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車機會來看,目前A500指數市盈率TTM為14.54倍,處于過去十年54.79%分位點,與14.28倍的中位值接近,估值水平適中。
??懂財帝出品 ·作者|嘉逸
11月15日,備受全市場資金關注的“日光基”A500ETF基金(512050)上市首日交易火爆,成交額達到26.67億元,凈流入27.63億元,位居同類產品第一名,最新規模達到46.55億,上市首日即規模翻倍。
華夏對指數基金的動作向來很快,從第一個發行上證50指數基金,到滬深300,到中證500/1000,到科創50/100,再到現在的A500,華夏基金始終走在行業前面,沒有錯過任何一個核心寬基指數。
《三國演義》的開篇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同樣適用于指數基金市場。中國指數基金20年浮沉,基金行業格局加劇分化,但華夏基金總能“立潮頭”,其成長與發展也是中國指數基金的縮影。
01|被動基金重塑投資生態
過去兩個月,A股呈現出明顯的結構性行情,導致其投資生態正在發生巨大的變化。以寬基指數為代表的被動指數基金進一步崛起,公募基金格局迎來拐點性轉向。
東方財富Choice數據顯示,截至10月8日,全市場股票型ETF的總規模首次突破3萬億元大關。另據深交所發布的《ETF市場發展白皮書》,截至2024年6月底,境內非貨幣ETF共946只,資產規模突破2萬億元。
也就是說,僅用4個月的時間,投資者就把ETF規模干出了一個萬億級的增量,成長速度為歷史罕見。
如果復盤中國ETF市場20年的成長曲線,會發現ETF份額往往爆發于牛市,真正的繁榮則發生在熊市,這輪ETF熱潮仍大致符合該規律。
9月末,上證指數暴漲,帶動股票類ETF交易異常活躍。等10月行情趨冷,ETF又變得相對平緩。但整體ETF是向前發展的,與主動基金的距離有所縮小。
得ETF者得天下。根據民生證券研究院統計,三季度期間,被動基金在A股中的持股體量首次超越主動基金,被動偏股基金的負債端(新發+凈申購)已連續六個季度獲得大量增量資金,而主動偏股基金已連續六個季度出現資金凈流出。
其中,有三家基金公司的非貨幣規模增長超兩千億元,華夏基金的非貨幣基金規模正式突破一萬億元大關。
當ETF越來越受市場追捧,其產品種類也逐漸豐富。從最初的只有華夏基金發布的上證50ETF,到現在包括寬基指數基金、行業指數基金、主題策略指數基金等等。
一代投資者有一代投資者的核心寬基指數。
2005年,中國經濟保持較快增長的勢頭,為防止經濟過熱,貨幣政策由寬松開始收緊,資本市場表現較為低迷。在這種背景下,首個滬深300指數橫空出世,涵蓋滬深市場中規模最大、流動性好的300家公司,讓投資者從此有了一張參考的“經濟晴雨表”。
眼下,正值我國經濟轉型升級,急需發展新質生產力。同時,隨著全球主要經濟體進入寬松周期,市場風險偏好提升。加之今年4月監管層推出的“新國九條”,改善了資本市場生態。
在新的外部環境下,今年9月A500指數的推出可以說是自然而然的事。
A500指數從各行業選取市值較大、流動性較好的500家上市企業為樣本,以大市值企業為主,市值在500億以上的成分股家數占比超四成。
A500指數的行業布局更均衡,覆蓋全部35個中證二級行業和31個申萬一級行業中的30個,整體市場代表性更強。
同時,A500指數更像中國版標普500,同樣都是從市值前1500名進行初篩。還與國際接軌,引入了ESG可持續發展理念。
在本輪的市場行情中,表現最亮眼的要數核心資產,即那些在各行業中有著核心競爭力,高ROE、高分紅且成長穩健的傳統龍頭企業,也囊括了代表新質生產力方向的標桿性企業,如芯片半導體公司。
據WIND數據顯示,截至11月15日,9月以來芯片指數和半導體指數累計漲幅分別達到約48%和42%,大幅跑贏同期滬深300指數的20%增幅。
A500指數與時俱進,醫藥生物、通信、計算機等新質生產力行業占比接近50%,并降低在金融、能源等傳統行業權重,更能反映我國資本市場結構變化和產業轉型升級的大趨勢。
據券商研究,A500指數以不足10%的A股數量,覆蓋了市場近六成的流通市值和超六成的營業收入,均高于傳統主流寬基指數,稱其為A股新的晴雨表也不為過。
02|馬太效應凸顯
當被動型指數基金成為新晉頂流,入局者也從0到1、再到目前的54家,同時行業格局加速分化。
在ETF市場布局最早、最深的華夏基金,已經連續19年位居行業第一,且遙遙領先于第二名、第三名。截至2024年10月17日,華夏權益類ETF總規模已超6500億,是國內最大的指數供應商。
2004年1月2日,上海交易所推出上證50指數,由上海股市中規模大、流動性最好的50家公司組成。
2004年12月,華夏基金發布了第一只上證50ETF。在接下來的2年,華夏基金是寬基指數基金市場的唯一玩家,第二只ETF產品出現在2006年3月。
擁有先發優勢的華夏基金,保持了強者恒強的龍頭特性,創下多個“第一”記錄:2006 年發行了第一只中小盤ETF,2012年發行了第一只跨境ETF,2014 年發行了第一只港股通ETF,2018年成為第一家權益類ETF管理規模突破千億元的基金公司,2020年成為境內唯一權益類ETF突破兩千的基金公司……華夏基金在創造的過程中,也多次填補了行業空白。
華夏滬深300指數基金的發行,被列為2009年資本市場的年度事件,短短3天就募集247億元,讓《東方早報》驚呼,“華夏基金的品牌號召力首屈一指”。
作為全程參與國內被動基金發展的“指數一哥”,華夏基金早已打造出完整的指數產品線,涉獵A股和港股兩大市場,涵蓋綜合寬基指數、主題指數、行業指數、SMART BETA策略指數、中小盤指數、海外市場指數、商品指數等。
在寬基ETF領域,上證50ETF(510050)、滬深300ETF華夏 (510330)都是其金字招牌,其還廣泛跟蹤主流指數。此次A500ETF基金(512050)上市,進一步豐富了其寬基指數產品的貨架,也彰顯了其實力所在。
基金圈里有個共識,在選擇指數基金產品前,最好先對比規模大小,大規模產品在流動性、抗風險能力方面往往更強。在這點上,華夏基金長期領先,無疑是底層配置之選。
03|最考驗基本功
事實上,ETF的主戰場并非在市場側,而是在投資者看不見的地方。
以上證50為例,投資者看到的,可能只是把許多龍頭股集中在一籃子的基金產品,同類型的基金產品持倉差異小,基金經理基本不用怎么操作。
然而,要做好一款指數基金產品,其難度甚至高于普通的權益產品。看似容易的指數基金產品,其實內含乾坤。
首先,基金的發布涉及許多個環節,包括銷售網絡、渠道路演、媒體推廣、結算交收等問題。單是想把茅臺這樣的高價股納入成分股,都得評估好產品是否有足夠的規模買得起。
20年前,國內指數剛起步,別說普通投資者,就連銀行、券商等專業銷售機構,對指數基金的認知都有限。
為了打通指數基金的買賣流程,現任華夏基金總經理的李一梅,當時在營銷部負責華夏上證50ETF的推行工作。在產品渠道路演期間,其每天坐綠皮火車到各地銀行、券商的營業部,講解產品特點和交易方案。
就是在如此艱難復雜的環境下,華夏基金不僅成功推出了上證50ETF,還募集資金54.35億元,遠超當時同類基金10億左右的募集規模,公司也因此積累下讓同行望塵莫及的產品設計、運營銷售等寶貴經驗。
華夏基金打逆風局的能力較強,結合旗下指數基金的收益表現。以滬深300ETF華夏(510330)為例,截至10月23日,其成立以來收益增長了106.81%,跑贏了所跟蹤指數,有同行跑輸的。
雖然現在發行指數基金的外部環境已經大大改善,但在內卷的市場競爭中,要開發、運營好一款產品,難度只增不減。
尤其A500指數采用了全新的編制方法,增加互聯互通的設計,即指數成份股均要屬于深股通和滬股通,這些都是傳統寬基指數不具備的特點,對基金公司而言也是一個新的考驗。
10月8日以來,A股行情持續動蕩,已由最高的3700點跌落到3300點的水平。這意味著,投資者避險的情緒會加強。
A500指數自2004年12月31日基期日起,至今年11月15日,期間累計上漲370.95%,顯著高于同期滬深300的298.97%漲幅,兼具成長性與紅利好的特點,毫不遜色于傳統寬基。
從上車機會來看,目前A500指數市盈率TTM為14.54倍,處于過去十年54.79%分位點,與14.28倍的中位值接近,估值水平適中。
從中長期維度,數字經濟、高端制造等新質生產力產業鏈發展,A500指數兼具傳統與新質生產力,具備優秀的成長性,可持續關注A500ETF基金(512050)的投資機遇。
說明:數據源于公開披露,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