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套書
讓葉嘉瑩成為葉嘉瑩
大師圈里,有這么一位“滄海遺珠”。
詩詞大家葉嘉瑩、紅學泰斗周汝昌、北大教授吳小如等等,眾多享譽海內外的大家學者,都是他的學生。
先后任教于燕京大學、輔仁大學……執教40年,桃李遍天下。
他就是一代大師巨匠,顧隨。
▲ 顧隨(1897—1960),本名顧寶隨。
字羨季,筆名苦水,別號駝庵。
中國韻文、散文作家,理論批評家,美學鑒賞家,
講授藝術家,禪學家,書法家,文化學術研著專家。
1942年秋天,讀大二的葉嘉瑩第一次聽他的課,就深感與眾不同。
“先生身材瘦高,愛穿長衫,常常面帶微笑,瀟灑從容地走進教室。”
相比一般老師只講課本知識,他給予學生的是心靈的啟發。
周汝昌說聽他的課,“如坐春風,如聆仙樂”。
葉嘉瑩說“學生不僅能增長知識和學問,而且能在品格、情操、心靈方面多有提升。”
他的另一名私淑弟子、浙大教授江弱水說,先生講詩詞,“如殺人從咽喉處動刀”。
葉嘉瑩回憶顧隨老師講課
什么是好詩?
他說:詩越漂亮越沒勁。凡作精美之詩者,必是小器人。
怎么評價“婚姻是愛的墳墓”?
他怒斥:真是一言誤盡蒼生。并解釋:結婚的愛,是新的萌芽。也許不再繼續增高,也許不再生枝干,但只一日不死,便會結出好果實。
品鑒詩詞,顧隨也常有石破天驚的見解。
他說李白的詩,入生活太淺,無思想,而有高致;
杜甫的詩,入生活深,有感情,但在“言有盡而意無窮”方面,遠不如陶淵明。不若把“詩圣”之名讓與陶公。
更讓人佩服的是,顧隨還把詩詞之美,融入到對世事人情的理解之中。
他對年輕人說,少讀傷感的詩。詩中的傷感,就像是抽大煙,最害人而最不容易去掉。
千萬不要以為,顧隨的書只適合愛好詩詞的文藝青年閱讀。
普通人和孩子都應該多讀,古人說,經師易遇,人師難逢。
這位影響了諸多大師名家一生格局、眼界、學識的好老師,也會讓所有人受益無窮。
今天,我們帶著無限敬仰和崇拜,給大家隆重推薦這套,根據葉嘉瑩、劉在昭的課堂筆記整理而成的——
葉嘉瑩筆記
《顧隨中國古典詩文講錄》
以一顆“詩心”解讀傳統文化
以大師巨匠之慧眼,點評古今
立減211元
原價410元/套
折后:199元 / 8冊
五一期間 · 照常發貨
剛出版,就名列“全國教師推薦100本好書”的第二名。
一位從業40年的語文教師直言:讀透了這本書,孩子的詩詞、作文、閱讀都通了,還能收獲關于人生的思考。
好玩的是,豆瓣上一位成人讀者,也讀得“興奮不已,廢寢忘食”。
大意是,辭職在家。好朋友擔心他心情寥落,于是打電話慰問。結果他說自己正在讀一本好書,“興奮得不行,哪有時間來寥落?!?/p>
2013年,梁文道讀到他的書,直言:相見恨晚?。上В┙裉煊袡C會見識顧隨的厲害。
聽顧先生講詩詞、談人生,仿佛整個世界的風雨,都被擋在了門外。
全套一共8本書。
包括顧隨講唐宋詩(上下)、講宋詞、講曹操/曹植/陶淵明。
講《詩經》、講《論語》《中庸》,以及講《昭明文選》(上下)。
每本書豆瓣評分,都相當高。
但凡讀過顧隨的人,無不感嘆:還好沒錯過這位“隱身的國學大師”。
從輔仁大學到中國大學,葉嘉瑩跟著顧隨上了6年課,記下了完整的課堂筆記。在半生流離輾轉的生活中,葉嘉瑩先生一直這些筆記隨身攜帶,唯恐丟失。
因為她深知顧先生所傳述的精華妙義,是在其他書本中,絕然無法獲得的珍寶。
這8本書,就是根據國學大家葉嘉瑩珍藏60多年的筆記, 并佐以劉在昭先生的筆記。
由顧隨之女顧之京及弟子高獻紅耗時數年,分專題,理脈絡,形成迄今完整精細的整理。
歷經種種磨難,才終于保存、成就這一部非常珍貴的“中國古典詩文講錄”。
為了方便更多人閱讀、典藏,特別設計加厚的函套精裝版。
每冊書封面為古沉香“特種紙”。書名燙金工藝,綴以花鳥山水印花。
手工線裝,翻閱輕便,不易夾頁。經久耐讀。
古樸雅致,精美端方。送人自留都合適。
全套8冊,集合了顧隨一生講義精髓。原價410元,優惠價僅需199元。
一頓火鍋價格,就能帶給孩子受用一生的文學滋養、做人啟蒙。
年輕人讀,撫平心中的焦慮、浮躁,徜徉古典詩意的世界,領略詩詞的治愈之美。
中年人讀,聽顧隨把千年輝煌的詩國歷史,娓娓道來。與你對談人生,暢聊三國。
70多年前,葉嘉瑩先生初聽顧隨的課,就感覺“恍如一只被困在暗室之內的飛蠅,募見門窗之開啟,開始得見明朗之天光,辯萬物之形態?!?/strong>
相信每個讀到顧隨的人,也會有同樣撥開云霧,醍醐灌頂。
↓點擊訂購↓
五一期間 · 照常發貨
顧隨講詩文
“如殺人從咽喉處動刀”
當時的輔仁大學,國文系可謂是人才濟濟。有余嘉錫、劉盼遂、陸穎明、孫楷第等眾多名師。而顧隨依然是最受愛戴的老師之一。
不止中文系的學生愛聽,外系的學生都會慕名旁聽,座無虛席。
▲ 1943年,葉嘉瑩(二排右一)與同學在顧隨先生家中留影
為什么顧隨的詩文課,如此受歡迎?
顧門弟子一致評價其授課“一空依傍、全任神行、興會淋漓”的境界。
他講詩詞,極富“人味”和“生活氣息”。舉兩個直觀的例子:
比如他指出李白《烏夜啼》中一句“黃云城邊烏欲棲,歸飛啞啞枝上啼”色彩鮮明,音調響亮。
如果將“黃云”二字改成“暮云”,意思雖然相同但不好,因為不鮮明,不響亮。
講到《詩經·王風·君子于役》中“日之夕矣,羊牛下來”時;
他強調,這里的用詞是“羊牛”而不是“牛羊”。
因為“牛羊”兩個字讀起來容易黏連在一起,成為一個籠統的印象,而“羊?!眲t是“羊”和“?!保弋嬅?。讀完不得不佩服顧隨對詩詞的感受力。
他對詩詞美感的體悟,也是普通人望塵莫及的敏銳和仔細。
比如,他講杜甫的詩。舉例說:盆景、園林、山水,這些好像都是表現自然的景物。但盆景是模仿自然的藝術,不惡劣也不凡俗,可是太小。
園林也是模仿自然的藝術,比盆景范圍大,可是匠氣太重。
而杜甫詩的那種博大精深、那種莽莽蒼蒼的氣象,才是真正大自然中的山水。他那種高尚的情趣、偉大的力量。不是其他作品可比擬的。
不只感受力驚人,顧先生點評詩詞,那叫一個犀利。
他評南宋詞,一個字“瘟”;說《聊齋志異》也是一個字,“貧”。
而對他評價魯迅的白話文則是:“收拾得頭緊腳緊,一筆一個花?!?/strong>
這樣絕妙精悍的概括,如同庖丁解牛,讀起來通透無比。好像重新學了一遍唐詩宋詞、《詩經》《論語》等國學精髓。
難怪葉嘉瑩先生說:
從來沒有聽過像顧先生這樣生動深入的講解,他的課給我極深的感受與啟迪。 我覺得顧隨先生給我影響最大的,是我真正對于詩有了更深的,更高的一種認識。他講的是詩歌里面真正的感發的生命。
↓點擊訂購↓
不止收獲文學的美感和啟發
還能得到品格和修養上的提升
顧隨講詩文,常常把作詩與做人,相提并論。
葉嘉瑩先生說:“凡是跟隨顧先生學習的學生,不僅在學文、作詩方面得到很大啟發,還能得到品格和修養上的提升。”
顧隨講詩,講儒家經典,常常強調一種“關懷之心”。對人、對事、對物,對大自然都應如此。
比如杜甫的《登樓》“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是對廣大人世的關懷,也是一種博大的情感。
而晏幾道寫花則是“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句子也寫得很美,但表達的感情卻很狹窄。
顧隨先生的另一位高足,浙江大學教授江弱水評價說:
從這套書中,就能感受到老師雖是講詩文,卻一直持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人生態度。
他還勉勵青年人“應該創造新的東西,不應該在舊尸骸中討生活”。不止有為人處世的警醒,更講到對待名利、情感、財富的態度。
思想家培根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p>
讀顧隨老師的講錄,真的會精神一振。還沒讀完,就忍不住把它推薦身邊每個人。
↓點擊訂購↓
葉嘉瑩一生珍藏,周汝昌推崇備至
普通人受用一生的國學經典
葉嘉瑩說,“古典詩詞中所蘊含的智慧,支持我度過了平生種種憂患和挫折?!?/p>
少年喪母、中年喪女、婚姻的不幸,都不曾打倒她。
讀詩、寫詩、講詩,腦中涌現的情境、美感,都是安慰人間苦痛的最好良藥。
而每每想到,為她“開啟了欣賞和體悟詩歌的無量法門”的老師,正是顧隨。我心中都會涌起無限感佩和敬仰。
顧隨為葉嘉瑩批注的詩詞作業
我們何其有幸,在70多年后的今天,還能讀到葉嘉瑩先生和她的同學劉在昭珍藏一生的講錄筆記。
但凡讀過的人,都會感嘆它的深刻、洞見。
數十年后,著名紅學家周汝昌回憶起當年講堂上的顧隨先生,依然悠然神往:
“如名角登場,一招一式之美,一音一字之妙……凡是聽過先生的講課的,很少不是驚嘆傾倒,歡喜服膺,而且永難忘掉?!?/p>
今天我們為您推薦這套《顧隨:中國古典詩文講錄》,真正的大師之作,讀后受益匪淺。
由顧隨之女顧之京及弟子高獻紅女士,耗時數年,終于完成如此完整而精細的整理。
作為孩子詩詞啟蒙、國學熏陶,這套書都非常合適。
不只講詩詞,更是講人生、講世情。任何人讀起來,都會感覺滿室馨香,回味悠長。
全套8冊,原價410元,優惠價僅需199元。
一頓火鍋價格,就給自己、給孩子一場“品鑒詩詞、談論古今”的文化滋養。真的超值。
以一顆“詩心”解讀傳統文化,以大師巨匠之慧眼,點評古今。
點擊訂購↓
好書必讀
《顧隨中國古典詩文講錄》
一位極出色的大師級的哲人巨匠
一部殿堂級的中國古典詩文講錄
立減211元
原價410元/套
折后:199元 / 8冊
↓點擊訂購↓
掃碼訂購 -正版保障
開票·售后咨詢客服微信: zhexue100zhushou
五一期間 · 照常發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