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友邦保險以兩封內部信宣布新的人事變動。友邦保險集團首席執行官兼總裁李源祥在內部信中宣布:友邦人壽首席執行官張曉宇晉升為區域首席執行官,將負責友邦在中國內地、韓國和越南的業務。同時,信中也對余宏的加入表示歡迎,她擬接替擔任友邦人壽首席執行官一職,直接向張曉宇匯報。今年9月份,余宏從平安人壽總經理任上返聘1年后正式宣布退休。
這一幕人事變動,仿佛是時代變遷的縮影,讓人回想起上個世紀90年代外資金融保險高管一度在國內"傳經布道"的時代。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本土巨頭平安保險集團如今成為了向外資險企輸送人才的新源泉。
今年9月份,中國平安前聯席CEO陳心穎被宣布加盟加拿大最大壽險公司,執掌永明人壽。這是加拿大永明自1865年成立以來,第一次引進中資金融機構背景的職業經理人擔任高管,令全球金融業側目。2019年友邦保險更是以"天價轉會費"挖角時任平安聯席CEO的李源祥,此后平安旗下子公司也有一些老將被挖角到友邦,直到此次余宏以退休后的身份加盟。人事常新、水流而活,平安雖多年來享有中國保險業"黃埔軍校"之名,但近幾年更儼然已升級成為全球金融保險業的人才新"搖籃",同時其人才經營的謀篇布局又隨著戰略升級而呈現新的趨勢,值得探究。
另一方面,友邦保險集團隨著李源祥執掌CEO,其用人策略也明顯出現"平安化"傾向,其戰略及業務導向也似乎都在向平安靠攏,作為一家戰略及業務模式相對獨樹一幟的外資險企,友邦也在發生一系列明顯的變化,背后的玄機是什么?也值得深究。
/ 01 /保險業走向"保險+"發展階段,平安跨界用人培養“跨界人才”
升級版的"富國銀行+聯合健康"模式是平安的戰略方向,這是平安管理層這些年不斷對外講的戰略對標。其實,不僅平安,泰康、國壽、太保等國內主要險企,都在走“保險+康養”的業務模式。
而從國家政策層面看,國家對金融保險業的五篇大文章要求,也要求保險業在養老金融、科技金融、數字金融、綠色金融等多元方向上,回答好國家對金融保險業的新期望。"保險+"成為全行業戰略轉型的方向。區別在于,平安是"綜合金融+",而其他保險巨頭是"保險+"。此外,平安這些年建立的科技能力背景,更加強調數字化賦能升級,等于是數字化的“綜合金融+醫療養老”。其模式的復雜性高于一般保險同業。這個戰略模式,也決定了其用人策略的復雜化,對于跨界人才的使用成為其鮮明特色。
先是集團層面,有著波士頓咨詢公司全球合伙人兼董事總經理頭銜的郭曉濤在5年多前加盟平安后,快速從子公司層面升到集團,并于去年接棒陳心穎升任集團聯席CEO,負責主導平安的核心保險業務、醫療養老業務和科技賦能相關戰略。作為70后年富力強的少壯派,其在平安內部的評價是"具備很強戰略規劃能力、系統設計能力、組織推動能力"。和郭曉濤一起于今年升任平安集團執行董事的還有一位準80后女將付欣,其加盟平安前同樣來自國際頂級咨詢機構羅蘭貝格,加盟平安后,被精心培養,順利接手前聯席CEO姚波分管的日常經營、企劃、財務等相關職能模塊的工作。
再看平安人壽的班子變化,隨著一批60后趙福俊、王國平、余宏等退休,"85后"蔡霆出任平安人壽副總經理,分管渠道中心、產品中心、財企中心。蔡霆也有咨詢公司背景,曾在埃森哲工作,加入平安后,歷經平安集團戰略發展中心、人力資源中心、平安銀行等多個崗位歷練,擔任過平安集團副首席財務執行官、平安人壽總經理助理等職務。浙商銀行原副行長吳建偉則跨界加盟平安人壽,擬出任副總經理一職,肩負起銀保事業部的分管重任。曾有阿里等互聯網公司零售業務背景的宮秋偉出任平安人壽董事長特別助理。在此之前,平安人壽還內部晉升了一位總經理助理——趙津,他則是資深老平安,從基層打拼上來的前線骨干,歷任平安人壽河北分公司總經理、浙江分公司總經理等。
此外,順應醫療養老+跨界人才的需要,有著豐富國際養老產業經驗的王宇科于4年前加入平安壽險。而醫療方向的人才,平安有北大國際醫療完整的人才隊伍。還有此前有著寶潔及阿里巴巴工作經歷的李斗,也曾在平安壽險管理層工作,并于去年擔任平安健康董事長。
平安集團董事長馬明哲在行業內有一句經典的用人思考——在不同階段選用不同的人才。他在很多場合表達,平安過去是一只在小河里航行的小舢板,而他是小舢板的船長。經過不斷的發展,今天的平安已經是一艘在大海中航行的航空母艦,駕駛航空母艦需要的技能與操縱小舢板自然不同,所以要為船長找到幫助他駕駛巨輪的大副、二副、水手等專業人才。回溯平安三十余年發展,其每一次重大變革幾乎都伴隨戰略調整、組織變革、人才升級。當下正處于"綜合金融+醫療養老"的戰略升級過程中,平安的用人策略上,既有內部培養提拔的"純平"干部,也有大量跨界過來的"空降兵",成為其用人上的新特點。
/ 02 /國際保險巨頭都盯上了平安的人才
平安這些年的發展戰略為不少國際公司所矚目"。一位保險行業的資深人士告訴記者,保險業是一個數百年歷史的古老行業,但轉型升級的方向全行業都在面臨各種不同路徑的選擇問題。比如,這些年美資公司一大批以保險+醫療健康為代表的企業成長很快,而平安的模式更獨特一些,聚焦中國財富新趨勢及醫療、養老的痛點,布局綜合金融+醫療養老戰略,對標富國銀行+聯合健康。這樣的戰略模式不僅在中國,從全球來看都是比較獨特的。
此外,平安這些年科技創新也是引領全球金融行業,其金融科技和數字醫療科技的專利申請數連續多年居世界第一,其深度自研的金融保險及醫療健康上的各種數字化、智能化能力和應用也為不少國際金融企業所側目。
"上述這些戰略及能力是行業共同思考和應對的方向,挖角平安的人,即使是退休的老人,也可以相對比較便捷理解這些模式和戰略的實質。"一位人力資源咨詢領域的專家如是說。
話雖如此,但中國金融業的江湖地位高的,并不只平安一家。"這是因為平安有區別于國企的獨特之處",上述專家認為,平安不是國企,而是中國最典型的混合所有制企業,其用人策略一直也是國際化、本土化并重。平安董事長馬明哲經常用"海納百川"形容平安的用人之道,只要是合適的人才,無論什么背景、什么國籍,平安都會大膽引進,開放使用。如李源祥、陳心穎兩位加盟平安前,一位在英國保誠保險工作,一位在美國頂尖咨詢機構麥肯錫工作,也都是國際化的公司。
其實,除了李源祥和陳心穎,這兩年國際巨頭挖的平安高管,還有現任蘇黎世保險CIO的陳立明,他此前擔任平安集團下屬科技公司的CEO。蘇黎世保險也是一家150年歷史的老牌國際保險巨頭。還有擔任星展銀行DBS首席信息官的黃宇翔,也是平安舊將。
/ 03 /行業跟隨跨界?友邦用平安“舊人”
也許正是因為上述原因,友邦在5年前高薪挖角李源祥擔任CEO。李源祥掌控的友邦和過去相比,還是有很明顯的變化。比如,友邦近年來也提出了保險+養老生態圈,加碼"養老規劃師",合作外部康養服務機構,推出綜合性養老解決方案,今年甚至也跟隨推出了旅居養老板塊,看上去與平安的一站式"醫療健康+居家養老+高品質養老社區"的養老布局有點如出一轍。
但行業有評價認為,由于缺乏前期的深度布局和整合,顯得"貌合"但"神離",資源準備和體系結構上還非常單薄,只是一種延伸性的增值服務,看不出與保險業務的深度協同。吸收余宏加盟,一方面凸顯了友邦保險對于中國市場的看重和戰略布局,另一方面也側面佐證了平安近年在壽險改革、渠道經營、數字化轉型方面的成效,為行業所認可。
余宏會不會繼續挖角平安的人才?"不排除這個可能性,但實際上平安是經歷了很多次行業大挖角的。平安有一套成熟的人才培養理念和機制,用人上也講究體系化運作。"上述專家表示:"人是比較容易挖的,但實際上,平安的文化和體系平臺是挖不動的。這也是為什么一個李源祥很難改變友邦的原因。加一個余宏,或者幾個余宏,未必能把平安的內在機制完全復制過去。"
反倒是一些資本市場的投資者略有擔憂。一位國際投行保險分析師認為,友邦引入不少平安的舊將,包括退休的老將,說明在戰略層面及經營層面,是跟隨策略。友邦未來或許只能亦步亦趨地緊跟平安,卻"沒有了自己的特色和優勢,這對于一家在中國發展的外資險企或許不是一件好事"。
友邦是不是跟隨式?友邦內部人士同樣也有不少議論。但未來的行業競爭趨勢似乎越來越清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