cell Research這樣的大家都公認的好雜志被評上B類的雜志,要問一下那些被評上A類的雜志到底是怎么被評上的?這里面有一個公平問題,還有一個是否有弄虛作假問題。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研究員李勁松:
這個結果對Cell Research不公平,它是國內學術水平最高的期刊,我看了一些衡量指標,比如發文量,對它不利。但如果這樣優秀的期刊不能入選A類,那是評審游戲規則有問題。
我們實驗室是和Cell Research一起成長的,我們實驗室的第一篇文章就是2011年在Cell Research上發的,最后一篇是2022年發的,那篇文章雖然是一篇letter,但是入選了22年的中國生命科學的十大進展。包括我申請院士的10篇代表性論文,有3篇是發表在Cell Research的,都是我認為非常重要的文章。
Cell Research比較讓人佩服的一點是,它不怎么追熱點,而是愿意給原創性的文章機會,有些走投無路發不了的、但原創性很強的文章,CR能發,對于雜志來說很考驗水平和擔當。這對本土的研究和本土的科學家是很有幫助的。
建議加大對期刊的投入,尤其是Cell Research這樣的已經是期刊界的標桿,是不是可以考慮再設立另外一個專門的池子去支持和助力它成長成CNS那樣的國際大刊。
杜克大學癌癥生物學家、講席教授王小凡:
非常吃驚,也覺得很困惑,Cell Research的國際上都有很好的的影響力,怎么會評到50位以外去了呢?我聽到多位科學家都在討論這個事情。
國外的很多科學家也都知道Cell Research,而且評價也非常好,我還沒聽到說生命科學醫學領域有其他的國內期刊能夠和它相比。
我也想了解下這次評選的標準到底是什么,如果是僅僅看一些簡單的數據比如影響因子和發文量可能會有一些失真。有些期刊是用不正常的方式來提高影響因子,實際上是對對整個期刊界的長遠發展來講是有害的。發文量也不應該作為主要標準,權重不宜太高,并不是發得越多雜志越好。如果想對標國際一流期刊,肯定是不能夠以發文量來衡量的。
這是這次評審應該反思的,貌似公正。但你的目的是什么?有些規則沒有做好的話,評出來的期刊一看文章也多,分數也高,好像不得了了,但實際真正對科學的貢獻有多少?
如果科協想通過這個項目對中國整個期刊的提升起一個導向作用的話,想提高中國期刊的水平,和長遠的國際影響力,你就要有更科學的頂層設計。
這個項目本身是好的,是應該幫助中國期刊做得更好,現在中國科學做得那么好了,那么多的好的科學家,可以在我們自己的期刊上發了,但是不能弄虛作假,一定要正確的引導。
這次爭論不是壞事,也不是要指責誰,反而是一個機會,把問題提出來,科學上的問題都可以有爭論,大家通過討論把事情做得更全面。
中國科學院院士張明杰:
不能干和科學背道而弛的事情。
Cell Research肯定是在咱們中國生命科學綜合期刊中學術水平最高、國際影響力最大的學術期刊,是中國學術界的驕傲,也是我們自己的學術刊物走向世界的一個非常成功的案例,我們應該扶持她、關愛她、希望她變得越來越優秀。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李丕龍:
在我心目中,Cell Research在中國生命科學界是水平最高的雜志,沒有之一。
(我)平均每年一篇CR,且引用(ie影響力)最好的文章是CR。
中國科技大學一位不具名的教授:
匪夷所思,越描越黑。
一位任職于北京大學的生命科學學者:
這個結果讓我很驚訝,Cell Research已經是國內分子和細胞領域最Top的學術期刊。
我覺得你要去問國際上一些科學家讀過什么(中國期刊上)文章的話,大部分應該會說更多的是讀到了Cell Research上面的文章。
某985高校生命科學領域教授:
我覺得大部分人都認同,Cell Research不只是影響因子,他刊登的論文水平可能不一定比CNS上發表的論文更好,但在國內的英文生命科學期刊里,公認會是第一,這個沒有什么疑問。所以在國內前50本英文期刊中沒有Cell Research,感覺過于荒唐。
中國的這種評比過于多,但坦率地說,評出來這些,很多都是有更多話語權的人來決定的,東西好自有公論,不是說你評出來好,就說明你在這些刊物里實際更好一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