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起今年的電商節,退貨一定是個繞不開的詞。尤其像女裝平均超過70%的退貨率,這要是線下渠道,場面估計都控制不下。導致這一情況的有原因,有產品自身質量不足、版型不對,也有消費者利用平臺規則湊滿減后無條件退回商品等。
相較于十多年前電商剛起步那會兒,商家與用戶之間的地位似乎出現了較大反轉。這一現狀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
一、信息獲取效率提升
相較于電商起步階段,當下的互聯網普及率更高,用戶接受信息的渠道更加多樣化。在進行消費決策時,更多客戶會通過多方的信息檢索來構筑消費決策。決策鏈的延長,讓不少商品在這一途中被逐一清除。如此一來,商家的獲客成本也隨之提升。
二、口碑導向
長期的線上消費習慣,也讓用戶對于品牌與商家的各類套路了熟于心。信息差所造成的不信任感,以及平臺之間為了競爭而更加傾向消費者的態度,讓買家在平臺規則中處于上風。但導致這一現狀的也不只是平臺和消費者,一部分商家為了提升銷量,會進行虛假宣傳。口碑的崩塌,導致當下的消費者對于中小企業信任度較低,篩選也更為嚴格。
三、消費者話語權提升
當下的電商平臺格局基本已經穩定,平臺并不缺乏商家,而各品類間的競爭也十分激烈。處在買方市場的電商平臺,消費者的話語權相較于過往會更加明顯。為了吸引到更多消費者,平臺也圍繞消費者權益制定了一系列規則。這些規則的存在,也讓消費者在線上消費時的形象更加強勢。
消費者地位的轉變,與市場的成熟、消費習慣的轉變以及互聯網的廣泛普及息息相關。對于商家、消費者以及平臺三方而言,如何重塑三者間的關系,仍舊是個重要的議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