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知遠在《十三邀》第8季到哈佛大學訪談了邁克爾·桑德爾教授,節(jié)目里回放了一段桑德爾教授2013年在北京的一場公開演講片段,于是想起來那一年我在人大如論講堂親歷了那場巡講。
桑德爾教授那時的演講主題是《反對完美:科技與人性的正義之戰(zhàn)》,他從是否支持父母通過醫(yī)療技術選擇孩子性別開始向現(xiàn)場的聽眾發(fā)問。
現(xiàn)場每個座位上都擺著兩張紙,同意的舉起黃紙,不同意的舉起紅紙……但桑德爾不評價哪個答案對或錯,他會接著問出一個又一個新問題,讓你自己對剛才的答案做出新的思考,比如:如果你支持父母利用科技選擇孩子的性別,那么父母是否可以利用讓孩子長得更高的技術?讓孩子變得更聰明的技術?……
在《十三邀》與許知遠的對談里,桑德爾的風格一如既往,他問許知遠,長輩親人去世后,你是否接受一個人工智能體復刻親人的形象和思想繼續(xù)陪伴在你身邊?如果你接受這個人工智能體完美地象親人生前一樣陪在你身邊,那你是否還會為親人的逝去感到傷心?……
這些一個比一個深入的發(fā)問,或許就是智者的力量吧,所以桑德爾始終在堅持“對話”于這個時代的必要性。
桑德爾教授對于“科技”保留著質(zhì)疑,而我當年的思考是“一個被技術創(chuàng)造出來的完美世界似乎并不如想象中那么值得期待,然而人類不正是在追求完美世界的驅(qū)動之下推動著技術的進步?”
但最近讀尤瓦爾·赫拉利的《智人之上:從石器時代到AI時代的信息網(wǎng)絡簡史》,才使我意識到自己的當年的思考源于“太過天真樂觀的信息觀”,對于技術革命帶給人類文明的變化,我們總是喜歡關注當下的成果而刻意忽視曾經(jīng)的代價,比如蒸汽機的發(fā)明所催化的殖民運動。
對于人工智能的態(tài)度,尤瓦爾·赫拉利比桑德爾更為悲觀,他認為人工智能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能夠自行做出決策并產(chǎn)生想法的科技,但悲劇在于人類無法為能力如此強大的人工智能確立一個永遠不得忽視、永遠不得違背的終極目標,比如為善不作惡、比如不得傷害人類等等,因為人類用于訓練人工智能的數(shù)據(jù)庫里有真理,但也存在著大量偏見,比如當年納粹為大屠殺找的借口就是猶太人不屬于“人類”,比如伊朗使用人工智能監(jiān)控系統(tǒng)執(zhí)行“頭巾法”導致數(shù)千名婦女被懲罰。
沒有結(jié)論,因為一切都還在進行中,所以桑德爾教授推動人與人的對話、尤瓦爾·赫拉利呼吁打造強大的自我修正機制,無非是他們都很清楚“人工智能興起之所以會對人類構(gòu)成生存威脅,并不是因為計算機真的抱有什么惡意,而是因為人類自己的缺陷問題”。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