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嘉靖年間,有年南昌久晴大旱,江河缺水,湖泊干涸,田地顆粒無收,許多人家紛紛出外逃荒謀生。
當時,南昌滕王閣旁的榕門路,住了個姓喻的木匠。他舅舅在湖南金沙州定居,帶來口信說:“金沙州這個地方,土地肥沃,近幾年風調雨順,大家日子過得不錯。你的木工手藝好,來這里一定有人請。”于是,喻木匠決定一家去金沙州謀生。喻木匠的朋友,一個是鋸匠,一個是裁縫,聽說那地方好,也跟著木匠一同去了。
時過不久,喻木匠有個秀才侄子在南昌也無法活下去,也來投奔叔父家,想找點事做,暫時維持生活。喻木匠的舅舅看他一不會挑,二不會抬,就幫他邀來幾個兒童,設了個蒙館,秀才倒也認認真真,盡心盡力。許多人都說:“這秀才人品好,學問深,將來大有出息。”這話一傳十,十傳百,弄得很多青年女子都暗暗地喜歡他。有的農家人還托媒,要把女兒配給秀才。秀才一一推辭說:“待功名成后,將來我要回南昌娶家鄉女子。”鋸匠知道秀才要找家鄉人,便主動做媒。一天,他對秀才說:“我們裁縫的女兒生得秀氣,能干,年齡比你小幾歲,我看給你做老婆,那是天生一對,地生一雙。”開始秀才不同意,還是他叔父怕事情弄僵,家鄉人面上不好看,再三勸說,才定了這門親。
花開花落,冬去春來,眨眼兩年過去了。秀才想近期完婚,帶著妻子回南昌應試。在定親時,他丈母娘就嫌秀才禮金太少,不過口頭上沒有說破罷了。正在這時,又出了一件新鮮事。
在裁縫住的東村附近有個蕭家村,蕭家村里有個蕭員外,這蕭員外不曉得從哪里打聽到裁縫女兒漂亮、能干,便托媒人到裁縫家為自己兒子說親。媒人說:“蕭家公子年方二十,一表人才,愿出重金娶貴家淑女為妻。”媒人一上門,就帶了十錠銀寶的禮金顯示蕭家的闊氣。裁縫的老婆見了,心早已動了。可是女兒已經定了親,婚期將近,如何是好? 裁縫的老婆眉頭一皺,對裁縫耳語了一陣后,跟媒人悄悄地說:“這人家很好,我們很滿意,這門親事就說定了。”
媒人走后,裁縫暈頭轉向,摸不到頭腦,對老婆說:“老婆子,你老糊涂了,一女怎能嫁二郎? 與秀才退婚,人家會說我們嫌貧愛富,這多不好呀!”裁縫的老婆說:“老頭子,你莫急。昨天傍晚,我見西邊祠堂里住了一個年輕的討飯站娘,她雖衣衫襤褸,但年齡身材同我們的女兒差不多。我和她講了一會,知道她無依無靠,如果有人收留,男人又好,她是一百個愿意的。我們把她收為女兒,叫她洗個澡,換件衣裳,送給秀才,不是一樣嗎?”事到如今,裁縫也只得這樣做了。
第二天一早,裁縫的老婆過去對秀才說:“我的女兒怕羞,你就定好一個良辰吉日,請好船,先到金沙碼頭上等。傍晚,我將女兒送過來,你們一起回南昌。”秀才是個老實人,見這樣能省不少錢,便一口答應了。
選好吉日,秀才定了船,在碼頭上等。裁縫老婆給討飯女梳洗了一番,換了一身新衣服,送上了船。打了一掛爆竹,船就啟程了。帆船雖慢,但一路順風,秀才和討飯女情投意合,歡歡喜喜回到了南昌。討飯女子由糠籮里跳到了米缸里,男人長得又一表人才,心中十分高興,哪里還敢說出自己的身世。而秀才也沒有覺察到她不是裁縫的親生女兒。
不久,蕭家公子抬來花轎,吹吹打打和裁縫的女兒結了婚。裁縫夫婦好不得意。
由于秀才有真才實學,鄉試發榜,中了個舉人;會試發榜,又中了進士。朝廷派他做了知縣。在他去上任時,特意彎道到了金沙州看望做裁縫的岳父和丈母娘,送了一大筆禮物,這時,裁縫夫婦才后悔不及。
裁縫的親生女兒得知秀才做了知縣,來探望父母,痛哭流淚,悔恨她的父母不該貪財,把她轉嫁給蕭家公子。而這個公子好吃懶做,不務正業,嫖賭逍遙,家業敗光。親生女兒萬分痛恨父母貪財不愛才,害了她的終身。她整日悶悶不樂,不久身染肺癆,臥床不起。
裁縫夫婦偷雞不成蝕把米,眼睜睜看親生女兒送了命,也憂悶成疾,不到半年工夫,都跟著女兒去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