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嘉瑩先生于2024年11月24日下午在天津逝世,享年100歲(1924-2024)。
今天我們確實都很悲痛,因為昨天葉嘉瑩先生突然逝世,一些興趣群里上午還有人在昨天轉發葉先生的作品集,沒有想到下午她人就去世了,這確實讓人感到悲哀。
普通人對葉先生可能比較陌生,她的主要貢獻是對中國古詩詞的解讀和評析。她一生不停地講課,講古詩詞的鑒賞課,對象不局限于大學生或研究生。
她在人生晚年的口述中指出:
在創作的道路上,我未能成為一個很好的詩人,在研究的道路上,我也未能成為一個很好的學者,那是因為我在這兩條道路上,也都未能做出全心的投入。至于在教學的道路上,則我縱然也未能成為一個很好的教師,但我卻確實為教學的工作,投注了我大部分的生命。
她為教學傾注了大部分精力,這個話是不虛的。她不僅僅在臺灣教書,后來還到加拿大教書,晚年回到中國大陸的南開教書。
作為普通人,我們更應該關注葉先生的家世和身世。
她是一個滿人, 蒙古裔的滿洲人,隸屬鑲黃旗。本姓納蘭,祖居葉赫地。
我出生在民國十三年(1924),那時清王朝已被推翻,很多滿人都改為漢姓,所以我家也就摘取祖籍之地名“葉赫”的首字,改姓為“葉”了。
大家都知道在清朝,滿族是貴族。從葉先生的自述看,她的家族即使在沒落之后依然是一個貴族家庭,家庭成員無論父母,伯父伯母,都是受過很多教育的高級知識分子。比如她說她的伯母:
伯母顏氏諱巽華,原來也受過很好的家教,喜讀唐詩,雖不像伯父和父親那樣高聲吟詠,但卻也常手執一冊,曼聲低吟。
這種家庭淵源,良好的小學教育直接賦予了葉先生對于詩詞的靈感和獨特的領悟能力。少年時就能背誦論語,到高中時,她就能獲得“詩有天才,故皆神韻”的評價。
日偽時期,讀大學時,在就讀的輔仁大學,她遇到了一些對她影響特別深刻的老師,比如顧隨、顧羨季等,甚至與老師之間能夠互相唱和,頗得老師的賞識,而她也從這些老師的作品或寄言中獲得面對人生痛苦和災難的力量源泉。
▲1941年高中畢業前的葉嘉瑩(左)。1945年大學畢業獲學士學位的葉嘉瑩(右)。
葉嘉瑩的人生并非如我們想象的那樣一帆風順,至少在前50年她遭遇了三次打擊:
第一次, 上大學伊始,因日軍侵略父親遠走,母親患病身亡。而當時北平已經淪陷有4年之久,父親則遠在后方沒有任何音信,我身為長姊,要照顧兩個弟弟,而小弟當時只有9歲,生活在物質條件極為艱苦的淪陷區,其困難可以想見。面對失去母親的痛苦,她主要靠少時誦讀的論語、孟子以及大學老師顧羨季的鐵板銅牙的硬骨頭精神挺了過來。
這次打擊葉嘉瑩至少還有穩定的生活,有伯父母的照料,有師友的切磋唱和作為依靠,但是 第二次打擊 ,葉嘉瑩則需要自己獨立面對了。
我于1948年3月結婚,同年11月就因政治局勢的轉變,隨外子工作的調動,由南京經上海而乘船去了臺灣。1949年8月生了第一個女兒,同年12月外子就因思想問題被拘捕。次年6月我與我所任教的彰化女中自校長以下的6位教師也一同被拘捕了,其后不久,我雖幸獲釋出,但卻既失去了教職,也失去了宿舍,而外子則仍被關在海軍左營附近的一個山區。為了營救被關的外子,我遂攜懷中幼女往投左營軍區外子的一位親戚。白天懷抱幼女為營救外子而在南臺灣左營軍區的炎陽下各處奔走,晚間要等親戚全家安睡后才能在走廊上搭一個地鋪帶著孩子休息。直到三個月后暑假結束了,才經由一位堂兄的介紹,在臺南一所私立女中找到了一個教書的工作。
這段自己被捕、丈夫深陷囹圄的經歷,讓她作為人母身如浮萍,寄人籬下,尤為難堪。這時代她,不僅沒有一間可以棲身的“敝廬”,而且連一張可以安眠的“床席”也沒有。
1952年,丈夫出獄,精神異常,性格易怒,這其實是比居無定所更大的精神折磨和痛苦。這時的她,上有年近八旬的老父,下有兩個仍在讀書的女兒,我總是咬緊牙關承受一切折磨和痛苦,不肯把悲苦形之于外。她硬是靠著王安石《擬寒山拾得》的詩偈,把自己武裝起來。
王安石的詩這樣寫道:“風吹瓦墮屋,正打破我頭。瓦亦自破碎,匪獨我血流。眾生造眾業,各有一機抽,切莫嗔此瓦,此瓦不自由。”詩中體現出的萬物皆有必然性,不自由的特征,厄運非故意與自己為難,而是這種普遍的必然性的推演所致。
第三次打擊 是在葉嘉瑩天命之年之后,她的大女以及大女婿在新婚之后在加拿大遭遇車禍身亡,這時候葉先生在加拿大教書。
這種白發人送黑發人的感覺,非同尋常,在這個階段她只有通過寫詩來療傷,但是這種抒發和舒緩的努力并不能從根本上治愈她的失子之痛。這種痛一直延續到1979年,那年中國開啟改革開放,她得到一個機會回到自己祖國,開啟新的教書生涯。
▲1979年在北大,左二為葉嘉瑩。
至此我們看到,葉先生以其詩詞記誦歌詠評析鑒賞聞名天下,更是以面對人生苦難,笑傲江湖的任性姿態享譽全球。
她的詩不是最好的,她的論文不是最佳的,但是她的人格的生命姿態卻發出奪目的光芒。
她不僅是出身高貴的山中幽蘭,更是笑傲霜枝的凌崖紅梅,最終曾經滄海巨波、完美修煉成世人難以企及的世紀耄耋。
葉先生一生著述不多,多是她上課的錄音稿,皆名之為“迦陵”,意為神鳥名,取自佛經:
《正法念經》中說:“山谷曠野,其中多有迦陵頻伽,出妙音聲。如是美音,若天若人,緊那羅等無所及音,唯除如來言聲。”
《妙法蓮華經》卷六:“山川巖谷中,迦陵頻伽聲,命命等諸鳥,悉聞其音聲。”
如今神鳥西歸,人們只有通過她的已經出版的稿作來聆聽她的妙音了!
(全文完)
了解變局,了解時代,關注我們
頁底留言功能已開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