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垃圾分類,堪稱是全國垃圾分類的一面旗幟!
但在三年xx時期結束后,坊間便有傳聞說上海垃圾分類開始走“下坡路”了云云……,然而,情況到底怎么樣呢?
上周末(11月10日),借著到上海浦東新區公干的機會,筆者隨意探訪了酒店附近的幾個居民小區,并與小區內負責垃圾分類收集的保潔員面對面交流,今天就把所觀所聞寫出來!
首先說明一點,筆者所見的只是浦東新區的幾個居民區,屬于“管中窺豹”,不足以反映上海市全貌。另外,筆者這次是“不發通知、不打招呼、不聽匯報、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層、直插現場”,因此可以保證看到的都是真實的!
第一個小區是“xx公寓”,大概有三四棟樓,設有一個垃圾分類投放點(圖1)。
圖1 垃圾分類投放點全貌
從圖1可見,這個投放點曾是一座完整的垃圾分類箱房,有門有鎖,有分類投放口,但經過多年的使用后,已經破舊了不少,甚至連投放口的擋板都缺失了,管理員索性“開門迎客”,但它仍然不失為一座可用的垃圾分類投放點。
該投放點設有四桶,分別是有害垃圾、可回收物、濕垃圾和干垃圾,左下角的藍色筐則單獨收納著一些比較干凈的塑料制品,有衣架、玩具等。
圖2 濕垃圾和干垃圾
圖2是這個投放點的濕垃圾和干垃圾,目測還是非常“純凈”的,如果滿分100,那么打95分以上毫無問題!
負責管理這個投放點的是一位老人,身體硬朗,也很健談,關于垃圾分類,他如數家珍!
據他說,小區絕大多數居民都會自主分類投放垃圾,偶爾有不按要求分類的,他也會勸阻對方,要求他們分類投放。如果對方幾次三番不聽勸阻,他會把垃圾送回居民家!
另外補充一點,雖然這個投放點比較陳舊,但卻保持著城市環衛基礎設施應有的潔凈度,每個垃圾桶都擦拭的干干凈凈,地面也未見散落垃圾,周圍也無異味。
給這位老人點999個贊!
第二和第三個小區實際上是“xx花苑”的兩期,兩個院落中間隔著一條馬路,但卻共用同一個名字,為了方便,下文就用A院和B院代替。
A院的垃圾分類投放點由一對夫妻管理,他們同時也負責著整個院落的清掃保潔。
圖3 A院垃圾分類投放點
這個投放點也有正規的垃圾分類箱房,但目前發揮作用的似乎主要還是路邊排列整齊的那一溜垃圾桶,這里的垃圾桶桶身同樣也比較干凈,地面也未散落垃圾,周邊無異味。
我們抵達的時候,一位身穿隔離衣的保潔員正拉著保潔車守在桶旁,此時正值上午九點左右,不斷有居民前來投放垃圾。筆者連續觀察了數位居民的投放過程,他們都像圖4這位老先生一樣,按部就班的打開垃圾袋,輕輕一抖將濕垃圾倒入濕垃圾桶,然后再將塑料袋投入干垃圾桶,動作一氣呵成,一看就是天長日久養成的習慣!
同時,筆者也發現,居民一般不會將仍有回收價值的垃圾投入“可回收”垃圾桶,而是親手轉交給保潔員,或者輕輕放進保潔車。通過這一小細節,可以窺見上海市民的高素質!
圖4 一位居民在分類投放濕垃圾和干垃圾
A院大門對面,就是B院。B院的垃圾投放點設置在兩座建筑之間的過道里(圖5),由一位衣著干凈的阿姨打理,這個投放點同樣做到了干凈無異味。
圖5 B院的垃圾投放點
和前面兩個投放點一樣,筆者觀察到的每一位居民,不分年齡、不分性別,都做到了按照要求分類投放濕垃圾和干垃圾(圖6左)。
同時,B院居民在投放可回收物時的表現則與A院居民完全一致。筆者看到,一位老者在投放干垃圾前,將垃圾袋中僅有的一件可回收物——一個瓶子,彎腰放進了標示著“可回收物臨時堆放點”的塑料筐中(圖6右)。塑料筐中那個橘色的大包裝盒,也是在拍照前幾秒,由一位男士親手放進去的。期間還有一位居民將一摞舊衣服也放進了塑料筐,管理投放點的阿姨立刻微笑著取出,予以單獨保管。
圖7是筆者隨手拍的B院濕垃圾桶和干垃圾桶,除了濕垃圾桶里摻雜進一個塑料包裝袋外,分類效果同樣不錯!
圖6 B院的居民在分類投放垃圾
圖7 B院的濕垃圾和干垃圾
看了三個垃圾分類投放點后,筆者就要踏上返程了,畢竟高鐵不等人!
經過這次走馬觀花,筆者有這么幾點感觸:
第一,小區保潔員的工資太低了!在三個垃圾分類投放點,共遇到4位小區保潔人員,他們拿的是上海市最低工資,也缺少應有的社會保障。前文提到的那對夫妻非常典型,他們帶著一個孩子,還需要租房居住,兩人工資合計5000多元,生活壓力很大!他們甚至表示非常羨慕馬路上的環衛工人,發工作服、有社保、工資高。
第二,一個小區的垃圾分類工作能不能干好,物業發揮著關鍵作用!本文提到的三個垃圾分類投放點全部由物業保潔人員負責管理,沒有出現政府外包的第三方垃圾分類企業,在上海不知這是否具有普遍性?!據一位物業保潔員說,上級會經常來檢查垃圾分類效果,他們每天也都會花不少時間守候在垃圾桶旁邊。看來,上海確實是把“物業是小區垃圾分類第一責任人”落實到位了。
第三,干好垃圾分類,確實不需要什么高大上的硬件設備!推行垃圾分類這些年,全國很多城市都大量投放智能化的垃圾分類設施,一套設施的價格動輒數萬元。然而在上海,筆者并沒看到什么豪華設施,真正發揮作用的始終都是那幾個普普通通的垃圾桶,甚至就連外地常見的積分兌換、有償收購等垃圾分類激勵措施都不存在,但并沒影響上海市民分類投垃圾。
第四,垃圾分類的的確確是關于“人”的工作!之前曾有人說,垃圾分類不是做“垃圾”的工作,而是要做好“人”的工作,但多年來,各地普遍熱衷于投放垃圾分類設施,對于“人”的工作,則越來越浮于表面!垃圾分類不但沒能深入人心,反而日漸脫離群眾,僅僅變成了甲方、乙方之間的一份采購合同。
但在上海,筆者看到的垃圾分類卻頗有“返璞歸真”之狀,在垃圾分類一線發揮作用的只是幾個普通的塑料垃圾桶;市民不需要任何激勵政策,就會自行分類;保潔員也將垃圾分類視為己任,工作的勤勤懇懇。
甚至,市民和保潔員在談論垃圾分類的時候,都能帶著一種“自豪感”,這是筆者在任何城市都沒感受到的!
看來,垃圾分類已經深入上海人心了!
編輯:zbl
發布:zbl
中環網聲明
1. 凡標明“原創”或來源注明“環衛科技網”的文章,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2. 如需轉載文章請聯系:131 0541 5928(同微信);
4. 本作品如有侵權或其他問題,請聯系我們及時處理, 熱線:0531-8260 7368。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