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高中時,我萌生了寫作的沖動。
一天心血來潮,就模仿余華的《十八歲出門遠行》寫了篇小小說。
自我感覺不錯,就拿給父親看。
父親還沒接過稿子,就問:“你這么有時間?”
他隨手翻了幾頁,竟然笑了出來,說道:“一看就是編的,你自己也覺得沒問題嗎?”
那一刻,我感覺特別丟人,一把奪過稿子,撕了個粉碎,回屋里哭了很久。
如今,我已到不惑之年,再想起這件事,還是委屈得不行。
前兩天下班,路口等紅綠燈時,旁邊是一對母女。
小女孩兒低著頭走路,沒注意到紅燈,一腳踏了出去。
正趕上一輛車疾馳而過,差點把她撞倒。
媽媽急得一把拉住孩子,劈頭蓋臉地斥責:“不長眼睛嗎?不知道看燈啊?”
孩子本就嚇壞了,一聽這話,更是委屈得哇哇大哭。
我理解這位媽媽是關心則亂,但口不擇言同樣是對孩子的傷害。
著名漫畫家幾米,曾在《我的錯都是大人的錯》中說:
“小孩寧愿被仙人掌刺傷,也不愿聽見大人對他的冷嘲熱諷。至少傷痕是看得見的,而責罵帶來的傷口則是無形的。”
如果你真得愛孩子,就要學會柔和地說話。
首先,要學著“陳述事實+表達期待”。把“你沒長眼啊”替換成“好好看路,注意安全,下次可別這樣了”;
把“這題都不會做”改成“這道題對你來說不難,再仔細點肯定沒問題”;
拋開情緒化地反問,孩子就不會被推到我們的對立面。
客觀敘述,理性表達,善意提醒,孩子自然會敞開心扉。
再有,千萬別翻舊賬,拿過去說事。很多時候,我們的反問句,還牽扯著很多前因。
“這事我沒說過嗎?你怎么總是這樣?臭毛病改不了嗎?”
你以為如此,孩子就會“長記性”,但事實往往相反。
所以,別翻舊賬,和孩子一起往前看。
“媽媽相信你,這次會改變,也相信,你會越來越棒。”
最重要的一點,重視孩子的感受。
沒有人喜歡被挖苦,尋求認可與贊同是人的天性。
當你開始關注并尊重孩子的感受,反問的話就不會輕易說出口。
退一萬步講,如果父母就是改不了這種“習慣性反問”,作為孩子,也要有自己的對策。
不要忙著辯解,而是平復一下情緒,冷靜客觀地說出自己的情況。擺事實講道理,邏輯清晰,思路順暢,而后再描述出自己的感受。
如果讓我回到高中的那一刻,我會對父親說:“我覺得自己寫得很棒,也很沉浸寫作的過程。你可以給我一點意見,但請不要否定我。”
我還會說:“你剛才的反問和嘲笑,令我很難過,我希望你能多給我一些鼓勵。”
《關鍵對話》一書中寫道:“大部分影響生活的事情,你仔細研究就會發現,都是溝通不善而導致的。”
當我們和孩子一起做出改變,就沒有過不去的坎,跨不過的鴻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