窯洞頂上裂開的大口子正在擴大。73歲的余榮花坐在破舊的門檻上,望著滴落的泥沙發呆。飯碗里總會混進幾粒砂石,但她已經習慣了這樣的生活。
這個搖搖欲墜的窯洞,見證了一個母親最深重的苦難。在過去的30年里,她送走了三個患尿毒癥的子女。如今,最小的女兒吳雪風也患上了同樣的病。
"不是治不了,是沒錢。"這句話成了余榮花一生的嘆息。前不久,她偷偷給還在病床上的小女兒打了一口棺材。
是什么樣的遭遇,讓一位母親不得不為活著的女兒準備后事?
一個接一個倒下的孩子
1992年的那個春天,余榮花怎么也想不到,這會是她家噩夢的開始。
兒子吳俊峰總說自己沒事,可余榮花發現他已經連著好幾天躲在被窩里吐了。等她掀開被子,兒子的雙腿已經腫得像面團一樣,褲子都穿不進去。
醫院診斷結果猶如晴天霹靂:尿毒癥晚期,雙腎已經萎縮衰竭。不久后便離開了人世。
還沒等余榮花從喪子之痛中緩過神來,噩運接踵而至。大女兒吳喜風正懷著身孕,卻出現了和哥哥一模一樣的癥狀。
緊接著,二女兒也被確診為尿毒癥。原本其樂融融的一家人,被病魔打得潰不成軍。
"那時一次透析要200元,一個星期要做3次。"余榮花說這話時,布滿皺紋的臉上寫滿了無助,"后來漲到400元一次,我們一年到頭也掙不了幾個錢,根本看不起。"
為了給孩子們治病,余榮花想盡了辦法。她找了五個風水先生來給家里"布局",聽說喝羊奶能治病,就跑去養了羊。可這些都沒能留住她的兒女,三個孩子相繼離世,留下30萬元的外債。
如今,余榮花最珍愛的是那張1990年拍的全家福。
那時候,窯洞門上還貼著大紅的年畫,一家六口人都笑得那么開心。她總是小心翼翼地擦拭相框上的玻璃,卻擦不去時光在照片上留下的模糊。
2016年的那個夏天,是余榮花一生中最難熬的日子。
她數著口袋里剛借來的幾百塊錢,在烈日下往家趕。路過一個賣西瓜的攤子時,她想起家里癱瘓在床的老伴,一定熱得難受。
這個家已經十多年沒買過西瓜了,她咬咬牙買了一個,緊緊抱在懷里往家走。
一位好心的路人見她可憐,非要塞給她600塊錢。但余榮花只收了200,"賺錢不容易,200夠撐到下月發低保了。"
為了救命,余榮花幾乎變賣了家中所有值錢的東西。先是大鍋、水缸和自行車,換來100元勉強撐了10天。
后來連鐵鍬、犁、織布機都賣了,現在窯洞里僅剩的"大件",就是那幾張比小女兒年紀還大的床和桌椅。
她經常天不亮就出門,揣著幾個饃饃,走遍鄰村借錢。餓了就啃兩口干饃,渴了就喝點涼水。
親戚們都被她借遍了,可她還得繼續去敲門。被拒絕了,就過幾天再去,"總要試試"。
讓余榮花沒想到的是,最大的溫暖往往來自陌生人。
女兒第一次住院時,醫生護士自發捐了5000元,鎮政府也募集了將近14萬元的善款。甚至有上海、北京的好心人,專程來這個偏僻的山村看望他們。
余榮花把每一個幫助過她的人的聯系方式都記在一個小本子上。她說,希望有朝一日能夠報答這些恩情。
但現實總是殘酷的。就在人們以為這個家庭終于等來轉機時,最小的女兒吳雪風也確診了尿毒癥。
決心與命運抗爭
接二連三的打擊讓這個家庭搖搖欲墜。
"我不治了,讓我回家吧。"這是吳雪風第一次對母親說出放棄二字。她實在看不下去母親像討飯一樣四處借錢的模樣。
但余榮花聽不進這樣的話。已經送走三個子女的她,怎么可能放棄最后的希望?
母女倆在破舊的窯洞里抱頭痛哭:"你真狠心,要丟下媽媽。""我什么都不會,不中用,我死了你也可以清閑清閑。"
一個不忍拖累,一個不覺拖累。這對母女的愛,在貧窮與疾病的夾縫中顯得如此無助。
四五次換腎的機會,都因為湊不夠40萬手術費而錯過。看著病房里其他患者陸續換上健康的腎臟出院,余榮花的心一次次被絞痛。
她甚至偷偷給女兒打了口棺材,"趁我還能動,給她提前準備好,等我走不動了,誰還能送她?"
但吳雪風并沒有放棄希望。今年初,她在病床上學會了跳手指舞,開始在短視頻平臺上傳視頻。
她夢想著能當個小網紅,減輕家里的負擔。雖然至今只賺了300多元,但她最受歡迎的一支舞,配的是《從頭再來》:"再苦再難也要堅強,只為那些期待眼神。"
直到三年前,這個搖搖欲墜的窯洞終于迎來了轉機。
在村委的幫助下,他們家修起了灶臺,有了旱廁,被大雪壓塌的房子也修好了。
鎮政府送來了電視機、電磁爐,還有久違的速凍餃子和柴米油鹽。但余榮花舍不得吃這些好東西,大部分都留給了住院的女兒和來訪的客人。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讓吳雪風的住院費報銷比例提高到了90%。低保、困難戶補助也陸續批了下來。雖然還是很難,但至少不再像以前那樣絕望。
73歲的余榮花依然每天忙碌著。清晨7點起床,給癱瘓的老伴翻身、擦臉,然后喂雞、澆菜地。為了省錢,一家人一天只吃兩頓飯,午飯都延到下午1點。但她仍會把柿子泡成醋,給粗茶淡飯添些味道。
在這個黝黑的窯洞里,最鮮艷的是余榮花的指甲——她從山上采了"指甲草",把指甲染成了橙色。"我喜歡鮮艷的顏色。"說這話時,她露出了久違的笑容。
最讓余榮花欣慰的是,尿毒癥的厄運似乎到她的兒女這一代就止步了。兩個孫輩都健康活潑,假期里總會回到這個破舊的窯洞,陪伴"最疼自己的奶奶"。
回望過去,余榮花說自己沒有后悔過。年輕時,她夢想著兒女能在鎮上住上樓房,自己和老伴守著老家。如今,雖然生活給了她重重一擊,但她依然堅持著自己的選擇,"我可以回娘家,出去討飯,但老頭子為這個家操勞一輩子,我不能不管。"
窯洞里還在飄落著沙土,但余榮花計劃著:“屋里的面粉還夠吃幾年,雞舍里的老母雞還在下蛋,地里的瓜果蔬菜也能有收成。對這個家庭來說,能在一起生活,就是最好的"活著"。”
也許這就是愛最樸實的模樣:在困境中守望相助,在絕境里不離不棄。一個破舊的窯洞,承載著一個家庭最后的期望,也見證著一位母親永不言棄的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