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ichaela Vinterová/TNC Photo Contest 2023
2024 年 Vol. 11
總第 33 期
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通訊
Nature-based Solutions (NbS) Round-up
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NbS),即保護、養護、恢復、可持續利用和管理天然或經改變的陸地、淡水、沿海和海洋生態系統的行動,有效和適應性地應對社會、經濟和環境挑戰, 同時提供人類福祉、生態系統服務、恢復力和生物多樣性惠益。大自然保護協會(TNC)中國項目科學部與合作伙伴匯總國內外NbS研究進展、政策與行業動態及實踐案例,編輯發布月度通訊,為關注NbS的研究者和實踐者提供信息參考。
2024年10月21日至11月1日,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16次締約方大會(CBD COP16)在哥倫比亞卡利市召開。本期簡訊特別從NbS的視角梳理了相關信息和觀點。
NbS@CBD COP16
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16次締約方大會(CBD COP16)于2024年10月21日至11月1日在哥倫比亞卡利市舉行,是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一次生物多樣性大會。本次大會以“與自然和平相處”為主題,圍繞《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簡稱《昆蒙框架》)展開,達成設立全球首個基于數字序列信息(DSI)的基金——“卡利基金”、 為原住民和地方社區成立常設附屬機構并承認其在生物多樣性保護中的作用等成果,但在資金機制和監測框架等核心議題上仍未達成一致,相關議題留待后續會議繼續討論。
NbS相關成果
COP16上各國達成了一項重要共識,更新了“具有重要生態或生物意義的海洋區域”(EBSAs)的科學描述。與會各方就EBSAs的定義和應用展開深入討論,商定了識別新的 EBSA 和更新現有 EBSA 的新機制,確保這些區域的信息編目能夠以最先進的科學和知識進行規劃和管理。
相關鏈接:https://www.cbd.int/doc/c/c229/9a54/cd9d051ab9a700736a73f2f4/cop-16-l-08-en.pdf
《昆蒙框架》致力于到2030年每年從所有來源籌集2000億美元用于支持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本次大會上,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基金(GBFF)獲得了1.63億美元的認捐。至今,包括11個捐助國及加拿大魁北克政府在內,已經向GBFF承諾了近4億美元資金。GBFF將為發展中地區的高影響力項目提供資金,重點支持生態脆弱的國家。
相關鏈接:https://www.thegef.org/newsroom/press-releases/boost-nature-governments-announce-163-million-new-pledges-global
昆明生物多樣性基金理事會在COP16期間召開了全體會議,正式審議并通過了首批9個小額項目的評審結果。這些項目覆蓋了15個國家,其中包括中東歐區域1個項目、亞太區域4個項目、非洲區域2個項目和拉美區域2個項目,為推動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目標的實現提供了具體支持。這些項目的啟動將進一步加強區域間的合作,促進全球范圍內的生態保護和可持續發展。
相關鏈接:https://www.mee.gov.cn/ywdt/hjywnews/202410/t20241026_1090148.shtml
《生物多樣性與健康全球行動計劃》正式通過,該戰略采用了“同一健康”(One Health)理念,強調生態系統、動物和人類健康的相互關聯性,旨在遏制人畜共患病的傳播,預防非傳染性疾病,并促進可持續生態系統的發展。行動計劃中提到NbS和/或基于生態系統的方法(EbA)可以幫助減緩、適應有損于健康的氣候變化,需提高對NbS/EbA對人類健康潛在共同惠益的認識并采納應用,實現生物多樣性、生態系統完整性、自然系統效益和人類健康的共同效益。
相關鏈接:https://www.cbd.int/doc/c/3a01/e211/c16499d5d7abd50251aa93f5/cop-16-l-10-en.pdf
大會通過了一項關于生物多樣性和氣候變化的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決議,其中重點提到了海洋-氣候-生物多樣性之間的關系。該決議特別呼吁不同公約間加強多邊協調,要求提交關于加強政策一致性的方案。此外,決議還指出,要考慮促進能適應和減緩氣候變化以及減少災害風險的NbS/EbA方法,將為《關于設計和有效實施基于生態系統的適應氣候變化和減少災害風險辦法的自愿準則》制定一份補編,設計、有效實施和擴大NbS/EbA,為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提供基于良好做法的自愿指導意見和工具。
相關鏈接:https://www.cbd.int/doc/decisions/cop-16/cop-16-dec-22-en.pdf
在COP16期間,ENACT伙伴關系發布了《ENACT 2024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討論報告》。該報告圍繞“里約三公約” (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綜合了NbS相關最新科學進展, 強調了NbS在提供重要的適應和減緩方面的關鍵增益作用,并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議:1)將明確且可衡量的NbS目標納入國家戰略;2)通過創新的NbS籌資計劃,增加對長期得不到充分服務的群體和邊緣化群體的資金支持;3)確保原住民、地方社區、婦女、青年等群體全面參與NbS的規劃與決策過程。
相關鏈接:http://www.isenlin.cn/sf_3F11EAF84B274CEAB48E853C05D9ADFF_209_3CD73DEB598.html
01
研 究
Acute Canopy Deficits in Global Cities Exposed by the 3-30-300 Benchmark for Urban Nature
《城市3-30-300自然標準暴露全球城市樹冠嚴重不足問題》
Thami Croeser, Roshan Sharma, Wolfgang W. Weisser, et al.,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4年11月19日
3-30-300規則是一項新近提出的城市自然環境評估標準,旨在提升人類福祉,其核心內容是住宅、學校和工作場所應能看到至少3棵樹,所在社區的樹冠覆蓋率應超過30%,并且步行300米范圍內應有公園。這一規則的優勢在于其直觀性和小規模適用性,為綠色基礎設施提供了清晰的評估基準。本研究對全球八座城市超過250萬棟建筑進行分析,發現大多數建筑未能滿足這一標準,特別是在樹冠覆蓋率方面顯著不足。研究發現,“3棵樹”的標準較易達到,但“300米”的標準實現情況不均衡,且現有樹木通常尺寸過小,難以提供足夠的樹冠覆蓋度。為此,研究建議城市投資改善植樹條件以促進樹木生長,同時強化治理,減少樹木的過早移除和過度修剪,以優化城市自然環境并滿足居民需求。
相關鏈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4-53402-2
Article 6 Implementation: Unlocking the Potential of Global Carbon Markets
《第六條實施:釋放全球碳市場的潛力》
The Nature Conservancy , 2024年11月16日
全球碳市場被視為應對氣候變化的關鍵工具,能夠通過技術創新和融資解決方案推動氣候行動,并支持基于自然的氣候變化解決方案(NCS)等領域的發展。最近的研究表明,《巴黎協定》第六條為全球碳市場和國際合作提供了框架,通過建立規則和機制,有望降低減排成本并加速實現全球氣候目標。然而目前面臨多重挑戰,包括碳信用的完整性、重復計算以及過度銷售等。本報告重點分析《巴黎協定》第六條的實施潛力,并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議,包括但不限于:1)賣方國家通過價格策略優先實現低成本NDC目標,將高成本減排成果用于出口,并通過調整費用覆蓋成本;2)通過數量限制策略控制減排活動的信用期限以防過度出售;3)通過部門和活動限制策略聚焦特定領域交易,確保關鍵活動服務于國內目標。此外,該報告通過具體案例,展示了巴哈馬、加納、印度尼西亞等不同國家在構建碳市場中的創新實踐和經驗。
相關鏈接:https://www.nature.org/content/dam/tnc/nature/en/documents/Article-6-Implementation.pdf
Adaptation Gap Report 2024: Come Hell and High Water
《2024年適應差距報告:赴湯蹈火》
UNEP, 2024年11月7日
隨著氣候影響加劇,適應工作的資金和實施力度亟需加強。報告指出,適應融資的進展速度不足以彌合需求與資金流之間的巨大差距,導致適應規劃和實施工作持續滯后。到2022年,流向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公共適應資金已增至280億美元,但即使實現《格拉斯哥氣候協議》提出的目標——到2025年適應資金翻倍至380億美元——也只能縮小每年高達1870億至3590億美元適應資金缺口的5%。報告中提及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是一個氣候適應的重點領域,同時在針對國家適應計劃(NAP)的能力建設方面,需要:1)數據收集和監測工具來評估生態系統的風險和脆弱性;2)基于自然和生態系統的適應方法;3)支持社區參與及社區領袖開展生態系統管理、恢復等領域工作。
相關鏈接:https://www.unep.org/zh-hans/resources/2024nianshiyingchajubaogao
Global Potential for Natural Regeneration in Deforested Tropical Regions
《全球熱帶地區自然再生潛力評估》
Brooke A. Williams, Hawthorne L. Beyer, Matthew E. Fagan, et al., Nature, 2024年10月30日
大面積的森林恢復是實現基于自然的可持續發展目標和提供多重社會與環境效益的關鍵策略。然而,大規模森林恢復需要具備成本效益的方法。相比在退化土地上種植樹木(成本較高且往往導致生物多樣性降低),在相似條件下的自然再生技術則是一種更優的選擇。本研究評估了2000年至2016年間泛熱帶森林自然再生的空間分布,并基于此構建了一個空間分辨率為30米的模型,測算自然再生潛力。研究顯示,有2.15億公頃的土地具備自然森林再生潛力,在30年內可實現23.4 Gt C(億噸碳)的地上碳固存潛力。其中,巴西、印度尼西亞、中國、墨西哥和哥倫比亞五國占據了這一潛力的52%。本研究結果突顯了自然再生的廣泛機遇,同時為公平的決策過程提供了科學依據,以實現更高效、更經濟的森林恢復。
相關鏈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4-08106-4
Harnessing Nature-based Solutions for Economic Recovery: A Systematic Review
《利用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促進經濟復蘇:系統性綜述》
Alexandre Chausson, Alison Smith, Ryne Zen-Zhi Reger et al., 2024年10月28日
本研究綜述了66篇關于NbS經濟影響的綜述文獻,探討其經濟復蘇中的應用。研究顯示,NbS大多對收入、就業和經濟增長產生積極影響,尤其在基于自然的糧食生產和生態系統管理方面成效顯著。NbS能帶來廣泛的社會和環境效益,然而,其經濟成果受到對補貼的依賴、短期與長期收益平衡、市場條件及地區差異的影響。同時,報告研究了NbS在經濟、生物多樣性和社會公平之間的權衡和雙贏,強調社區參與的重要性。該研究提出了一系列行動指導,包括:1)建議政府將NbS納入國家和區域經濟復蘇計劃;2)所有NbS項目應遵循最佳實踐標準;3)建立國家監測和評估體系;4)進行更廣泛的經濟評估,包含生態系統服務和糧食安全等;5)設計社區參與過程,增進包容性;6)投資于教育和培訓;7)加強研究和合作;8)與更廣泛的可持續目標結合。
相關鏈接:https://www.naturebasedsolutionsinitiative.org/news/economic-recovery-nature-based-solutions/
From Grey to Green: Better Data to Finance Nature in Cities - State of Finance for Nature in Cities 2024
《2024年城市自然融資現狀報告:從灰色到綠色——為城市自然融資提供優化數據》
UNEP, 2024年10月26日
該報告強調,通過改進數據和工具,城市可以更有效地將NbS融入財政和規劃框架。報告指出,到2030年,全球NbS融資需求預計將從2000億美元增長至5420億美元。該報告通過案例研究和創新的城市NbS框架,展示了投資于自然如何幫助城市應對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喪失和土地退化等問題。同時,報告提供了城市追蹤、制定預算及拓展自然投資的實踐路徑,為實現綠色且更具韌性的城市未來提供了重要指導。
相關鏈接:https://www.unep.org/zh-hans/resources/baogao/2024nianchengshiziranrongzizhuangkuangbaogaoconghuisedaoluse
《融合生態安全格局與基于自然解決方案(NbS)理念的山水林田壩草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
王騰雯, 程俊豪, 熊航, 等, 生態學報, 2024年10月21日
基于景觀生態風險評估,對黃甫河小流域的生態問題進行診斷,構建“源地-廊道-節點”生態安全格局,并依據八項NbS標準設計“修復措施-生態效益-人類福祉”框架,明確修復路徑的空間定位。研究發現:一是流域景觀生態風險呈現顯著空間分異,高風險區集中于主干流及南部區域,高、中、低風險區面積分別占21.43%、25.56%、53.01%。二是識別出18個生態源地、153條生態廊道及86個生態節點,生態源地和廊道分布較均勻,但節點在西北部較少。三是提出“河道治理+坡溝共治+礦山修復”的“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治理策略,覆蓋3大類、10小類共80個修復項目,并在NbS自評中得分86.04%,高度符合標準。
相關鏈接:https://www.ecologica.cn/stxb/article/abstract/stxb202403280664
Global Roadmap for a Nature-positive Economy: An Economic and Financial Reform Agenda to Meet Nature and Climate Goal
《邁向自然向好型經濟的全球路線圖:經濟與金融改革議程以實現自然與氣候目標》
WWF, 2024年10月
本研究旨在構建“自然向好型經濟”的全球路線圖,即實現自然向好目標的經濟模式。研究包含五大支柱轉型策略:1)自然向好轉型路徑,為關鍵行業提供清晰的變革路線;2)數據與指標,呼吁全球統一自然資本核算框架;3)調整私人資本,提出改革金融規則以鼓勵生態友好投資;4)國際金融機構(IFI)角色,強調其在為自然豐富的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支持和能力建設中的關鍵作用;5)國際貿易與全球公域治理,呼吁通過政策激勵高標準環境行為,并完善全球治理體系以保護全球自然資源。研究強調,當前需全球協同改革以推進公平、可持續的自然保護戰略,同時在氣候目標中嵌入自然向好目標,為全球經濟復蘇與生態穩定提供新范式。
相關鏈接:https://wwfint.awsassets.panda.org/downloads/global-roadmap-for-a-nature-positive-economy---october-2024.pdf
Framework for High Integrity Biodiversity Credit Markets
《生物多樣性信用市場高誠信框架》
IAPB, 2024年10月
該框架匯集了多個國家和地區(包括哥倫比亞、法國、美國、中國、澳大利亞、津巴布韋等)的實踐與創新方法,展示了生物多樣性信用在全球范圍內的應用潛力。《框架》特別強調IAPB與生物多樣性信用聯盟(BCA)及世界經濟論壇(WEF)合作發布的21項生物多樣性信用重要原則(High-Level Principles, HLPs),明確了項目目標、信用類型和發行規范。這些原則旨在確保項目成果的真實性和可靠性,從而規范生物多樣性信用市場運作,提升其在全球范圍內的廣泛性、公平性和有效性。此外,報告指出,高誠信的生物多樣性信用市場可以為生態保護和恢復提供關鍵的融資手段,推動私營部門與公共機構的協作,支持可持續發展和氣候目標的實現。
相關鏈接:https://www.iapbiocredits.org/framework
02
國 際
中國和巴西關于攜手構建更公正世界和更可持續星球的中巴命運共同體的聯合聲明
2024年11月21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習近平于2024年11月20日對巴西進行國事訪問,期間中巴雙方共同發表聯合聲明,宣布將雙邊關系提升為“攜手構建更公正世界和更可持續星球的中巴命運共同體”。其中,中方歡迎巴西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三十次締約方大會(UNFCCC COP30)框架下倡議發起“永遠的熱帶雨林基金”,并期待該倡議發揮積極作用。此外,雙方一致同意將共建“一帶一路”倡議與巴西“生態轉型計劃”等發展戰略對接,為促進地區互聯互通和可持續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相關鏈接:https://www.mfa.gov.cn/web/ziliao_674904/1179_674909/202411/t20241121_11530312.shtml
美國總統拜登訪問巴西亞馬遜雨林并宣布設立國際保護日
2024年11月17日
美國總統拜登近期到訪巴西亞馬遜雨林,成為首位訪問亞馬遜雨林的美國現任總統。訪問期間,拜登簽署宣言將11月17日定為“國際保護日”。拜登政府去年宣布計劃向亞馬遜基金捐款5億美元,11月17日白宮宣布再向該基金額外捐款 5000萬美元,使美國對亞馬遜基金的總捐款達到1億美元。此外,白宮還宣布了一系列新舉措,主要包括:1)合作成立巴西恢復與生物經濟融資聯盟,該聯盟將在到2030年為土地恢復和生物經濟相關項目籌集至少100億美元;2)宣布美國國際開發金融公司(DFC)提供3750萬美元貸款,支持在巴西退化的草原上大規模種植本地樹種;3)支持巴西建立永遠的熱帶雨林基金;4)宣布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提供200萬美元組建NbS投資實驗室,通過互動和協作創造創新的金融工具和交易。與此同時,美國宣布已超額完成每年提供110億美元國際氣候融資的目標。
相關鏈接:https://www.whitehouse.gov/briefing-room/statements-releases/2024/11/17/fact-sheet-president-biden-marks-historic-climate-legacy-with-trip-to-brazils-amazon-rainforest/
國 內
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第八次領導人會議舉辦
2024年11月7日
近日,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GMS)第八次領導人會議在中國云南昆明召開。會議通過《GMS第八次領導人會議聯合宣言》和《GMS2030創新發展戰略》等成果文件。其中,《宣言》強調次區域內生物多樣性保護、氣候變化等環境問題,提出支持各國努力推動運用和傳播綠色技術,在土地、水、森林資源等自然資源可持續利用和一體化管理中使用環境友好技術,并提到將支持部署NbS應對次區域生物多樣性喪失和氣候變化的雙重挑戰。此外,成員國還核可了《GMS加快氣候行動和環境可持續性戰略框架》,明確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綠色經濟發展的政策方向。
相關鏈接: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411/content_6985481.htm
2024東亞海大會暨廈門國際海洋周舉辦并發布2024年海洋生態保護修復典型案例
2024年11月6-7日
2024東亞海大會暨廈門國際海洋周在福建廈門舉行。本屆大會主題為“藍色協作,共創未來:一個可持續和韌性的海洋”,由東亞海環境管理伙伴關系組織(PEMSEA)主辦,中國自然資源部和廈門市政府共同承辦。會議期間,自然資源部發布了《國家生態保護修復公報2024》及2024年海洋生態保護修復典型案例,涵蓋紅樹林、珊瑚礁、鹽沼、海島等生態系統,展示了海灣建設、生態保護修復及海岸帶生態減災等方面的實踐成果,PEMSEA授予廈門“海洋生態保護與修復最佳實踐成就獎”。
https://www.mnr.gov.cn/dt/ywbb/202411/t20241106_2873642.html
https://www.mnr.gov.cn/dt/ywbb/202411/t20241107_2873685.html
我國首次發布國家生態保護修復公報
2024年11月7日
2024東亞海大會暨廈門國際海洋周開幕式上,自然資源部正式發布了《國家生態保護修復公報2024》,這是我國首次以公報形式全面反映生態保護修復工作。《公報》主要包括國家生態保護修復實踐、國家生態保護修復制度、國土空間自然生態評價、國土空間生態保護修復行動、綠色地球中國貢獻五部分內容。其中詳細介紹了中國在推行NbS方面的工作進展,包括打造“廈門實踐”“中國山水工程”等模式,成立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亞洲中心,開展NbS能力建設,發布相關公共知識產品等,為全球生態修復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參考。
相關鏈接:https://gi.mnr.gov.cn/202411/P020241106674232719694.pdf
《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24年度報告》發布
2024年11月6日
11月6日,生態環境部發布《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24年度報告》。報告全面介紹了2023年以來中國在減緩與適應氣候變化、全國碳市場建設以及全球氣候治理方面的政策和成效,并提出了中國關于UNFCCC COP29的基本立場和主張。報告指出,通過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濕地保護與修復等措施,中國大幅提升了生態系統的碳匯能力,并將生物多樣性與氣候變化協同治理作為優先領域之一。此外,在適應氣候變化方面,報告總結了中國在水資源管理、陸地與海洋生態系統、農業等領域的氣候適應工作,凸顯其在實現減緩與適應雙重目標中的潛力。
相關鏈接:https://www.mee.gov.cn/ywgz/ydqhbh/wsqtkz/202411/W020241106685054014098.pdf
2024中國—島嶼國家海洋合作論壇舉行及濱海鹽沼等四類生態減災修復手冊發布
2024年11月5日
近日,2024中國—島嶼國家海洋合作論壇在福建平潭舉行,來自18個島嶼國家的外賓和中方代表參會。本次論壇達成多項成果,發布了《中國—島嶼國家海洋防災減災合作計劃(2025-2030)》,自然資源部與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聯合發布了濱海鹽沼、牡蠣礁、砂質海岸和海草床等四類生態減災修復手冊(中英文版)。四類手冊充分吸納了國內外在濱海鹽沼等生態減災修復方面的研究成果和修復實踐,對生態本底調查、生態問題診斷、修復目標、修復措施以及跟蹤監測、效果評估和適應性管理等全鏈條技術環節作出詳細說明,提出了生態減災修復的技術流程和修復方式,明確了修復工程跟蹤監測、效果評估和適應性管理的要求和方法,介紹了生態減災修復的典型案例,有助于為全球海岸帶生態減災修復工作提供中國方案,推動沿海地區生態、安全、經濟協同發展。
https://www.mnr.gov.cn/dt/ywbb/202411/t20241106_2873608.html
https://www.mnr.gov.cn/dt/ywbb/202411/t20241106_2873607.html
03
行 業 動 態
巴西宣布設立1250億美元基金用于熱帶森林保護
10月14日,在G20會議期間,巴西正式宣布設立“永遠的熱帶雨林基金”(TFFF),旨在籌集1250億美元,通過提供財政激勵補償各國的熱帶森林保護工作,并支持當地社區維持生物多樣性。該基金20%的資源將通過發達國家和慈善機構提供的長期貸款籌集,剩余80%將通過機構投資者和散戶投資者購買基金發行的債券來獲得,并計劃用于投資收益更高的投資組合,所獲收入將用于熱帶森林保護。預計這些投資所產生的收益,每年可提供高達每公頃4美元的資金回報,為全球約10億公頃熱帶森林的保護提供了金融解決方案。
相關鏈接:https://www.g20.org/en/news/brasil-creates-a-billion-dollar-fund-for-tropical-forest-preservation
歐盟宣布提供1200萬歐元支持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
COP16期間,歐盟宣布向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生物多樣性融資倡議(BIOFIN)提供1200萬歐元資助,支持各國實現國家和全球生物多樣性目標。此次資助將用于推動原住民和地方社區參與生物多樣性信用市場的建設,優化生物多樣性金融資源數據庫(FIRE),為西非和亞洲的海洋保護區提供可持續融資方案,并通過今年設立的老虎景觀投資基金,支持南亞和東南亞的投資項目。 同時,UNDP還發布了基于成果(RBB)的預算指南,指導各國更高效地分配公共資金,確保每一筆支出都為生態保護作出實際貢獻。
相關鏈接:https://www.undp.org/news/eu-announces-eu12-million-support-global-biodiversity-conservation-efforts-led-undps-biodiversity-finance-initiative
挪威承諾提供2000萬美元支持哥倫比亞減少亞馬遜雨林砍伐
10月28日,挪威在COP16大會上宣布將向哥倫比亞提供2.2億挪威克朗(約2000萬美元)資助,以支持哥倫比亞減少森林砍伐、加強雨林保護,并緩解威脅該地區生物多樣性的非法活動。自2015年以來,挪威與哥倫比亞簽署了基于成果的合作協議,支持森林保護和執法,同時還促進了可持續發展、原住民權利保護以及生態脆弱地區的再造林工作。新一輪資金將在未來三年內撥付,用于加強打擊大規模非法森林砍伐和環境犯罪的措施,增強原住民對森林的管理能力,同時支持小農戶發展替代生計。
相關鏈接:https://www.nicfi.no/2024/10/29/norway-commits-20-million-to-support-colombias-fight-against-deforestation/
亞行發行首支生物多樣性和自然債券
11月1日,亞洲開發銀行(亞行)宣布發行首支生物多樣性和自然主題債券,旨在為亞太地區一批符合條件的項目提供資金支持。這筆10年期債券規模達1.5億澳元(約合1億美元),由日本第一生命保險株式會社認購,并由法國東方匯理銀行負責安排。這一債券是亞行“可持續發展主題債券”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亞行環境專題組協同發行。該生物多樣性和自然債券旨在動員私營部門的增量資本,用于支持生物多樣性保護以及可持續管理領域的相關NbS項目。
相關鏈接:https://www.adb.org/news/adb-issues-its-first-biodiversity-and-nature-bond
UNEP發布在線課程:將自然融入國家適應計劃
11月8日,UNEP與UNEP-WCMC聯合推出在線課程《將自然融入國家適應計劃》。課程重點介紹如何通過NbS應對氣候變化影響,保護森林和紅樹林每年可避免約5000億美元的損失。該課程強調,將NbS與國家適應計劃(NAPs)相結合是國家適應氣候變化的關鍵途徑之一。課程內容涵蓋這兩種方法的優勢及其結合的潛力,并探討未將自然融入適應計劃所帶來的嚴重風險。課程時長為60~90分鐘,配備交互式模型,模擬氣候變化對生態系統的影響以及優化的NbS方法。
相關鏈接:https://www.unep.org/resources/e-learning/e-course-bringing-nature-national-adaptation-planning?_refluxos=a10
04
實 踐 案 例
? Orkhan Farmanli
Ecosystem-based Erosion Control in Azerbaijan, South Caucasus Region
南高加索地區阿塞拜疆基于生態系統的水土侵蝕控制
阿塞拜疆伊斯馬伊利(Ismayilli)山區的土地退化問題由來已久,主要由過度放牧、土地管理不當和氣候變化等多種因素共同導致,退化的牧場增加了山體滑坡的風險,降低了生物多樣性和牧場生產力。隨著氣溫升高和極端氣候事件的增多,該地區土地退化的趨勢可能進一步加劇。在此背景下,德國國際合作署(GIZ)與阿塞拜疆農業部合作,啟動了水土侵蝕控制項目。項目采用了灰色與綠色措施相結合的綜合性方法,通過修建梯田、設立圍欄的技術手段以及種植果樹和植樹造林等基于自然的方式,使陡峭坡地上的土壤和水分成功穩定住,減少了水土流失。在河床區域,建設了多個攔水壩以減緩水流和侵蝕速度。已被侵蝕的溝壑則通過圍欄圍起來確保安全,然后重新種植樹木穩定土壤。此外,項目還支持當地居民開展育苗和蜂蜜養殖業,發展替代生計,減少放牧壓力。
在執行過程中,項目成立了一個由社區成員組成的管理小組,負責監督和協調項目的實施。CMG成員通過社區選舉產生,確保項目能夠真實反映當地需求,并能夠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調整,還邀請當地專家對村民進行培訓。灰綠結合的措施實現了積極的氣候適應效益,由于穩定坡地水土、減少了侵蝕和植被損失,減少了山體滑坡的風險,在生物多樣性方面,項目措施還提高了該地區的棲息地質量和生物量,支持當地物種。同時,這些舉措還為社區創造了可持續的經濟機會,推動了生態修復與經濟發展雙贏。目前項目的社會經濟與生態效益正在持續監測中,相關結果將定期反饋給當地社區,以進一步優化實施效果。
相關鏈接:https://casestudies.naturebasedsolutionsinitiative.org/casestudy/ecosystem-based-erosion-control-in-the-south-caucasus-region/
12月重要日期概覽
12月1日
國際南極日
12月2-13日
《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
第16次締約方大會
(UNCCD COP16)
12月4日
國際獵豹日
12月5日
世界土壤日
12月11日
國際山岳日
本期編輯:彭昀月、劉星妍/大自然保護協會(TNC)中國項目科學部;徐嘉憶、姜雪原/北京綠研公益發展中心自然項目;羅明
獲取本篇NbS近期資訊PDF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