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敬志 | 求索不畏路遠兮……
福 言福言文苑
按:這是當年肖老師獲得中國攝協頒發的首屆 “金燭獎” 后,為肖老師的無數感人事跡和精神品格所寫的一篇介紹文章 ,正像宮建中先生為肖老師獲獎后寫的詩句 “堅貞只緣心骨正,風摧雨洗更晶瑩 ” 。肖老師為攝影事業和千百個學子所付出的大量心血,至今仍沒齒難忘、刻骨銘心。在 “紀念肖敬志老師誕辰一百周年” 之際 ,特將此文重新刊發,用他生命的燭照,以寄情思,垂范后世。
當他在熱烈的掌聲中走上首都的領獎臺時,實際是走上了他用心血壘筑的臺階。當他從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彭沖手中接過金光璀燦的“金燭獎”杯時,實際是接過了自己用汗水鑄冶的豐碑。
肖敬志,這位國內攝影界稱頌的老人,這位省內攝影界愛戴的師長,在已過花甲之年的金秋時節,終于收獲了他生命結出的果實,再一次使人們看到了他靈魂價值的光彩。
掌聲只是人們發自內心的祝賀,獎杯只是社會給人昭示的座標。對每一個具有真正奉獻精神的人來說,他們的生命的目的,并不是為了這一片掌聲和這一個獎杯。因為任何掌聲都將要消失,任何獎杯都會被擱置,只有人所創造的精神才能真正地永存。肖敬志正是這人類永存精神的追求者之一,同時又是創造者之一。
他是一個普通平凡的中國人,普通得連全家人的每頓飯都得靠他騎自行車去半公里外的食堂打取。但他更是一個不平凡的中國人,因為他的生命似乎永遠年輕,因為他的一生貢獻遠遠大于索取。
原文影印件
近半個世紀的攝影工作生涯,數十年的風雨迭代,如今66歲的肖敬志已兩鬢斑白、銀絲滿頭,可誰都能感到這位精神矍鑠的老人,那有如青春之潮的生命勃動和那照人靈魂的思想火花。靠著這蓬勃旺盛的生命活力和孜孜矻矻的精神追求,在他走過的人生歷程中,留下了一條閃爍著無數光亮的軌跡,也把他的生命之火點燃為無數攝影者探求路上的燭照。
肖老曾說他這一生有兩個改變沒想到,第一是作為新華社最老的圖片編輯之一,他或許沒想到自己的晚年會從首都來到邊疆落葉。18年前,當需要人支援云南的文化建設時,他自愿地服從了組織的決定,這也正是他不計個人得失,一生只為奉獻的精神使然。命運變了,可他的靈魂沒變。坎坷的人生反而把思想錘煉得猶如爐火純青的利劍,幫助他砍開追求路上的荊棘。
十八年的高原生活,十八年的歲月風霜,使他感到這紅土地的深沉凝重、也使他剛直不阿的性格更加肅括凜然。飽經滄桑的心靈在這雄渾剛健而又蠻荒蒼涼的邊陲高原上思索著、探索著,為攝影喊出了“朝真實走去”的心底呼聲(注:詳見90年第5期的《大眾攝影》““談心錄”欄目,肖老正是以這呼聲為標題,寫下了他《關于藝術靈魂的思考》一文)。這是一個思索者的認識,也是一個探索者的希望。用他的觀點來說;他希望這個認識成為“點燃創作的火花”。為此,他反思自己的靈魂,也反思攝影藝術的靈魂。把他那疾虛妄、貴真實的人生觀與藝術觀在歷史運動的過程中統一了起來,融匯了起來。“治學不為媚世語、獨尋真知啟后人。”清代學者戴震的這句詩,也正是肖老晚年思想追求的縮影。
肖老師在攝影培訓班講課
從新聞圖片編輯到攝影藝術的理論耕耘,這也是他沒想到的另一個改變,但又是他生命性格的必然改變。因為有著詩人氣質的肖老,又積幾十年攝影工作的豐富經驗,發展的必然也會使他轉到對人生更富表現的藝術與美學的領域上,加之從新聞系統轉到文化系統工作,還有攝影藝術在粉碎“四人邦”后的迅速發展,內外因素都促就了他轉向藝術領域的思想追求。
十幾年來,他不僅寫下了大量的攝影理論文章,還閱讀了大量的藝術書籍和學術著作。正象他把托爾斯泰的 “沒有智慧的頭腦,就象沒有蠟燭的燈籠” 這話作為激勵自己奮求的銘言一樣,他的晚年不僅充滿了對真理的渴求和智慧的儲藏,而且還使他自己也成了照亮別人思想的蠟燭。
作為一個新聞攝影的高級編輯,晚年的追求變了,可他的人格沒變。理論園地的思想耕耘,把他的胸襟拓展得有如容納百川的海洋。一方面他自己是學而不厭,另一方面對別人更是誨人不倦。他是攝影界一名很少抬相機的攝影家,但他的貢獻和成就恰恰正是對千百個抬相機作者的培養與幫助。凡是親自受過肖老教誨的人,無不感到他那用心靈去燃燒或照亮別人的精神。從在云南籌建影協到去北京創辦中國攝影函援學院,肖老作為這些事業的創始者之一,走到哪里,哪里就留下他奉獻的印記,哪里就亮起他生命的火炬。
肖老師手稿
云南的許多中青年作者是他親手培養,云南的攝影理論事業是他親手開創。為了發展中國的攝影教育事業,白發蒼蒼的肖老師攜帶妻小、在北京的一座居民院的小平房里寓寄了整整三年多的歲月,在冬天沒有暖氣、夏天猶如蒸籠的小房子里,白天他卷起鋪蓋在床上辦公,晚上就在這辦公的床上入眠。可就在這簡陋的平房里,他常常通宵伏案地為學院編輯《函援月刊》、為全國的無數學員寫去充滿熱情關切與指導幫助的信。許多學員感動地說,收著肖老的一封信,就像收到他的一顆心。特別是看過肖老為學員改的作業,那布滿紙上的道道紅筆可真是一條條心血。字寫得不好或不清的,改完后他甚至親筆替學員重新譽抄一道,兩期學員的《論文集》,那可是上百多萬字的工作量,沒有謳心瀝血的精神,誰都難以完成。
正是這些數不清的業績和貢獻,中國影界最高榮譽之一的“金燭獎”杯上才刻著他的名字。也正是他的精神和人格,中國攝影界欣聞他獲獎后便紛紛飄來祝賀的信、中國攝影家協會黨組付書記陳淑芬向他致以由衷的祝賀,中國影協付主席楊紹明認為他“當之無愧”。與肖老同獲全國“開拓杯”獎的江西宜春地區文聯主席程曉春在賀信中說:“在您身后留下了一批寶貴的精神財富,人們將會永遠記住你,感謝你。”四川省青年影協主席龍緒明在賀信上擲地有聲地宣稱“因為您是夠“格格的!”。桂林地區影協副主席宮建中欣聞后,為肖老寫下了“補天遺下五彩石,甘做鋪路助行人。堅貞只緣心骨正,風摧雨洗更晶瑩”的五言詩,并書寫成條幅寄來。江蘇連云港市職工影協的副主席徐曄宇得知肖老獲獎后、情不自禁地連忙奔走相告,受過肖老教誨的人、為這樣的老師自豪。并在賀信中宣稱 “您是真正當之無愧的金燭獎獲得者,在您的獎杯上還交織著你對我的一片心血。您不僅教我攝影、還教我做人。這是我認識老師的最大收獲”。
是啊,作為肺腑之言,這不僅是這位祝賀者的最大收獲:應該說也是肖老師所有學生的收獲。肖老師使他們懂得,只有做一個真正的人,才可能去追求真正的攝影藝術。在云南省影協為肖老和其他攝影前輩等舉行慶功的大會上,人們在他的發言中又一次看到了他精神的光華,又一次聽到了他生命的心聲。從他身上,我們看到了做人的楷模,也從他身上看到了攝影事業的希望。
讓我們把他平生最愛引用屈原的這句話,再贈給這位老人,也贈給所有愛好攝影事業的人: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原文刊載于《云南攝影家通訊》1990年第一期,這次刊發,未作任何改動)
編輯:尹達天
責任編輯:雷啟玉黃志民張宏坤
審核:吳敏昆
終審:主編尹紹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