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6啊,V我作業,你人還怪好嘞!”
“媽媽讓我先寫作業再玩,
她又在CPU我!”
“那咋了?又如何?又能怎?”
這個暑假,杭州濱江區的黃女士在與五年級女兒的日常對話中,頻頻遭遇這類令人“蚌埠住了”的回應。
女兒和她的同齡伙伴們滿嘴“尊嘟假嘟”“善了個哉”“紅溫了”等家長一頭霧水的“加密語言”,讓親子交流瞬間陷入“解碼”困境。
這些如同“接頭暗號”般統一且快速更迭的10后口頭禪,究竟是孩子社交圈層的“通行密碼”,還是橫亙在代際間的新鴻溝?成為當下不少80后、90后父母熱議又撓頭的焦點。
此圖由AI生成
10后“加密語言”
引家長集體懵圈
暑假開始,家住杭州濱江區的黃女士有了更多時間,在家里陪伴一雙兒女,感覺親子關系都升溫了。
但讓她困惑的是,小學五年級的女兒就總把一句話掛在嘴邊——“又能怎?”
“我隨口一說,你這個劉海跟鯰魚須一樣,擋眼睛了。她就回‘那咋了,如何呢?又能怎?’女兒2013年生的,算10后,這是他們這代人的語言嗎?不管我說什么,讓干點啥,她都一身反骨,用這幾句萬能話語精準回懟。”
一開始,黃女士覺得挺新奇,還會跟孩子辯論幾句,但時間長了,她就感覺太陽穴突突跳,真有點不知道怎么辦才好。“和同齡家長一聊,才發現,這屆孩子都這么說。問他們這些話都是從哪兒學來的?他們還一臉理所當然,說同學們都這么說。”
出門時候,黃女士留心觀察了一下,發現女兒同齡的10后小孩都是這個調調,張口閉口就是“尊嘟假嘟”“你打我噻”“那咋了”“因為我善”“紅溫了”“ 我信你個鬼”……
上周末,黃女士親朋聚會,幾個孩子全程都在說些“加密語言”,家長們聽得一頭霧水,但這幫孩子們卻是聊的熱火朝天。大人們面面相覷,“現在10后小孩的口頭禪,難道是會傳染的,小學生的口頭禪竟然如此統一?”
并非“語言代溝”
而是“成長標簽”
和黃女士的擔憂不同,另一位家長斯先生卻很淡定。
他認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潮流,80后父母的小時候,女孩是跳皮筋,男孩喜歡拍洋畫,雖然現在看來有點“土”,但都是記憶里特別美好的一部分。
“之前因為這些奇奇怪怪的口頭禪,我家還有過一次大討論。原因是我老婆在兒子的小手表里,看到很多同學叫兒子‘孝子’,覺得兒子在被同學語言霸凌。后來,兒子說那些都是他朋友,平時關系很和諧,他也會以‘孝子’這詞開玩笑來叫同學。”斯先生認為,當身邊的小伙伴都在討論最新流行語、交換卡片,或者模仿某個熱門動作時,孩子們就會本能地想參與,這樣可能會讓他們覺得自己是集體里的一員,感覺自己是被接納的,是有價值的。
斯先生說,前兩年,孩子們還天天說“奧利給”,今年就換成了“那咋了”,之前集體沉迷盤手串、咕卡、孤勇者,這兩年就換成了小馬寶莉卡和捏捏樂。“都是他們這一代的成長標簽。我們小時候追潮流,沒耽誤長大成人,這代孩子也不會因為幾句口頭禪就學壞了,所以不用太在意,沒準兒過幾天她就忘了。”
“爸媽,你們當年‘GGMM’‘灌水’的時候,爺爺奶奶沒把你們當外星人吧?”斯先生的愛人,也在兒子的一句反問中,解開了自己心里的疙瘩。現在,這位媽媽甚至學會了和兒子互懟,“啊啊啊蚌埠住了!剛被‘孝子’暴擊了!本宮脆弱的小心臟啊……”
專家支招家長“讓子彈飛”
好奇“解碼”勝過焦慮“屏蔽”
面對這些“加密”短語,家長們該如何應對呢?
“家長們不必太焦慮,不妨‘讓子彈飛一會兒’,關鍵要意識到,這些話來得快去得也快,多數會‘曇花一現’,隨著成長自然更替。”杭州市錢塘區幸福河小學黨支部書記、校長周虹認為,這是孩子構建社交圈層的“密碼”,類似80后的“帥呆了”、90后的“yyds”,本質是群體歸屬感的建立,也表明了孩子們學習能力強,是數字原住民的天然溝通方式。
周校長建議,家長應該保持開放心態的,保持“不了解但不反對,有底線地參與”的態度最合適。無傷大雅的網絡用語,家長不妨向孩子學習,可以溫和提醒“這句話媽媽聽不懂,能用普通話再說一次嗎?”甚至可以讓孩子教你這些短語的意思和用法,父母同時分享自己年代的流行語,組織“跨年代語言沙龍”等活動,可以減少代際溝通,增強親子關系。但有些侮辱性的詞匯則要及時提醒,還需關注是否影響正常表達能力,如作文出現“尊嘟假嘟”就需干預,像園丁般適時修剪,才能培養出既保持時代特性又不失語言根基的溝通能力。
杭州師范大學經亨頤教育學院教授葉林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他說,語言像潮水,每一代年輕人都會掀起自己的浪花,但大部分泡沫會迅速消散,只有少數沉淀為“日常詞匯”。首先,我覺得我們需要去接納這個現象,很正常,不同的年代的年輕人都會一些流行語,最后能保留下來的好像也不多。對層出不窮的新詞,完全可以抱著“先接納,再觀望”的態度——大多數會自然淘汰,少數會成為下一代人的日常。
葉林教授說:“我覺得可以用一種好奇的心態去聽懂這些‘加密語言’,比如我在家人微信群中看到女兒發‘XS’時,我的第一反應是問女兒這是啥意思?原來是‘笑死’。活到老學到老,就算是給自己增加一點奇奇怪怪的知識吧。”
葉林教授提醒,適當使用一些孩子們的加密語言,沒準會有增加親子關系的奇效,但千萬要控制好網絡語的使用密度,給孩子們做出表率,“要有意識引導孩子注意使用場合,比如,在長輩面前說合適嗎?比如,告訴孩子還有其他表達,你覺得哪個更通用,更優美,讓孩子自己去判斷,如果涉及不良價值觀的加密語言,也要及時表達你對此的不同看法。”
(來源:潮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